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日繼續(xù)介紹中正殿建筑區(qū)。 ![]() 梵宗樓 修建于乾隆三十三年的梵宗樓位于雨花閣西北,是中正殿建筑區(qū)中最晚修建的一座建筑。樓為二層卷棚歇山頂建筑,屋頂綠琉璃黃剪邊。 ![]() 梵宗樓上層三面回廊 上層?xùn)|、南、北三面環(huán)以回廊,南邊回廊有樓梯通往樓下。 ![]() 《梵宗樓下現(xiàn)供佛經(jīng)供器》 據(jù)《梵宗樓下現(xiàn)供佛經(jīng)供器》所記,梵宗樓第一層中安供柜上供銅胎文殊菩薩一尊,佛座上安供扎什利瑪文殊菩薩一尊,銅胎文珠苦薩四尊。 ![]() 呈輪王坐姿的文殊菩薩造像 菩薩背靠木雕金漆背光,呈輪王坐姿,左腿如結(jié)跏趺坐平放在臺座上,右腿屈膝弓起,腳踏蓮臺,與臺座表面呈九十度角,左手撐按臺座,右肘搭在右膝上。 ![]() 清宮最大的文殊造像 此像體量較大,高108厘米,臺座寬70厘米,是清宮最大的文殊造像。關(guān)于此尊文殊像,檔案中并無詳細(xì)記載,只稱其為'銅胎文殊菩薩一尊”。 ![]() 文殊菩薩前供器 佛座左右安供廣法瑯?biāo)~塔二座。前安紫檀案一張,中供扎什利瑪獅吼文殊著薩一尊,左右供銀八吉祥一分,前供銀輪一個、銅鍍金塔二座、洋磁瓶一對、青花白里磁碗五個、銀琺瑯五供一分,案左右安供無量壽佛壇城二座、珊瑚樹一對、銀鍍金寶瓶二個。 ![]() 文殊菩薩大皇帝佛裝像 自元代始,藏傳佛教把中國皇帝看作是文殊菩薩在世間的轉(zhuǎn)輪君王,稱呼為“曼殊室利大皇帝”,即“文殊菩薩大皇帝”,清乾隆皇帝亦被西藏黃教首領(lǐng)尊稱為“文殊菩薩大皇帝”。 乾隆建造梵宗樓,就是想把這一稱呼永遠(yuǎn)地固定下來,表明乾隆為文殊菩薩化身,從而樹立起乾隆在藏傳佛教諸神中的無上權(quán)威性。 ![]() 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剛青銅像 二層供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剛青銅像,高175厘米,臺座寬140厘米,前掛供狼皮、貂皮等十一首獸皮旙和十一首面像旙,此像為清宮現(xiàn)存大威德造像中體量最大。 ![]() 大威德 大威德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主面為水牛面,左右各有三個忿怒相面,主面上方為羅剎面,最上方的文殊菩薩本相面。 ![]() 大威德像 三十四臂中的主臂兩手,于胸前持鉞刀和嘎巴拉碗,其余的手臂各持法器,整齊分布于身體左右,每側(cè)十六臂,排成前后兩層,每層八臂。右側(cè)的八足分別踏有人、水牛、象、騾、駱駝、犬、山羊、狐貍,左側(cè)八足分別踏有鷲、梟、烏鴉、鸚鵡、隼、金翅鳥、八哥、白鳥。 ![]() 銅鍍金龍紅漆箱 大威德銅像之前,左、右各供銅鍍金龍紅漆箱二個, ![]() 乾隆御用冠及冠盒 左箱內(nèi)供乾隆御用冠、朝珠、龍袍、綿襖、瓦牡帶、荷包、火連、小刀、飄帶。 ![]() 繡黃緞金龍錦袍 右箱供盔頂、皮盔、白緞甲和繡黃緞金龍錦袍等。 ![]() 五彩描金木架 左右安放的五彩描金木架上,供有鉞、斧、槍,腰刀、撒袋、弓、線槍、洋銅藥葫蘆等兵器,其中腰刀是六世班祥進(jìn)獻(xiàn)的。 ![]() 供桌前的兩只木虎 供桌前有兩只木虎。 乾隆既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大威德也同樣以忿怒相供奉,神像前供有乾隆的全套衣冠、盔甲、兵器,則是把大威德作為一尊威猛的戰(zhàn)神奉祀,以震懾、消滅敵人,實(shí)現(xiàn)“數(shù)臣庶愿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云爾”的國泰民安理想。 雨花閣兩側(cè)的東西配樓則是為紀(jì)念三世章嘉和六世班禪所設(shè)的影堂。至此,中正殿建筑區(qū)介紹完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