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防部數據,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美國軍援累計達到320億美元。2021年烏克蘭國防開支總額折合才59億美元,這一打仗,自己的59億不用掏了,還天上掉下來4.4倍的金元寶,只可惜這金元寶不用于烏克蘭的民生,都用于與俄羅斯互相捅刀子。 就具體物質軍援而言,美國已經援助了1600枚“毒刺”防空導彈,8500枚“標槍”反坦克導彈,232門榴彈炮(包括M777牽引式和M109履帶式),200萬發炮彈,38門“海瑪斯”火箭炮,一個營的“愛國者”防空導彈,8個營的NASAMS防空導彈,數量不明的防空雷達,109輛“布萊德利”步戰,31輛M1“艾布拉姆斯”坦克,90輛“斯崔克”輪戰。 烏克蘭戰爭的第一年可分為三個階段:基輔回合是第一階段,夏季反攻前為第二階段,此后為第三階段。在第一階段,俄軍重裝突進,烏軍得到的大量“標槍”反坦克導彈(加上英國和其他北約國家提供的“標槍”和NLAW反坦克武器)派了大用場,給俄軍造成大量損失。“毒刺”防空導彈在一開始也把俄軍直升機和低空戰術飛機折騰得夠嗆,但隨著俄軍實質性退出天空,“毒刺”的作用越來越小。 在第二階段,俄軍改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不再猛沖猛打,到處重炮開路,步兵滲透,傷亡大大降低,坦克、裝甲車輛的損失也極大降低,“標槍”是派不上用場了,該大炮了。但美國援助的大炮在一開始很三心二意,減配的M777不僅缺乏戰術機動性,需要卡車拖著才能機動,還缺乏火力機動,火控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不足。 到第三階段,美國開始援助“海瑪斯”,并在赫爾松反攻中發揮了作用。在夏季反攻中,烏軍主力還是機械化步兵,但實事求是地說,赫爾松和左岸是俄軍主動放棄的,哈爾科夫方向俄軍也沒有打算堅守,一觸即潰。 但夏季反攻也把烏軍積攢起來的精氣神耗光了,完成戰術目標后,不再繼續推進,而俄軍加強重炮開路、步兵滲透的做法,在頓巴斯還把口袋陣差不多填平了。 2023年可能是烏克蘭戰爭關鍵的一年,烏軍需要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北約也需要烏軍取得戰場勝利。如果不能把俄軍打回2014年邊境線,能恢復2022年戰前的停火線可能是最好的結果了,不排除達到這個結果后烏克蘭會在北約的“支持”(zhi ling)下與俄羅斯和談,即使不談最終政治解決,至少可以談就地停火了。 但俄軍與烏軍的態勢反過來了。經過這些時間,俄軍也深挖洞廣筑壘了,烏軍已經不可能像2022年夏天那樣用機械化步兵就能啃動俄軍防御陣地了。要把俄軍防線推回去到戰前線,烏軍需要坦克、重炮,這也是北約“突然”決定大幅度援助坦克的一個原因。 問題是,現代坦克集群進攻和二戰坦克集群進攻不一樣了,坦克盡管主攻,但支援火力的作用極大提高。這就像一戰時期一樣,盡管步兵是主攻,炮火和機槍火力支援才是決定性的。現在也一樣,炮火不僅是支援火力,也是壓制火力;不僅要在坦克進攻前把戰場掃一遍,在坦克進攻中還要時刻把威脅坦克的新冒出來的火力點清除掉,確保坦克的順利突擊。實際上,這不光包括壓制步兵反坦克火力,更要壓制炮兵反坦克火力,如果不是還要加上空中反坦克火力的話。 這要求烏軍不僅炮兵(包括“海瑪斯”)要給力,還需要空中火力給力。烏克蘭現在要求F-16,接下來還會要求“阿帕奇”,因為F-16、“阿帕奇”、坦克、步戰、榴彈炮、“海瑪斯”是一體的,這才是體系,缺一不可。 也就是說,未來一年里,美國需要極大增強援助力度。榴彈炮的數量需要增加,“海瑪斯”的數量更要增加,需要極大增加的則是炮彈和火箭彈的數量,尤其是反炮兵彈藥。