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譚乃元 2023-02-24 發布于云南

    《黃帝內經》研究物質運動的規律,是通過研究人體的生長化收藏來體現的,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把《黃帝內經》當作一本醫學經典在使用的。其實《黃帝內經》是通過對生命的生長化收藏的研究,告訴了我們宇宙物質運動的所有規律,這一切的規律是通過人來感知的,人體感知的也就是陰陽變化、能量的變化。所有對人的認識是《黃帝內經》的重點,在此也就用相對多的篇幅來介紹。希望讀者還是要重點研究《黃帝內經》的原文,認真去領會人體之氣的運動規律。領悟先祖給我們留下的科學真理。

    一、 人類的產生和生命輪回

    人從哪里來我們當今人類有許多的研究和猜想,基本都沒有什么科學的證據而被一一否定。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就是說在陰陽變化的過程中大氣中的微粒在不同能量作用下會形成有機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等,在地球多次的陰陽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這一段過程叫做化學演化。蛋白質出現后,最簡單的生命也隨著誕生了。這個生命的化學演化過程其實就是《黃帝內經》講述的生命形成原理。這里所說的生命是指狹義的生命,專指地球地表的動植物。

    《黃帝內經》對物質形成的觀點是,所有有形物質都是由粒子構成,粒子之間的能量組合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化學元素,就會形成不同的物質結構,就會形成不同的生命體,而粒子組合的能量是受星球運動對太陽能量波的影響造成的。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就是說,能量和物質的相互轉化的運動,生化了地球萬物(包括人類)。這就是生命的化學起源論。我們對能量與物質的循環轉化生成地球萬物這個原理清楚后,對人類產生的化學起源論就不應該有什么凝問。問題是地球上的人類是什么時間產生的,我們現階段的人類文明史連續的只有幾千年,種種考古發現地球人類的化石也是有數億年之久,史前文明的考古發現更是不計其數。那么史前人類文明程度怎么樣,為什么史前人類會消失等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因此我們對人類產生的時間就有了很多的迷惑性。

    根據地層化石考古發現,我們地球上的生命從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以來,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風順,其中出現了五次影響遍及全球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地球上生物繁衍我們也是根據生物化石來判斷的。

     第一次,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

     第二次,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這次大滅絕使得占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并消失,讓位于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第四次,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 這一次災難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標志,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現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 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在五次大滅絕中,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為恐龍時代在此終結而聞名, 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

      雖然對上述的時間觀念我持懷凝態度,但是基本能夠證明太陽燃燒熄滅的周期性變化。我們一直以來對地球生物滅絕原因不明,根據陰陽變化規律,地球上生物消失,其原因是太陽熄滅。

    人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是隨著陰陽的變化,也就是太陽的燃燒與熄滅。人類遵循“陽殺陰藏”的規律,太陽燃燒的階段,人類處于生的狀態,太陽熄滅人類處于藏的狀態,“生數皆終”。

    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太陽發射出能量波控制著行星的運轉,由于現階段太陽處于燃燒的階段,整個太陽系處于膨脹階段(紅移現象),地球萬物欣欣向榮。太陽老化熄滅,太陽變為黑洞吸收能量,太陽系處于收縮階段,地球冰凍,萬物休眠處于藏的階段。這個陰陽的變化是周而復始的在進行。

    《周髀算經》云:“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天以更元,作紀歷

    這個就是地球生命的輪回。當太陽再次燃燒,地球從冷變熱,地球內應力必然造成地球的火山爆發、板塊運動造成的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地球從冷變熱,大量的物質水分蒸發,必然導致大暴雨,大洪水,這是有史料記載的大事件。

    “萬物復始”,地球萬物復蘇,人也能夠復蘇。《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對于地球生命輪回《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有記載,“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移精變氣篇是談治病。通過精神療法,自我對氣的調節,心理的調節,能夠改變氣血紊亂的病理狀態。通過氣血循環示意圖,我們知道,氣血的運行相互影響,特別氣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很容易受外界氣和心理因素的影響,氣系統的紊亂,會導致血液流動的變化,從而影響身體的健康。而對氣的運行是我們人體對自身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唯一系統,是能量系統,能量可以修復人體細胞損傷。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可以通過調節呼吸的長短、深淺來達到調節氣的運行狀態的目的。移精變氣所指的是精神意識對于生理機能的重要影響,心對人的氣系統的調控作用,通過氣系統的正常,促進血液系統的正常。

    這篇文中都出現了時間概念,往古、上古、中古、暮世、今生(當今之世)。通過對史前文明的認識,我理解應該是人類不同幾個史前文明的階段,一方面說明中醫學出現的時代久遠,是人類長期科學實踐的總結和傳承。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另一方面說明科學知識的傳承是可以跨越很久、很久的時間跨度的。即便是地球的冰期生數皆終,到了間冰期“萬物復始”,通過人的記憶和石刻標記把人類的重要科技成果傳承下來。再者黃帝、岐伯所處的年代,他們要掌握那么多的科學和自然知識,他們必然經歷過科學發達,生產力水平很高,交通、通信發達、天文氣象發達的科技時代。否則真的想象不出通過什么條件獲得內經所呈現的科學知識。

    從普片現象看,中醫學已經處于倒退的境況,上古時代是人類第一次經歷了太陽的熄滅,復活的人類對陰陽變化規律思考和研究達到了一個巔峰的階段。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可見黃帝、岐伯他們編撰黃帝內經的良苦用心。

    當然通讀黃帝內經我們還可以領會到其整部著作的理論依據來源于更久遠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黃帝、岐伯他們是站在科學巨人的肩膀上編撰的黃帝內經

    因此遵循自然規律之道是生命科學的客觀規律,中國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來源,儒家思想的來源,是生命科學,是黃帝內經蘊含的科學原理。

    當我們認識到我們本階段的人類文明不是地球上人類文明的最高階段,我們還處于科學探索的路途中。我們的思維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我們會發現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認識了陰陽五行學說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清晰了,對我們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也會有新的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的必由之路。

    二、人體的認識

    對人體的認識問題,我們今天認識的人體是一個有形的形體,那就是人體的運動系統肌肉骨骼系統,人體的五臟六腑,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從細胞結構直至人體的基因組成等等。但是對于人體無形的另外還有一個系統,那就是經絡系統,我們現代人一直還是一個謎。其實古人對人體的這個經絡系統在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我們人體的氣系統(經絡)能量系統。

