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一天,毛主席照常和周總理商量國家大事。 臨近結尾時,毛主席話鋒一轉,問周總理出來革命多少年了。周總理笑著回答,離家革命快50年了,自己12歲就出來(參加革命)了!毛主席繼續問周總理中間回過家沒有,周總理說自己從開始革命到現在,一直沒有回過家鄉。毛主席十分悵然地表示,那為什么不回去啊,難道就不想家嗎?周總理笑了笑,并沒有直接回應,但他的內心已經澎湃激蕩。與毛主席一樣,周總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是近現代中國的偉人。但他自從12歲離開家鄉,直到78歲去世,一連66年都沒有回過淮安老家。答案是否定的!周總理至少五次向別人提起過“想念家鄉,想回去”。那么,周總理到底有什么革命經歷?他在什么條件下提出了想回家鄉的要求?最終的結果如何?
一、革命少年1898年3月,周總理出生在江蘇淮安的一個書香門第之中。周總理的父母給他起了“大鸞”的乳名,大鸞有神鳥之意,周家人希望周總理能給腐敗、動蕩的社會帶來幸福和太平。周總理的父親周貽能為人忠厚、慈祥、寬容,母親萬氏性格開朗,能言善辯,善于解決家族的矛盾,父母優秀的品德、性格對周總理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周總理幼年時,他的叔叔周貽淦生命垂危,并未有子嗣,周父為了安慰病人“后繼有人”,就把周總理過繼到叔叔膝下。不久之后,周總理的叔叔病故,但周父十分仗義、忠厚,他并未食言、要回對周總理的子嗣權。而是一直讓周總理做周貽淦的嗣后,這一事件迅速在當地傳為佳話。幸運的是,這段經歷對優秀周總理性格、品行造成了積極的影響。周總理的嗣母陳氏出身書香門第,知識淵博,而且性格恬靜,她視周總理如己出,傾力教育周總理。周總理年僅四歲時就能熟練背誦唐詩宋詞,古代的名言警句,得到了遠超同齡人的教育。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周總理感慨地說,我的叔母(嗣母陳氏)經常教育我,她是一位很有知識的女性,她經常帶著我一起看書,我身上好靜的性格就是從她那里繼承下來的。五歲時,周家從古文“恩自日邊來”中抽出兩字,給周總理起名為“恩來”,然后送他去私塾讀書。周總理在私塾讀了六年,一直學到11歲,他熟讀古文經典,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系統性的學習。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家人也教他學習一些新政思想,啟蒙了他的政治意識,也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1910年春,年僅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周貽謙離開江蘇淮安,到達東北奉天銀州(如今遼寧鐵嶺),進入銀崗書院讀書。銀崗書院是奉天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強的學校,在這里,周總理系統性的接觸了新式教育,他的思想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一節修身課上,學校老師問同學們一個嚴肅的問題:“你們為什么讀書?”“為明理讀書”、“為名利讀書”、“為家人讀書”等之類的聲音紛紛出現,等到周總理回答問題時,他站了起來,清晰而干脆的回答道,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老師聽后贊不絕口,然后連連夸獎說,“好!有為中華崛起者,應該效仿此生!”,把周總理當做了有志學生的模范。在外鄉求學的生活是辛苦的,周總理經常會想家,一次他在南開學校的報社中投稿了一篇散文,如是寫道,生于斯,長于斯,耳所聞、目所見,亦無非淮事,這個求學少年深深地表達出了對故鄉的思念。然而12歲離家時的告別竟然成為了最后的絕響,在革命時期,周總理為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路線,創建人民軍隊,創建人民政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在這期間,他始終沒有回家,這主要還是自己心中的原則。
