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淺析海南島銅鼓的發現情況

     思明居士 2023-02-28 發布于河北
    文章圖片2

    前言

    銅鼓是我國南方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蠻”疆的遠古時期就已盛行。

    海南島銅鼓的發掘是北部灣銅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上來看,海南島位于該地區的中部,也是南海地區中國文化的咽喉要道。

    中國的銅鼓是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湘西、湖南省、廣西、海南等地。從鑄造、使用、流傳地區來劃分的,可以將其劃分為滇系銅鼓粵系銅鼓,共種風格。

    文章圖片3

    根據一九八零年全國12個省、市、區的銅鼓普查,各地文博機構、科研機構共收藏銅鼓1460余件,但尚未涵蓋河南,遼寧,吉林,安徽,福建,山東,江西,陜西,臺灣。

    中國銅鼓的現存數量,其實已經遠遠不止這些,而且,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省份也陸續有新的銅鼓被發掘出來,新發掘銅鼓的地方包括海南島建國后的陵水,文昌,儋州,昌江等地。

    海南是南方銅鼓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海南的銅鼓數量相對鄰近的廣東廣西來說,雖然銅鼓的絕對數量不多,但是它的分布范圍非常廣泛,如海口文昌,萬寧,陵水,澄邁,東方,儋州,臨等地。

    文章圖片4

    這些珍貴的銅鼓樂器,不但是海南古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物證”,同時也是研究華南少數民族銅鼓文化、東南亞地區銅鼓分布、人口遷移、民族流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一個重要課題。

    歷史上海南島銅鼓的發現情況

    雖然時代變遷,但曾經使用過它的人,在他們居住的地方,都會有它的痕跡。根據古籍記載,瓊州地區早在明代永樂時期就已有關于銅鼓的記載。

    海南各類地方志記載的銅鼓約有十余件,它們大多分布在瓊山,昌江,東方,文昌,定安,萬寧,海南島周圍的沿海地區。

    另外,在文昌、屯昌和萬寧等地,也出現了以銅鼓為代表的地名,這些地名都與銅鼓的出土有一定的聯系。南宋中葉《輿地紀勝》記載:

    文章圖片5

    “銅鼓嶺在文昌。俗傳民于此,以武侯征蠻而得名。”

    《瓊州府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諸獠鑄制大銅鼓,以備酒水。若是仇敵相爭,群起而攻之,鼓聲震天,從土人手中掘出,故名山川。”

    《瓊臺志·山川》中記載,儋縣馬蝗山“相傳有一支軍隊駐扎在這里,每挖出一件銅鼓、一件鐘。”

    “俗傳”中的記載可以看出,海南島自宋朝起就已經出土了銅鼓,并且被視為“稀罕”物品,由此可以看出,“風行”銅鼓在海南的歷史,應當十分悠久。

    雖然文獻記載不能作為考古學的實證資料,但是它也能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歷史資料。

    文章圖片6

    從歷代地方志對海南銅鼓的描述來看,主要有:線紋、龜紋、太陽紋、乳釘紋、水紋、回紋、弦紋等;從立體的角度來看,主要有蛙、蛙(幼蛙)、等;

    通過對銅鼓的記載和對銅鼓的形制的研究,可以推測出海南地區主要是北方的銅鼓,這與海南近幾年發現的銅鼓的實際情況是一致的。現在試著列舉一些例子,并進行分析。

    1.多輝溪銅鼓.

    《道光·瓊州府志·金石》記載:

    “永樂年間,土官王惠舉兵,取一口三尺高,寬五尺,寬二寸,邊緣有蝌蚪。擊打時,聲音若鶴鳴,可聞十里之外。”

    根據這一段文字的大小,可以看出,這面鼓的形狀很大,鼓面很寬,直徑171.6厘米,鼓高100厘米,鼓的中央有一個凸起的太陽紋,而青蛙則是一只小型的蝌蚪,與北流型的銅鼓非常吻合。

    文章圖片7

    根據海南島近幾年發掘的銅鼓資料,海南地區的“北流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種。

    2.府學宮銅鼓.

    《咸豐·瓊山縣志》中記載了一件藏在府學宮中的銅鼓:

    “此鼓為圓形,中空,下寬四尺,寬八尺,寬二寸,兩側各有一塊兩寸高,上面刻著四個大鼓,上面繡著精美的圖案,邊緣有一條絲線,每一條絲線都有一條絲線。”

    文章圖片8

    這是《張志》中所說的。鼓面直徑91厘米,高47厘米,鼓面有圈,鼓身也是三根琴弦,分成二十一圈,上面布滿了花紋,花紋精致,雖然扁平,沒有青蛙,但個頭很大,很有可能是北流的。

    3.天寧寺銅鼓.