    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的組成都是形和氣的組合,人體也不例外。《黃帝內經》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人體模型,首先人體是一個有形的形體,那就是人體的運動系統肌肉骨骼系統,人體的五臟六腑,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等。古人對人體的組成的認識就不僅僅是形體部分了,更多的是無形的氣的認識,氣在人體的運行規律和形氣相互轉化的功能作用認識。《黃帝內經》中凡是涉及到對人體的認知,無不滲透出古人對人體的精微的認識和解剖知識。

    用一句話概括,人是一個由天地之氣化合而成的形體,這個形體具有自化氣的功能,這個化氣的場所古人稱之為三焦腑。自化氣功能除受人體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外,同時受天地陰陽變化的影響。《黃帝內經》研究的就是人體這個自化氣系統受心理和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的運動規律(自化氣規律)。

    《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第十二》,黃帝問于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炙之壯數,可得聞乎?

    歧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古人對人體的形氣的比例狀態也是非常清楚“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1、解開經絡之謎

    經絡是我們研究中醫的千古之謎,這是因為我們當今的認識是以有形物質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無形氣的研究缺乏有效手段。對無形的能量波的認識也不夠全面。我們對人體之氣的產生和運行不弄清楚我們也就理解不了古人的科學思想。

    《黃帝內經》對人體之氣的運行規律是非常清楚的,那我們就從《黃帝內經》的原文中來尋找答案。古人把經絡和血脈是統一看待的,總是在一起論述,就是因為經絡和血脈是不可分離,但又是相互獨立的。其原理就如同我們當代認識的電線是一個道理。電線周圍的磁場推動電子運動,電子反過來也推動磁場運動。電線電壓高,電線周圍存在的磁場大,需要的線間距就大。反之則小。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雷公問于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愿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珍,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博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乿;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潰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者,毛折者則毛先死。兩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毛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足太陰氣絻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于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

    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

    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于皮中,其會皆見于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刷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百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宜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欬,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實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后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具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于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這篇文章把人體的經脈循環系統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人體的經脈系統既是運行脈(血液)的,同時也是運行氣的。從文章來看經絡和脈絡是一個整體,血和氣是一個整體。氣則是推動人體運動的能量源泉。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靈樞·五亂第三十四》:歧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

    《黃帝內經》講述經脈的內容很多很多,我們不要太多的引述,在此我們就把上述幾句認真的領會,首先經脈是什么,經脈二者不可分離,經就是指經絡,脈是指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血脈,經絡是運行氣的我們不清楚,但是血液系統我們非常清晰。

    其次: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一方面告訴我們營氣,衛氣皆為五谷化生之氣,另一方面營氣為有形的血液,在脈管內運行。衛氣為無形的能量營養物質,在脈管外運行。二者是“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雙向循環系統。

    第三:營氣順脈,衛氣逆行,加上前面的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表述的也是同樣的原理。也就是血液和經氣二者運動方向相反,是雙套管結構,氣血是互相推動的。

    我們非常熟悉的血液循環圖

    wps13wps14 

    血液循環示意圖

    我們通過對血液循環系統的熟知,通過管道力學原理,電磁學原理,構建出人體的氣血循環圖如下。

    wps15 

    構建的人體氣血循環示意圖

    這個氣血循環示意圖,一下子就把我們千年尋找的經絡系統之謎解開了,經絡就是血管外壁與肌肉之間的夾層,是雙套管結構,血管為內管,經絡為外套管,這個外套管指的可以是看不見的肌肉腠理或者細胞間隙,也包括看得見的一些間隙,根據心包的解剖結構,臟層和壁層之間有一個空隙叫心包腔。內臟之間,胸腹腔的內壁與五臟六腑之間的間隙,這些間隙都是都是充滿人體之氣。因為人體之氣和人體的有形物質之間是無縫連接,形和氣的相互轉化也是無縫連接。人體的形氣轉化同樣要經歷三陰三陽的變化,這個原理是根據大氣循環的原理推導出來的。也可以把經脈系統當作電線輸送電能的原理理解,電子在電線內運動,電線會產生一個磁場或者說產生一個氣場,正是這個氣場推動電子的運動,因此電壓越高,產生的氣場越大。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人體的陽氣和陰氣也都是從能量態到量子態的轉化。人體的胃腸系統生化之氣是一種量子態。供給人體產生一切生理機能,最后能量態的太陽從體表散發,這就是從陽明——少陽——太陽的轉化。陰氣是人體的體內內部循環的量子態的氣,是體內精液循環的一種表現,和天地陰陽之氣的冷熱交換是一個道理。

    在人體具有連通性、流動性、傳導性、壓縮性(彈性)、擴散性、蒸發性,只能在生命活體才能看得到。具有氣(能量波)的特性,因此采用現代解剖技術是發現不了的,現代高科技的手段可以在人體看到,據報道,美國科學家在人體活體發現最大的器官,人體的間質網絡。

    氣血運行圖這樣的結構符合氣血運行互推的力學原理,氣的運動給血一個與氣運動方向相反的推力,血的運動給氣一個與血運動方向相反的推力。外套管中的氣有緩沖外力對血管的沖擊,保護血管的作用。圖中紅色為血管,血管壁外為經絡,經絡中的物質為人體之衛氣,解剖中氣消散了,人們就忽視了,這也是我們長期找不到經絡為何物的原因。但是人體之氣是人體的客觀存在,正是因為人體之氣的存在,人體就有了運動機能和感知機能。人的力量就是氣在人體肌肉間隙中運動的結果。因此稱為“氣力”。有了這個氣血運行圖,《黃帝內經》講述人體的一切功能和疾病的關系,就完全能夠理解了。