二、有原則的總理抗日戰爭時期,周總理曾經發表過一次動人的演講:“母親的墳地還在日占區,我多么希望能夠回到家鄉,去清掃墳上的落葉啊!”抗戰結束后,1946年周總理到達南京,他對迎接的記者如是說道,我已經36年沒有回過家了,母親的墳前肯定雜草叢生,可我卻忍痛無法報母恩!其實南京距離淮安僅有300多里地,路途順利的話,一天左右就到了,但周總理還是忍住,沒有回鄉。后來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借機回家,周總理這樣回答:“當時中國還不太平,蔣介石很有可能發動內戰,如果我回去了,我的親屬家人肯定會受到國民黨的特別留意,內戰爆發后,他們肯定會以我親屬的安全做文章,這樣很危險啊!”為了中國革命順利,也為了家人安全,周總理多方考慮,最終沒有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也沒有回到母親墳前盡孝。與周總理共有思鄉之情的還有他的弟弟周恩壽,周恩壽也是一位共產黨員,為了新中國的革命他同樣貢獻了很多。 一天閑暇之時,周恩壽和周總理一起觀賞海棠花,期間周恩壽向周總理說,聽家里人說,咱們的老房子太久了,都要倒塌了,尤其是你住的那一間,淮安縣委說了想把咱們的老房子修一修,你覺得怎么樣。周總理想都沒想就回答道,不用了!我之前已經和淮安縣委溝通過了,我們的老房子不用修,要塌了就塌了吧!塌平也也行,這樣方便其他居民蓋房子!還有以后不能搞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那一套,那是封建行為!我絕不允許!看到周總理態度如此堅決,周恩壽也不再主動提起,但即便如此,周恩壽還希望有商量的余地。一次周恩壽又向周總理說,人生苦短,我15歲離開家,到如今已經快40年了,你12歲就離開家了,沒回故鄉50年了,你就一點不懷念家嗎?周總理嘆了一口氣,然后深情地說故鄉難離,我也是有感情的人,故鄉埋著我們的爺爺奶奶還有父親、母親,幾十年都沒有回去了,也不知道那里怎么樣了!周恩壽據理力爭地說你是總理,你回去怕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嫌,但是我就是一個平民,我能回去看看不?周總理卻回答他不能,就因為你是我周恩來的弟弟,所以你就不能回去,你想想,你如果回去,那縣委肯定會安排人招待你,這樣肯定會增加縣委同志們的負擔,所以,你不能回去。臨終前,周恩壽動情地說,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埋在淮安,這樣我就能看看家鄉了!
其實周總理也飽含思鄉之苦,1959年1月,在一次出差路上,周總理終于能看到家鄉。 當時周總理乘坐的飛機從廣州飛往北京,中間經過淮安,快到淮安上空時,周總理請求機長說,飛進淮安時,能不能飛低點,讓我看看自己的老家?飛到淮安上空時,周總理專注的看著淮安,他的思緒萬千,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時刻。這時工作人員問周總理道,總理要不要在淮安這里盤旋一周,這樣方便您仔細看看。周總理笑著搖了搖頭,說不用了,那會浪費汽油,我們趕緊出發,回北京吧!其實周總理具備回鄉的條件,但他卻一直都沒有回去,即使出現文章開篇的那一幕,毛主席親自出面勸周總理回鄉。
周總理卻以沉默回應,沒有回家鄉,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則,一是不給家鄉的同志們添麻煩,二是不想自己家人受到特殊照顧。 三、長遠考慮根據華裔英籍學者韓素音的著作《周恩來與他的世紀(1898-1998)》記載,周總理之所以沒回淮安,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他回去,他的各門親戚馬上會得到當地政府的青睞和特殊照顧,這是不可避免的。周總理其實對故鄉充滿了感情,他之所以沒回到故鄉,是因為他不想讓家里受到超越群眾的特殊優待。1963年7月,周總理在一次發言中提到了回鄉問題:建國后我就下定了決心,那個家我暫時不回去,為什么,因為我一旦回去了,一些人可能沒見過我,但還是會拿著我的名字吹噓,這樣會給地方增加壓力。事實也確實如此,有一次周總理的八嬸母病重,淮安縣委將其送到當地的人民醫院治療。周總理知道后立刻給懷安縣政府寄過去了200塊錢,并寫了一封書信,內容如下,前幾日聽到我嬸母舊病復發,你們派了人看望和治療,謝謝你們的關心和照顧。但是我知道我嬸母的病是無法醫治的,今后還請縣醫院治療,不要外傳,增加壓力,而且一旦醫治無效去世,后事也請你們幫忙照顧,現寄去200元作為治療和后事處理費用,如果不夠,勞煩你們先墊付,事后我再補上!八嬸母去世后,周總理再次致信淮安縣委,補上了地方墊付的25元治療、喪葬費用,并如是寫到,我淮安親戚們以后的醫療,生活費均由我接濟,請當地政府勿再予以照顧。
在周總理的以身作則下,周家人大多數都靠打工維持生活,他們都過得很普通,以至于當地的百姓以及政府都不知道他們是周總理的親戚。 周總理曾經給親戚們定下了十個原則:“一是不能丟下工作專門看他,如果看他只能在出差時,順路看下他;二是來人一律住招待所;三是吃飯去食堂;四是看戲要買票;五是不許請客送禮;六是不允許私用公家的車;七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能讓別人代辦;八是生活要艱苦樸素;九是任何場合都不能說自己和總理的關系,炫耀自己;十是不謀私利,不搞特殊。”所以,周總理一直把自己和親人們當做普通群眾看待,不允許出現特殊照顧,他明白自己是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如果自己不能做好表率,將會招致非議,甚至會引起別人效仿。周總理長遠考慮令人欽佩。