“海瑪斯”不光需要作為遠程破壞性火力使用,更要作為反炮兵火力使用。其實這本來就是MLRS和“海瑪斯”的本行。在前期戰斗中,“海瑪斯”數量少,使用不熟練,也沒有太大的必要。但在掩護坦克進攻時,這就很必要了。 在過去一年里,美國援助了200萬發炮彈。但到了進攻性陣地戰的時候,恐怕600萬發都不一定壓得住。但美國彈藥庫的箱子底板是不是壓得住就不好說了。 更重要的是,坦克集群面對的空中威脅就大了,“毒刺”壓不住。美國和北約因為習慣于空中優勢,對野戰防空不大上心,“愛國者”和NASAMS都是半固定的“可移動”防空導彈,但不是機動防空系統。也就是說,不適宜伴隨坦克作戰。在戰區后方部署、執行區域防空是可以的,但一來不敢過于靠前部署,二來坦克集群本身就是高速運動的,不能伴隨行動的區域防空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澤連斯基特別著急需要F-16,只有戰斗機才可以提供相對可靠的空中掩護,否則烏軍坦克集群就是白送了。 美國和北約何嘗不明白這一點,對戰爭升級的擔心最終會讓位于盡快結束戰爭的政治剛需,援助F-16只是時間問題,而且不能太晚,不能在坦克到位、準備發動進攻的時候,F-16還沒有到位。 但這也確實意味著升級,因為烏克蘭F-16不能從波蘭或者羅馬尼亞出擊,但在烏克蘭的空軍基地易受俄軍打擊,也必受打擊。現有的一個“愛國者”營保護基輔都不夠,需要至少3-5個“愛國者”營才能形成起碼的國土防空。NASAMS更適合空軍基地和主要后勤基地、兵力中心的防空,可使用AIM-120、AIM-9X、ESSM2、IRIS-T等多種防空導彈,現有的8個NASAMS營比“愛國者”的情形好點,但還是不夠,也需要增加。不過如前所述,烏軍防空最終還是要靠F-16,起碼需要30-50架,才能保證空中有足夠的巡邏戰斗機。而且F-16不僅要執行防空巡邏,還要執行對地攻擊,這樣需要的數量更大了。 援助烏克蘭的F-16從盟國出,還是從美國封存中出,也是一個問題。盟國的二手F-16更加老舊,但飛行小時反而可能沒有美國封存的那么多,畢竟沒人像美國空軍那樣南征北戰。但盟國“捐獻”F-16總是有條件的,要么美國用更新的F-16置換,要么用更加昂貴的F-35置換,都需要美國貼錢。 在烏克蘭戰爭中,俄羅斯空軍盡管拉跨,但要是F-16進入戰場了,俄羅斯空軍再想拉跨,普京和陸軍都不答應了。這樣,地面的僵持也將打到空中。 也就是說,在2022年,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在320億美元水平;在2023年,美國軍援可能不得不增加兩三倍甚至更多,才有可能離結束戰爭的目標近一點。逐步升級從來不是線性,永遠是加速的。越戰美軍在1964年還沒有地面作戰部隊(小股特種部隊不算),1965年3月第一批海軍陸戰隊3500人進入戰場,到1965年底已經提升到18;4萬人,1966年8月提升到42.9萬人,1967年則達47萬人,1969年達到頂峰,54.9萬人。美國對烏克蘭軍援最終會達到什么水平,持續多久,不僅取決于戰場需要,還取決于美國財政負擔,更取決于美國對于對抗中國的需要的評估。但還要繼續激增一段,才可能降下來。 高度預期2023年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達到1000億美元的水平。加上經援,算2000億美元吧。不是說美國真的關心烏克蘭人民的死活,而是烏克蘭人民某種形式的“福祉”是穩定烏軍士氣的必須,妻子有工作、可以賺錢養家,孩子有學可上、不至于餓肚子,老小有錢充話費、可以和前線的家人通個話,這對前線官兵官兵的士氣很重要。 就看兩黨頂牛中,對烏克蘭的援助款怎么辦吧。這可是從天而降的千億級額外開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