    在這個氣血液循環過程中心臟和肺的功能是什么呢?根據經絡和血管的關系,經絡的氣就是由肺的宣發功能提供的,也就是說在血液循環的過程中,肺向經絡源源不斷的提供能量氣體,氣的流動方向與血流方向相反,氣的流動給血液一個與氣流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這就是氣血互推,氣助血行的原理。心臟在血液循環過程中是一個壓力泵,肺在血液循環過程中就相當于一個負壓泵,肺推氣的運動對血液的流動產生負壓(吸力)。肺臟在氣的循環過程中是一個壓力泵,心臟在氣的循環過程中就相當于一個負壓泵,心臟推血的運動對氣的流動產生負壓(吸力)。二者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心臟和肺構成了氣血系統的雙引擎動力,互相推動,互相支撐。這才是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肺主一身之氣,助心行血的力學原理。按照《黃帝內經》的描述和力學原理及血液循環圖構建出氣血循環示意圖。清晰的展示了人體氣血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也讓我們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動力結構的合理性,假設人體不是雙引擎動力結構,僅僅是心臟為人體動力,人體稍有故障,心臟就會停止,就會危及生命,這跟我們一些保障率要求高的系統設計采用雙動力或者雙循環系統是一樣的道理。也是人工呼吸能夠幫助心臟復蘇的原理。

    那么肺主宣發,肺主治節又怎么理解呢?血液系統是一個封閉系統,對人體能量的交換作用不大。而氣系統才是供給人體能量的真正來源,肺臟通過經絡向人體全身提供氣源,而這個經絡氣系統不是一個封閉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系統,由肺臟提供的氣源,每到人體的運動系統的節點,即肌肉節點和人體骨和骨的連接點都會發生氣的交換,為生命運動提供能量,這些點就稱為氣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載: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癰疽》說: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我們解剖看不到經絡的位置,是因為解剖一般是尸體,人體之氣已經消散,即便是對活人手術,氣也是容易被忽視,根據心包的解剖結構(臟層和壁層之間有一個空隙叫心包腔,內含少量漿液,有滑潤作用,能減少心臟搏動時的摩擦),可以斷定經絡與血管的關系。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留意,每個人都可以觀測到飯前飯后人體體表經脈的經氣的充盈變化,特別是喝酒之后的變化更為明顯。因此根據古人的描述,我們可以根據血管的分布來找經絡氣穴的分布。

    因此當我們把人體氣血循環示意圖繪制出來之后,就可以清晰的理解《黃帝內經》對人體功能,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的解釋。因為《黃帝內經》對人體疾病的認識,指的就是人體之氣的溫度(寒熱)、濕度(燥濕)和壓力(高低),以及人體之氣的由于溫度、濕度、壓力的變化引起的流態(緩、急、聚、消、亂等)的變化。這就是疾病。                                       

    當一個氣的循環正常完整的回到肺臟時,人體氣足,營養物質供應就足,氣助血行的功能良好,身體健康。氣虛,氣推血的功能就差,一些垃圾就會停留的血管壁,就會造成心血管系統的疾病。肺就是這樣源源不斷的供給人體新的氣源。這就是肺主宣發,肺主治節的真正含義。

    那么又怎么理解肺主肅降肺為華蓋肺為水之上源?”

    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出自汪昂的《醫方集解》。肺為水之上源理論的提出,源自于《素問·經脈別論》之飲入于胃,游縊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和《素問·水熱穴論》之水腫形成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的論述。人體之水首先來源于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的水要轉化為人體之水,需要腸胃的氣化進入腹腔,從而上輸至肺(熱氣上升),遇到肺吸入的冷空氣,就可以凝聚為水霧,下輸膀胱。這就是肺主肅降肺為華蓋肺為水之上源的道理。這個原理也就跟大氣環流產生降雨的原理一致。

    認識到這兒,真正讓我感到了大自然造物之精妙,人體的結構之精妙,肺主全身之氣,通過呼吸與自然空氣聯通。人體內做功之后的廢氣通過胃腸放屁排出,體表的汗液排泄。利用溫度的變化,實現了胸腹腔的人體之氣的流動(肅降)。肺主宣發,要把維持人體生命運動的物質輸送至全身每一個部位,按理需要很大的動力,但他巧妙的利用了血液運動的反作用力。同樣人體血液循環全身按現在液體力學的原理計算,沿程阻力會非常大,他又利用了氣體循環的反作用力,這是一個多么節省能量的雙向循環系統,他在人體全身物質輸送過程中可以說是一個最節能的結構設計。

    這就是古人在《黃帝內經》中論述的經脈系統,總體感覺古人對人體的描述,對人體之氣的描述是非常的精確的,古人是明白其中的科學原理的。人體是一個自化氣系統,本身存在陰陽變化,同時人體的陰陽變化又受大氣陰陽變化的影響。我們對人體的認識還需要不斷的從古典中醫理論中去學習和理解。

    《素問·經脈別論篇》: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通調入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古人是把食和飲分開論述,我相信也有分開論述的奧妙,在此簡單理解,無論是飲還是食,在腸胃都是分不開的,都會通過胃和小腸氣化。這段話即是說,飲食進入人體胃腑后 ,通過胃的腐熟,水谷精微轉化成人體所需要的氣(形化氣),通過脾的運化,上輸于肺。更進一步琢磨,脾胃運化的營養物質和水分到達肺臟就是兩個通道,一個是胸腹腔,一個就是經絡管道。“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水氣這一部分則是完全通過胸腹腔上歸于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通調入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也就是這樣理解,無論是飲還是食都是通過胃腸的氣化上輸到肺臟,通過肺的功能就把營養物質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體五臟所需物質(質重的部分),通過肺的肅降(通調入道),輸送至腎,通過腎臟的再次過濾,廢棄水液輸送膀胱作為尿液排出體外。營養物質轉化為腎精,部分收藏,部分轉化為腎氣(形化氣),供給肝臟,通過肝臟吸收生成血液(氣化形),供給心臟,部分物質轉化為膽汁,為胃腸消化提供物質基礎,部分通過膽的氣化(形化氣)為膽氣(膽氣升發條達,有助于其它臟腑功能正常運行。《素問·六節臟象論》:“凡十一臟,取決于膽。《脾胃論》:“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生則萬化安。故膽氣春生,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瀉、腸澼不一而起矣),膽氣為五臟六腑在形氣轉化過程中起清潔劑(疏泄)的作用,因此膽氣是保障人體氣機通暢比較重要的物質。這些轉化過程都是符合陰陽五行規律的,也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物質供應鏈。

