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即將消失的村落文化 位于杜曲街道南邊偏東,與興教寺緊鄰。2010年,6個村民小組。耕地1338畝。 西韋村也叫余村,因村有余姓人居住故名。清嘉慶《長安縣志》記有余村。方位詞“西”字是以后加上的。因村東還有個東余村,該村居西邊而得名。“余”字改為“韋”字,才出現了西韋村。此前西韋村曾叫過北韋村。原誤認為此地是南北走向,后又覺得是東西走向,糾錯反正,村名以新認定的方位稱呼而改,名西韋村。 昔有古廟、寺、庵、殿。寺叫興教寺,又名護國興教寺。居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初一、十五寺會,信徒、游者與時俱增;庵叫姑姑庵。在村之北,庵的前身是“桃花宮”,是專為唐中宗韋皇后而建。據傳宮的規模相當大,房舍數間,錯落有序,四季有花,日每常綠。皇后去世之后,宮被出家的姑姑所占,改名姑姑庵。庵改造為坐東向西,俗稱東庵。今庵破毀,只留下磚箍窯洞三孔,住有尼姑一人。原庵里有“七層塔”,高高聳立于少陵原畔,十分顯眼,站在村外都能瞧見。塔下有水洞子一眼,長年流澈不息,水質甚佳,爽口甘甜;殿叫老君殿,敬老子故名。原有廟地幾十畝,主殿五間,廂房十六間。次殿五間,山門五間,主殿宏偉有佳,大梁直徑達五尺許,梁粗得上面睡個人下面都難看見。 殿梁粗、鐘巨大。鐵鑄之鐘體重超大,一直放在地面上,無法吊掛。鐘是仰放在地上的,人跳進去,如果沒人攥手給力往上扽的話,下者難以自上。殿房毀于駐扎在王曲“白天睡覺,晚上拆廟,磚瓦不拿,光拉木料”的第七分校瞎兵之手。 村民酷愛自樂班。除年節耍一茬子社火外,業余盛行唱戲。早在20世紀50年代,村里就有劇團。在方圓幾十里都有名,除在本村義演外,有時也有償出外掙點團費。劇團活動頻繁,演員有機會獻藝,涌現出不少唱家名角。如唱家子張乃性、張萬勇都被推薦進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紅極一時的李省戰被銅川劇團錄用。 改革開放前,不少人穿的衣服爛、吃的飯菜淡,住的房子危、騎的車子舊,處處不如人。改革開放后,發展生產,百業俱興。村民大膽地走出去務工掙錢,改變衣食住行狀況。規劃莊子,建房有序,硬化道路,出行無阻。早打深井,吃水衛生。村民小組有自辦磚廠,兩委會有依法土地流轉金,經濟活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