然而淮安畢竟是出生、長大的地方,周總理對故鄉也是滿懷情感。 一次在會見淮安縣代表時,周總理動情地說,我也何嘗不想回去看看呢?我12歲就離開家了,至今50多年都沒有回去了,不過現在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只能等以后有機會了再說吧!淮安縣代表趕緊說,既然你想回家看看,為什么不盡快回去呢?淮安現在的變化可大了!對于故鄉人的熱情邀請,周總理點了點頭,但沒有直接答復,而是給他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擺渡人,他和一船旅客劃到了河中心,當時水流很湍急,這個擺渡人感覺到很疲勞,但對面是旅客向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人應該怎么辦呢? 周總理小故事背后的寓意很深刻,他就是那個擺渡人,群眾就是穿上的旅客,河的對岸就是全面實現共產主義。后來歷史證明,周總理至死都堅守在“擺渡人”的崗位上,他為人民群眾服務了一生,奉獻了一生,他沒有機會,也不愿意尋找機會,回到自己眷戀、日思夜想的家鄉。四、一生未歸從革命的那一刻起,周總理就開始進行高強度的工作,他經常通宵達旦的工作,年輕的時候他還能扛得住,但等到70多歲時,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的身體很快出現了問題。
1972年開始,周總理被診斷出癌癥晚期,但為了“擺渡人”的使命,他依舊不顧一切,投身于工作之上,每天的工作時間少則10小時,多則通宵,致使他多次在工作崗位上昏迷。 當時間走到1975年12月,周總理經常陷入昏迷,醫療組都明白,周總理已經進入了生命中的最后階段。同月7日,周總理突然陷入昏迷,怎么呼喚都不醒,值班醫生發現周總理的氣管里有痰液,堵住了呼吸道,導致腦部缺氧、昏迷了。于是趕緊把痰液取出來,然后給總理加氧,周總理很快就醒了過來。醒來后,看著周邊的醫生和同志們,周總理微笑著給他們致敬,以示感謝。周總理病重后,雖然他會客的頻率少了很多,但他還是堅持接待別人,并給他們施政的建議,周總理的衛士張樹迎仍然記得12月底總理會見葉劍英元帥的場景。
當時周總理病情嚴重的幾乎說不出話來,但還是緊緊握著葉帥的手,兩個人一句話不說,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在生離死別的那一刻,此處無聲勝有聲,這樣才能體現偉人們之間的惺惺相惜。 1976年1月,在做完最后一次手術后,周總理顯得心神不寧,他吃力地把工作人員叫到身邊,然后對他們說。我的病情就這樣了,就不用再麻煩醫生們了,他們應該去他們該去的地方了,為更多的人治病!隨后,周總理頓了一下,說我想回家,我想回到那里去治療,唉,出來這么久了,我真想回去啊!但很快周總理絕口不提回家的事情了,因為他知道這是自己最后的遺愿,大家肯定會想方設法滿足,但這樣會麻煩組織。同月7日凌晨,周總理的氣息變得很微弱,經常陷入長時間的昏迷,彌留之際,他說下了留在人世間的最后一句話,我這里沒有什么事了,你們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吧,他們更需要你!說完后,周總理就一直向門口的方向看,醫生說,總理,您有事嗎,是不是想要找鄧大姐(鄧穎超)?周總理至始至終都把自己當做一名普通的患者,所以當知道自己治愈無望后,他才主動要求醫生們不要再救他,而是去治療其他的群眾。1976年1月8日早上,周總理因醫治無效去世,終年78歲!
結語直至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周總理都沒有放下回家鄉的想法,但他一連66年,都沒有回去,這主要是總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不愿意搞特殊,不愿意給基層增加負擔。1910年,那個十二歲少年離開家鄉、步步回頭、向母親致意的時刻屹然成為時代的絕響!他雖然沒有回到家鄉,但他一直在自己的“家鄉”,因為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就是他的家鄉,他是家鄉大地哺育起來的兒子,他也是時代的偉人,更是我們的楷模,需要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參考資料: 《周恩來:周家不能搞特殊化》2015年11月1日; 《中國軍視網-只要我活著,就不許搞衣錦還鄉:周總理一生未回家鄉的原因讓人感嘆》2017年11月28日; 《黨史博覽-“立志”與“救國”:周恩來的早期教育經歷》2022年7月14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周恩來逝世前后的日子【3】》2016年2月29日。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