    另一部分是人體肌肉、皮、毛所需的營養物質(質輕的部分),則通過肺的宣發從經絡管道及氣穴輸布人體全身,為人體活動提供能量,為肌肉、皮、毛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這就是人體正常的能量物質循環。也就是說人體的氣循環是由內循環(胸腹腔)和體循環(經絡系統)構成。

    因此對于一個常人,飲食入胃,化為人體的能量之氣,進入三焦腑(胸腹腔)通過肺的肅降功能濡養五臟,通過肺的宣發功能,通過人體的經絡和穴位向人體的肌肉皮膚供給能量。因此一個健康的人(常人)就是全身都透著一股能量之氣,也就是一身正氣。就像是充滿了氣的皮球,是具有十足的彈性的,也就是人的精氣神的具體體現。因此通過上面的血液循環系統圖和氣血循環示意圖就可以知道人體的臟腑正是通過氣血系統有機的聯系了起來。而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是封閉系統,位于氣血系統的內置管內,而氣系統則為開放系統,為氣血系統的外置套管,人體的氣系統與自然界的大氣相通,這也就是在漆黑的夜晚能夠通過紅外線望遠鏡發現人的原因。

    皮膚為肺氣宣發的最后通道。皮膚感受邪氣導致氣孔常開或者常閉,就引起人體的外感病。

    從氣血循環運行圖我們知道,整個人體之氣運行規律非常清晰,動脈血管在人體稱為陽經,靜脈稱為陰經,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這些話告訴我們人體的氣是由臟腑所化,又為臟腑做功提供能源,比如說胃腸產生的氣稱為脈氣或者是經氣,它是從動脈與胃腸連接的末梢產生,經過動脈管道匯集輸送至肺,肺臟把經氣輸送至人體全身做功,做功之后的人體各臟器又化生新的氣源,這樣就形成一個完整的氣循環系統,人體就是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當然對于人體的這個氣循環系統是可以通過《黃帝內經》所有的與人體有關的文章來證明它的合理性。在此我們再認識《黃帝內經》的三篇文章,《氣穴論》講述的是通過經絡把經氣擴散至全身至人體全身的擴散點稱為氣穴,這些點是肌肉骨節,根據氣血運行圖,我們知道經氣是從靜脈向動脈流動,因此靜脈主干道與各毛細血管或者是肌肉腠理的氣的擴散點就是全身的氣穴。主要是指從肺臟陰經端主管至人體毛細血管或者肌肉腠理這些擴散點。《氣府論》講述的是通過經脈把經氣擴散至全身,經過人體的肌肉之后,人體產生的經氣又匯集到經絡管道的這些匯集點稱為氣府。根據氣血運行圖,我們知道經氣是從四肢端頭通過動脈向肺臟流動。因此氣穴是在靜脈側,氣府是在動脈側。靜脈在人體稱為陰經,動脈在人體稱為陽經,因此就有了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的表述。《骨空論》則講述的是經氣與骨骼的通道稱為骨空穴。

    當然最終還是要回到對氣的認識上來,回到氣是能量波的原理上來,人體之氣和人體的有形體是溶在一起的,是形體的一部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人體的經絡為什么看不到的原因了。形和氣要是分離了,人體也就失去生命了。古人對人體之氣的認識和運行在《黃帝內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下面選取兩篇文章認識衛氣及其運行規律。

    2、人體之衛氣

    人體之衛氣就是人體的自化氣用來抵御大氣變化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的自我保衛之氣。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第五十二》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竊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輸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后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3、人體之衛氣的運行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行第七十六》  

    “黃帝問于歧伯曰:愿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歧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別于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于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于目,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于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于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于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于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于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于陰,陰受氣矣。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于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于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于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于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病在于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紛紛,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可見古人對人體之氣運行研究的精微。

    《黃帝內經》不僅僅是講述人體之氣的問題,講述的是天地之氣與人體之氣互通,由于天地之氣的變化導致人體之氣的變化,也就是影響人體氣機導致故障以及怎樣預防天地之氣導致人體疾病的科學原理和方法。整部著作對生命的認識是非常系統和邏輯清晰的。也就是說氣血運行圖把我們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藏象、病機病因、運氣、藥物歸經等等全部都系統的聯系起來了。因此可以說氣貫穿《黃帝內經》整部著作,貫穿人體內外,貫穿天地之間。牢記氣血運行圖是我們讀懂《黃帝內經》的基礎。一點也不用懷凝,上述氣血運行圖就是《黃帝內經》的經絡圖,因為《黃帝內經》所有與人體有關的文章都是按此圖在講述氣血運行的原理的。根據此圖就可以把中醫學的科學原理清晰的揭示出來。

    三、人體之氣與自然之氣的聯通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神明就是陰陽變化,能量變化規律),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黃帝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我們明白了人體是形和氣的有機組合,人體的運動機能是氣在形中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都是通過人體之氣來獲得的,人體之氣系統實際就是人體的能量系統,因此人體感知外界的一切,歸根到底還是感知能量的變化,感知大氣層的寒暑(溫度)燥濕(濕度)風(壓力)的變化,也就是我們現代量子物理學所說的量子糾纏。我們再從下面的文章來體會。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黃帝問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于其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氣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胭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本篇進一步說明人體的活動機能,特別是精神、意識、思維做特別的闡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對德、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的解釋就只能按原文自己去理解是比較全面的。而用現在的語言表述的話,我是這樣理解的。太陽的能量和地球物質所化之氣結合(人以天地之氣生)轉化形成了人的形體(德),地球上的食物(能量的精華)在人體轉化為人體的能量之氣,人體的形與氣二者完美的結合(陰陽平衡)構成人的生命,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此人體之精氣和天之精氣相博,人體就有了活力(神),這個神就是我們現代科學稱之為量子糾纏的東西。能夠感知并儲存外界能量變化的功能稱為魂,能夠把外界能量變化感知并傳遞給人體的稱為魄(氣魄);下面幾句就按原文已經很清晰了,所以任物者(感知量子糾纏)謂之心(相當于電腦的CPU);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人體的魂魄、思維、意識是健康人體的正常功能,人體陰陽失衡,則“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而不收。”這就是人的實實在在的感知問題,只有通過自身的靜心體會能夠感知到,古人已經表述得很清楚,再怎么翻譯總感覺不如古人的語言準確。

    另外,人體的感知與人所處的狀態無關,哪怕是處于睡眠中的人,只要是身體內或者是身體外的能量發生了變化,也會有知覺的,那就是夢境。

    《靈樞.淫邪發夢第四十三》“黃帝曰:愿聞淫邪泮衍,奈何?

