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與五味參考?? 1??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口苦,苦為火之味,最常見的上火了口干、口苦。最容易引起口苦的,一個是少陽膽熱,一個是胃中有火。 2??口甘(甜)是脾經有濕熱。《內經》里說,治之以蘭,就是用藿香、佩蘭、石菖蒲、砂仁,這些芳香醒脾化濕藥物,使脾臟蘇醒過來,口就不甘了。 3??口中泛酸,中醫認為大都屬于肝木不能疏泄胃土,這些病人常常伴隨胃部不適,亢盛的肝氣把胃酸都帶上去了。所以治療反酸不能只看到胃,只用收斂制酸好不了,我們要能看到肝,疏肝以調胃降。其次,還有的是脾虛胃寒,脾胃陽氣不夠,動力不足,所以胃腸蠕動慢,這個時候往往吐的是清水,吳茱萸湯原文“干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可以參考,不要拘泥在方,還是方背后的“法”,比如吳茱萸湯代表了溫中法。所以良附丸,安中散代替吳茱萸一樣好用。重在辨證跟理解“法”。 4??口咸,咸為腎之味。我們想一下腎水為什么會上泛,因為腎的封藏力不夠。《內經》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藏精就是腎的本職工作。咸味上泛,說明腎不封藏。我們會選擇用五味子,五味子酸斂,能收腎水,配上龍骨、牡蠣,能把咸味收到腎下焦去,使相火不妄動,各歸其位。 5??有些人咳嗽,說口中有金屬味道,既辛辣,又感覺奇怪,澀澀的,就像吃柿子一樣,這時我們就知道要調他的肺了。 6??口中流涎,小孩子脾虛常見,因為小孩子脾常不足。還有就是老人坐在那里發愣的時候,口水就不住地流出來,這是老年人身體衰弱,脾虛收不住了。稱為脾虛流涎,可以用點山藥、芡實、蓮子肉做粥(三個都是藥食同源,是食物)。 7??口臭呢???????馬桶不下水反味兒,不但要看到馬桶,更要看到下水道。口臭是最常見的要上病下治的,下面腸道堵住,中焦胃氣不能通降,所以濁氣上逆就是口臭,所以降胃氣還不夠,芳香化濁辟穢也還不夠,要釜底抽薪,讓臭氣下排,讓濁陰出下竅,保持排便通暢(所以腸道益生菌也是一個辦法),才能徹底解決口臭的尷尬哈???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白天養陽,秋冬養陰,所以晚上不能艾灸哈!容易失眠?????? 僅用于個人學習交流,不作為診療依據,如有不適,建議當地醫療機構就診。 #中醫 #傳承中醫文化 #中醫科普健康 #中醫發揚光大 #五臟與五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