    歧伯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氣淫于府,則有余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藏,則有余于內,不足于外。

    黃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歧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寫之,立已。

    厥氣客于心,則夢見邱山煙火;客于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客于脾,則夢見邱陵、大澤、壞屋、風雨;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于膀胱,則夢游行;客于胃,則夢飲食;客于大腸,則夢田野;客于小腸,則夢聚邑、沖衢;客于膽,則夢斗訟、自刳;客于陰器,則夢接內;客于項,則夢斬首;客于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客于股肱,則夢禮拜起;客于胞,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因此,對于地球冰凍期處于休眠中的人體,外界的能量發生了變化,也是能夠感知到的,比如熄滅的太陽再次燃燒,大氣層形成的過程,冰凍的人體是可以感知到這個巨大的能量變化,我想這就是人體的魂,魂對天地能量的感知,也就有了宇宙爆炸的傳說,有了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等等。

    總而言之,構成人體的基本單元細胞是一個能量和物質的結合體,人體腦細胞的記憶功能和我們現在的電腦硬盤的儲存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對不同能量的儲存。人體對自然的感知是一種能量的感知,德、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就可以理解為外界能量的變化引起人體能量的變化(感知),是量子糾纏的結果。因此人的意識就是用一個正常健康的人體感知并認識自然,并且分析發現自然的能量變化,找出變化規律。

    《黃帝內經》的研究方法是從兩頭進行。天地的陰陽變化是通過人體來感知的,人是認識天地陰陽的主體。這就是《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 的原理。

    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人能夠感知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是通過人體這個陰陽平衡的器皿,外部的陰陽變化必然導致人體的陰陽變化,人體內外是通過氣(能量系統)相連,正常的情況下,外部的能量變化,構成了人體的知覺(觸角)、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的感知,通過人體積累的信息(大腦相當于計算機的存儲器)比較作出思考和判斷就構成了人的認知能力,人又通過人體的知覺(觸角)、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人和自然進行交流和溝通。并且人類能夠把感知到的規律通過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大腦對能量變化的儲存,這就是人類的智慧。《心經》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兒一指的是宇宙(氣),二指的就是陰陽,三指的是人,只有有了人,人才是給予萬物命名的主體,萬物是由人分辨出來的。認識天地陰陽的變化人才是主體。沒有人的存在,我們現代測量宇宙能量變化的一切測量設備從何而來,離開了人這個主體誰來感知和研究宇宙運動規律。

    四、人體氣系統與疾病

    我們明白了人體之氣在人體的運行規律和與天地之氣相通的原理之后。也就明白了古人說的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道理了,不通就造成了人體疾病,所以古人把人體疾病的根源歸結到人體的氣機上來了,也就是人體氣系統的正常運行上來了,準確的講就是人體之氣的升降出入上來。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帝曰:何謂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人只有遵循了天地之道,人體氣系統循環通暢,人體的能量物質供應有保障,人就氣色好,身體健康,人體氣系統循環不通暢,能量物質供應沒有保障,人體就疾病。

    對人體疾病的認識古人還是把正常的人體作為感應器使用。《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也。長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榮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人體的一切疾病與氣循環系統(古人就稱經絡)有關,這是顯而易見的。前面有介紹,人體疾病就是氣機不暢,陽化氣,陰成形的過程受到阻滯的結果。具體表現就是寒熱和虛實。引起人體疾病的因素有兩種,內因和外因。

    1、內因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經絡氣功能紊亂,導致血脈不暢,也就是《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說的:“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于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愿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于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于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于沖脈,沖脈起于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揣動應手矣。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于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喝,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喜則氣緩,怒則氣上,優則氣聚,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

    氣緩,氣上,氣聚,氣結,氣消,氣下,氣亂等實際就是人體氣系統的流態發生了變化,導致氣機的阻滯,這樣認識,人體情志致病的原理就非常清楚了。情志致病有別于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作用。

    2、外因

     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在正常情況下,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稱為六氣,六氣的正常運行變化,有利于萬物的生長變化,但如果六氣太過或不及,則氣候反常,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就能成為致病因素,則稱六淫六邪”,通過量子力學的認識,六邪是六種不正常的量子態,因此能夠導致人體疾病的原理也就非常清楚了

    風、寒、暑、濕、燥、火是大氣的壓力、溫度、濕度的指標,也是一種氣的能量狀態,與人體緊密相溶,外氣的壓力、溫度、濕度的變化人體最能感受的是人體之氣,人體之氣通過感知把外界的變化傳輸到人體心臟,這就是人體的知覺(心臟之氣),當然人體還有視覺(肝臟之氣)、聽覺(腎臟之氣)、嗅覺(肺臟之氣)、味覺(脾臟之氣)。這些都是《黃帝內經》講述的原理。當然還有人體的運動機能也是人體之氣在人體肌肉間隙中流動而產生的,認真體會“氣力”這個詞組與現代以空氣為動力的設備的工作原理,可以體會到古人的力學知識的全面。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人體之氣與天地之氣相交產生的效果,這就是指的量子糾纏。外界的一切能量的變化,反應到人體,就產生了人體的意識、靈魂、意志。我認為這就是天地能量與人體能量的一種相互感應,是量子糾纏。

    人體的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是人體能量與自然能量的量子糾纏,我們可以從反向來認識。我們知道的是自然中的能量變化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古人把人體作為一個感應器來使用,一個正常人的肌體是一個能發射能量的肌體,因此能夠正常的感應自然中能量的變化,也就是自然與人體的能量發生了糾纏,所以人體就感覺到了自然中能量的變化,也就有了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的感知。假如人體是有故障的,也就是說人的五臟有故障,人體的五覺失靈,就是人體不能正常的發射能量波,就不能接受外界能量的變化,也就是人體的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失靈。比如:一個盲人,無論外界的光亮如何變化,他都不能看到。一個耳聾的人,無論多大的雷聲,他都不能聽到。肺氣不通的人,就聞不到香味。脾胃功能失常的人飲食就不香。心臟功能不好的人,其疼痛感就差。因此認識疾病也是我們認識人體功能的一個比較方法。沒有疾病,我們就不知道什么叫健康,我們更不知道人體的氣機的不暢。

    從氣血循環系統圖,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外邪致病只可能從體表感受,首先體表的毛細血管,因為溫度低,就會引起阻塞,導致身體的疼痛,這就是所謂的傷寒。寒邪真正的進入經脈是從體表進入的。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根據血液圖和氣血互推的原理,我們就非常清楚人體陰經的經氣就是五臟匯集至肺(肺朝百脈),通過肺向人體各部位輸送,到了身體的四肢末梢消失,經過人體的毛細血管然后又匯集(陽受氣于四末)進入人體的陽經進入心臟。因此根據管道流體力學,象外邪當中的寒邪侵犯人體,由于寒冷,人體肢節末梢的毛細血管對人體血液和經氣的從消失到匯集的過程中受到阻隔,因此陽經的經氣就不足,又由于陽經管道受到心臟壓送血液產生的負壓的影響,外邪就很容易通過體表肌膚進入到陽經經脈,一方面寒冷導致人體毛細血管受阻,人體的衛氣不能疏散而發熱,另一方面又由于寒邪侵犯人體陽經經脈,讓人體感到發冷。這就是《傷寒論》太陽病的病機的原理。

        陰邪容易在陽經感受,要經過心臟肺臟才能進入人體,因此陰邪感受時間就會長。而陽邪則不同,人體感受陽邪之后首先是大量的出汗,傷害的是人體的體液,屬于傷陰,正常而言可以通過補充水分來解決,這需要正確的方法,但是一般人往往不知道厲害,在消耗大量體液的情況下,因為口渴直接大量飲用冷水,這就有可能導致胃腸的氣化功能受阻,使人體需要的水分得不到補充,反而造成腸胃系統的功能紊亂。人體的體液得不到補充,腸胃功能又遭破壞,這就造成了人體的疾病。這就是胃腸感冒。另一種情況就是陽邪造成人體的大量體液的流失,直接就導致人體疾病,這就是中暑。總之人體的體液的大量流失會造成人體的溫度的升高。因此陽邪傷人使人感覺感受時間就會短。陰邪風寒、寒、濕在心臟停留不住,也就是說陰邪影響不了火臟,但是無論陰邪或者陽邪都會影響肺臟,這就是肺為嬌臟首先感染外邪的原因。而陽邪暑、燥、火因為是直接傷害人體的體液,也就是會傷害人體的血液的水分,就會導致溫病,理論上講,陽邪不會阻礙人體的氣機,但由于造成的人體的疾病引起的其它因素,比如腫脹,癰等等同樣會阻礙人體的氣機,或者由于某段經絡的陽邪盛,由于管道流體力學的原理,同樣會造成經絡系統的不暢。

    陰邪則不同,如果邪氣沿著經絡一直循環,這就是外感不內傳,就只是表證,幾天后可以自愈或者通過發汗可以治病的原理。假如外邪通過肺的肅降或者是經絡,進入人體的胸腹腔,那邪氣就會影響人體的內臟。如果人體內臟都非常健康,邪氣也就停留不住,也會隨著氣的循環排出體外。這也就是正常人不會感染邪氣的原理。但是由于人體的臟器如果有微小的氣機不暢,那么邪氣就會停留在這些器官上,導致人體疾病。這就是《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的原理。比如風邪和寒邪隨著肺的肅降或者是經絡,首先就會到達腎臟,這就會導致膀胱腑的病變。也就是太陽病的腑證。同時腎臟功能的失常,也就會引起肝臟、心臟、肺臟等功能的紊亂。另外就是濕邪或者署邪(濕熱)容易停留在脾臟(惡濕),引起脾主運化功能的失常,就會導致腸胃功能失常的陽明病等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指的就是形化氣的功能障礙,陽勝則陰病,指的就是氣化形的功能障礙。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指的就是氣與血的關系,氣與血,他們是互相獨立的,但是又是緊密聯系的,氣阻,人體就會痛,因為是開放系統,因此不會導致腫脹,而血阻,因為血管是封閉系統,首先就會發生腫脹,從而導致氣阻,再出現疼痛。根據前面氣血運行圖,氣阻必然導致血阻,同樣血阻必然導致氣阻。

    冬傷于寒,腎臟受傷,春必溫病,春天生發之季腎臟蒸騰的水分不足從而導致溫病;春傷于風,肝臟受傷,夏生飧泄,夏天生長之季肝臟提供的熱量和膽汁不足從而導致飧泄;夏傷于暑,心臟受傷,秋必痎瘧,秋天成熟之季心臟熱能不正常從而導致痎瘧(一下冷一下熱);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秋天脾胃功能受濕邪的傷害,為肺臟提供的能量之氣不足,冬天肺臟遇寒受傷導致咳嗽。

    外邪致病,先傷體表皮膚,影響肺氣的宣發,邪氣慢慢向內部傳遞,從而導致疾病。情志致病也是先傷氣,再傷形。總之無論內因外因致病,首先影響的就是氣血的運行。因此經絡氣阻就是疼痛和疾病發現的最先感官。

    《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篇第六十三》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藏,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這就是疾病早期經絡之氣受阻,可以通過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交叉進行針刺,導致經絡經氣通暢。達到治病的目的。這也就是提壺揭蓋的原理,提壺揭蓋原指盛滿水的茶壺,要想水順利地倒出來,就必須在壺蓋上鑿個洞,或把壺蓋揭開水才能順利地流出來,在經絡管道內當然也是同樣原理。

    《黃帝內經》中有大量的文章講述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在此不一一列舉。

    五、人體的五行規律

    五行規律在太陽系中表達的是影響太陽光照射或者是折射、反射,對地球的大氣的溫度(寒熱)、濕度(燥濕)和壓力(風)的影響規律,也就是氣的升和降的變化規律。

    五行相生相克,表示的就是升降的加速(相生)或減速(相克)的運動,比如水生木是下降的地氣轉頭向上的轉折點,所以稱之為生(水生木),木生火是地球獲得更多的能量,地氣快速上升,火生土,上升之氣達到了極限開始折頭,所以稱之為化,萬物生長達到了極限,上升達到了極限,開始下降了,土氣是極限狀態,開始向金氣轉化,從熱的極限向涼轉變,下降的涼氣逐漸變得更冷,這就是金生水,寒氣達到了極限,又開始上升,又回到了水生木,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相克,是氣的反向運動,木克土,上升的木氣受到下降的金氣的克制,水克火,上升的火氣受到下降的水氣的克制,土克水,轉向向上的水氣受到土氣的克制,木克土,轉頭向下的土氣受到上升的木氣的制約,火克金,下降的金氣受到向上的熱氣的制約。生是轉化的加速運動,克是轉化的減速運動。研究的還是氣的升降的運動速度。是能量的加減的變化。在自然界中是能量與物質轉化的客觀規律,它遵循的是化氣主升,成形主降的原理,這不需要做進一步的解釋,在人體體現的是同樣的原理,五行規律在人體的意義表達的也是能量與物質在人體的轉化規律和途徑。

    圖片9

    脾胃是人體能量產生的源泉,那么脾胃化氣正常需要有足夠的熱量,人體的熱量來源于心臟的血液,血液的熱量來源于肝臟,血液流動正常,人體的體溫正常,脾胃功能就正常,這就是火生土的原理。

    脾胃功能正常,能夠氣化足夠的水氣和營養物質,使肺臟在輸送人體能量的過程中物質不匱乏,肺臟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就正常,這就是土生金的原理。

    通過脾胃氣化上輸至肺臟的水液和營養物質,通過肺臟的甄別,真正的精華物質(質重的部分)連同水液依靠肺的肅降功能通過三焦腑直接就輸送給腎臟,這就稱為金生水。而另一部分(質輕的)營養物質直接由肺臟通過經絡管道輸送至人體的全身供給人體的一切活動機能做功,廢棄物就通過人體皮膚或者人體腸胃內壁排入胃腸道通過汗液或者放屁排出體外。當然還有一小部分為人體的皮毛提供營養,這就是肺主全身之氣、肺主皮毛的原理。

    由肺臟肅降傳輸的營養物質主要是為人體的內臟的生長及各種物質相互轉化提供物質基礎,因此其純度要求更高,因此腎臟其實就是再次過濾,有用的營養物質稱為腎精,無用的廢物和水液就進入膀胱排出體外,因此腎功能出現故障,人體就會出現尿毒癥,就是腎臟的過濾功能沒有把好關。腎精氣化后就供給肝臟化血,這就是水生木的原理。

    由腎臟傳輸來的營養物質經肝臟吸收后轉化為血液供給心臟,這就是木生火的原理。那么肝臟還有一部分營養物質轉化為膽汁,膽汁一部分為胃腸的消化提供物質供給,同時一部分膽汁氣化,為人體的氣系統提供清潔劑的作用,使人體全身氣機通暢,讓人精神倍增,這就是一個人的膽氣,也就是人體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因此五行相生在人體表達的就是物質在五臟之間的循環路線和供應關系。

    五行相克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五行相克在人體表現的就是人體各臟器之間的物質消耗的規律,相互制約的規律。

    首先從肝臟說起,肝臟故障不能提供足夠的血液,不能提供足夠的膽汁,那么導致的是心臟不能為脾臟提供足夠的熱量,膽不能為腸胃提供足夠的消化物質,這就是典型的肝郁傷脾,脾虛的表現。肝提供的血量過盛,膽汁過量,就會造成胃腸化氣功能的亢盛,這就是典型的陽明病。這兩種狀況都屬于木克土的概念。

    心臟,心臟功能衰弱,影響的是人體的全身。但是我們氣血互推的原理知道,最先感覺到心臟功能減退的就是肺臟,氣血互推,血滯氣阻,還有心臟為人體提供的是熱能,人體的熱能不足,寒傷肺,火克金表述的是這個意思。

    肺臟是輸送人體能量的發動機,肺臟功能出現了故障,最直接的就是人體沒有力氣。更重要的是它的肅降功能不能為腎臟提供營養物質,腎臟不能得到營養物質,那么肝臟也就失去了能量的源泉,這就是金克木的基本原理。

    脾是人體的生氣之源,人體能量的源泉,脾胃氣化能力出現故障是由于心臟不能提供足夠的熱量,肝臟提供的消化物質(膽汁)多了或者是少了。脾臟功能出現故障,當然影響的就是氣化功能,氣化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的就是人體水液獲得的正常或者是不正常,而腎臟就是需要脾胃氣化的水源,這也就是扶土能夠治水,土克水的基本原理。

    腎臟是為肝臟提供腎精赤化為血液,血液中大部分為水液,水液是整個血液循環系統調節溫度的重要物質,血液中水液量的多少是由腎的氣化功能調節的,這就是水克火的關系。

    當然人體是一個陰陽自平衡系統,各器官之間相互協調工作,完全獨立的論述某個器官的全部功能是比較困難的,但人體總體還是遵循陰陽規律,也就是陽化氣陰成形的平衡,實際就是人體的溫度的恒定,但人體溶入在大氣之中,食用五谷雜糧,總會破壞人體陽化氣陰成形的陰陽平衡,這就造成了人體的疾病。

    六、 人體各個臟器的功能和人體的形氣轉化

    人體是一個自化氣系統,是人體各器官相互協調配合的結果。

    1、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于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圣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2、五臟生成篇第十》

    “心之和、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zhu)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甘;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陽,甚則入肝。腹滿?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下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3、《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4、《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

    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何謂津?

    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

    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何謂血?

    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

    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余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脈脫者,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

    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谷與胃為大海也。”

    上述文章介紹的是人體器官的功能作用和形氣的轉化。三焦腑就是人體自化氣的場所,與天地之間的氣化功能和規律是相同的。“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人體的陰氣產生的地方,產生的氣就相當于地球產生的地氣。“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人體的能量產生的地方,產生的氣就相當于太陽的能量。因此稱為人體的天氣。“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人體的五臟則是協調人體全身之氣的正常運行。心臟通過調節溫度的高低指揮五臟互相生養和互相制約。

    七、  地球上的五種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因此人類也就會因為所處的時間地點的不同而帶有不同的氣的特性。

    正常的五行人,《黃帝內經》把地球人類按地域或者是不同環境分成陰陽五行人。回答的是地球上為什么有不同人種的問題。

    1、正常的五行人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

      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于眾者五,余已知之矣。愿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揚之。

      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黃帝曰:愿卒聞之。

      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木形之人(東方人),比于上角,似于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栝栝然。

     火形之人(南方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為人赤色,廣?稅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土形之人(中國人),比于上宮,似于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大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西方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北方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紹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于左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

    歧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

    黃帝曰:其形色相當勝之時,年加可知乎?

    歧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似知形氣,奈何?

    歧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

     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余,肥而不澤者,氣有余,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有氣有余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古人用五種量子態風寒署濕燥來描述自然界(大氣層)的氣(陰陽),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來描述自然界的物質。對五種物質或者五氣是由人來感知的,人的感知有五個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五色、五聲、五香、五味、五觸覺。因此就有二十五種表述。

    2、病態的五行人

     回答的是人類為什么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人。原因都是因為人體的氣血循環和人體五氣多少不同而導致的。

    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于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

     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愿略聞其意,有賢人圣人,心能備而行之乎?

    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

    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人和而不發,不務于時,動而后之,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提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

    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脈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余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無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

    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于眾者也。

    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

    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腘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腘,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于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颙颙然,愉愉然,服困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古人的話語精煉而精準,明白了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陰陽五行規律的科學原理,理解古人的文章就可以領悟意思了。  

    八、 人的生長規律

     研究的是人體氣血運行通暢規律的問題。

    《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第五十四》

    “黃帝問于歧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

    歧伯曰:血氣以和,營衛以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愿聞其道。

    歧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

    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墻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貨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歧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九、人體長壽的秘訣

    研究的是形與氣的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問題。

    《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黃帝問于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愿聞其方。

    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于五臟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后,外內之應奈何?

    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黃帝曰: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內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

    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后以臨病人,決死生。

    黃帝曰:余聞壽夭,無以度之。

    伯高答曰:墻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

    伯高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

    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

    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黃帝曰:藥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十、 人體臟器大小與疾病的關系

    《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第四十七》,“黃帝問于歧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榖,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何也?愿聞其故。

    歧伯曰:窘乎哉問也。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中,悗而善忘,心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痹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挽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脾小,則臟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夠骷者,心高;骼骷小、短舉者,心下。骼骷長者,心下堅;骼骷弱小以薄者,心脆。骼骷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夠骷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黃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擾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聞其故。

    歧伯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臟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擾;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于擾。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高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黃帝曰:愿聞六腑之應。

    歧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黃帝曰:應之奈何?

    歧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脾應肉,肉胭堅大者,胃厚;肉胭糜者,胃薄。胃不堅;肉胭小而糜者胃不堅,肉胭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胭不堅者,胃緩;肉胭無小里累者,胃急。肉胭多少里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

    歧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

    總而言之,《黃帝內經》講述的人體是有形和氣的結合體,人體的一切功能都是由氣來推動的,氣系統的故障就導致人體疾病,氣系統的正常就能夠修復人體受傷的細胞。

    十一、 天人相應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第九篇》,“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人體這個自化氣系統的化氣與天地的化氣規律是一致的。

    十二、  天人合一

     通過上述研究,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生命是形與氣的完美結合,人體內二者的互轉化是平衡的這就是現代人類的化學起源論的原理,大氣層的升與降與太陽光波關系緊密,具有升有降,熱脹冷縮的變化

    天人合一用我們比較熟悉的事物來比喻,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單元,含大氣層在內的地球相當于一個細胞,有形的地球相當于細胞核,大氣層相當于細胞質,人類以及地表的萬物相當于細胞器,這就是古人認為的天人合一,我們人類與天(大氣層)的關系就是相當于魚和水的關系。

    人與天地相應,怎樣相應,人和地球都處于大氣層中,地球能夠感應能量波而發熱,人體也是物質,在大氣層這個量子場中,人體會不會感應能量波而發熱呢?我認為會的,人體的肝臟結構單憑顏色看屬于黑體,受波的作用,根據黑體輻射原理,肝臟就具有把能量波轉化為熱能的作用,脾臟、腎臟具有同樣的功能,這樣理解就知道人體的熱能來源有兩個途徑,一個路徑是來自于飲食的能量,另一個就是大氣能量波的作用,由于五臟的相互生養和制約的功能,確保了人體的體溫的恒定。我想這就是人與天地相應,能夠感受外邪致病的根本原理。

    人類、地球萬物與大氣的關系就是這樣一個細胞器與細胞質的關系,因此大氣層的能量變化,也就是細胞質的濃度(量子變化)變化必然影響細胞器的生長發育,大氣層的變化是受太陽波的照射影響的,是受周圍星球運動的影響的,也就是說是受陰陽影響的,這就是古人對虛邪賊風(與正常變化規律不同的氣態)的認識,而當太陽熄滅這樣的極端變化,人類萬物的命運可想而知。但是通過古人對地球生命物質的觀察,當人類遇到太陽熄滅這樣的極端變化時,生命物質是處于收藏(休眠)狀態了,我們今天也有同樣的認識,那就是我們的冷凍冷藏技術。人體能夠感應能量波而發熱,這也是人體經過長期的冰凍之后能夠復活的根本點。

     整部?黃帝內經?就是在講大氣層的溫度()濕度()壓力()的正常變化和不正常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規律。這樣來理解 黃帝內經,我們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也就是說人才是認識天地運行規律的主體。

    通過對人的研究,回過頭想一想,我們現在的一切的機械原理的研究其實質就是一個仿生學的研究,模仿生物的運動機能制造出各種機械,機械的強大功能為人類的運動機能得以延伸。反過來我們人體的運動原理同樣遵循物理學的原理,機械的原理。所以應用物理學原理來理解人體結構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想理解人,關鍵點牢記形和氣的相互轉化,牢記氣是高速運動的物質,牢記人體氣的運動規律,這個的基本原理。人體一切的變化,還是陰陽變化,還是量子變化。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秋霞A级毛片在线看| 久久被窝亚洲精品爽爽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观看|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99 |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亚洲精品麻豆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欧美日韩在线电影|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第一精品福利导福航|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鸥美日韩精品久久|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动漫|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国产日产精品系列|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电影|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日韩中文字幕高清有码|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永久视频下载|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一二| 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色秀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男人狂桶女人高潮嗷嗷|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