    海南地區的歷史文獻中,曾出現過一種有銘文的銅鼓,這一點在《中國古代銅鼓》中被歸類為“麻江式”

    《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原瓊州府城的天寧寺有一面銅鼓,上面寫著:“李福通,大明成化十二年,廣州府番禺縣的一位客人。”

    《民國瓊山縣·志卷十四·金石志》中記載,天寧寺的銅鼓上寫著:

    “廣州府番禺縣的李福通,為瓊州天寧寺的大洪大殿,獻上了自己的家底,以求國泰民安。”

    此鼓有明顯的鑄造年代,因此無須斷代,屬后期麻江類型,而鑄此鼓者,亦可確認為廣東番禺李福通。

    文章圖片9
    文章圖片10

    4.莫氏祠堂的銅鼓.

    在我國古代青銅鼓族中,曾有過將銅鼓劃分為“雌雄”的情況,但很少有文獻中有明確的例子。

    《宣統·定安縣志·卷十雜志》中有一對男女銅鼓:一男一女,高寸,高一尺寸,一面倒,一掌拍在上面。腰部稍有束帶,肚臍微微凸出。

    兩側各有一對耳朵,因年代久遠而磨損,母耳朵少了一只。全身都是連結的線條和水蛇紋、回字紋,或用篆書,或小圓圈或星形,多生銅綠苔。

    文章圖片11

    東廂莫氏祖上是宋人,元襲職為土兵。莫氏祖廟的銅鼓,是祖上流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樂器。這兩個鼓的大小和形狀都是一樣的,應該是同一時期的,應該是莫氏的祖先們在軍隊中使用的。

    5.臨高四獅銅鼓.

    民國年間,王國憲在《瓊崖志·金石志》中記載:

    “高一尺五寸,寬六尺。四周雕刻著精美的龜紋,中間有一輪太陽之光,四面有四只雄獅在奔騰,栩栩如生。四個耳朵,無環,底部是空心的。鐘聲悠揚,不識銘文,造型古樸,一看就是數千年前的東西。現藏于光華村。”

    此鼓直徑六尺,形制龐大,雕工精細。獸形為走獅,銅鼓上飾有獅子,似乎是少見的。銅鼓立面的獸形形象多見于蛙、龜、鳥、牛、羊、象、虎等,反映了銅鼓民族的信仰和生活。

    文章圖片12

    我國并沒有獅子,獅子的形象是從西亞傳入我國的,所以“千百年前”的獅子圖案很有可能是老虎的錯誤。裝飾有虎紋的銅鼓很少見,均來自于粵式銅鼓的北方和靈山。

    根據海南島各時期對銅鼓的記錄,可以看出,在我國的歷史時期,出現的主要是“粵式”,這與近幾年在島上發現的銅鼓的狀況是一致的。

    麻江銅鼓是粵式銅鼓中較晚出現的一種,它在廣東也有分布。這些銅鼓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大多存放在寺院祠堂,所以容易被漢人學者所發掘,并以文字記載,但是至今沒有任何關于這種銅鼓的實物資料。

    文章圖片13

    然而,這些“貴為重器”的大型樂器卻沒能逃過百年風霜,掩蓋了歷史的痕跡,從而使得我們對古銅鼓的研究失去了延續。

    尤其是海南島上真正使用青銅鼓的先民,由于他們沒有書寫的文字,單憑文獻資料很難了解他們的文化,而在資料上,他們更多地依賴于最近出土的青銅鼓

    存世銅鼓的發現和出土情況

    與已有文獻記載的銅鼓比較,現存的銅鼓是較為可靠的資料,不但能為我們提供有關銅鼓的形制、紋樣、裝飾、構造、出土地點和埋葬方法等資料,而且還能反映古代青銅冶煉、鑄造、樂器制作調音設計的特殊技術。

    到現在為止,在海南,陵水,昌江,儋州,文昌,臨等地,已經發掘出了20多個古代的銅鼓。從類型上來看,主要為北流型、靈山型、石寨山型,以北流型為主。

    文章圖片14

    從出土位置來看,銅鼓主要是在海南島沿海一帶,從瓊北部向東西兩邊擴展,最南端不超過陵水和西線東部的兩個城市。

    另外,海南的一些銅鼓因為各種原因流離了海島,已知的有廣東吳川縣在海南樂東農莊購買了一塊北流式銅鼓。

    臺灣大學考古學、人類學系昌江峻靈王廟銅鼓;日本東京國家博物館中的海南北流式銅鼓也有文獻記載,是海南銅鼓文化的一種寶貴的實物資料。

    海南現存的銅鼓數量不多,因此十分寶貴,現將所知資料公諸于眾。

    文章圖片15

    昌江十里田銅鼓.

    此鼓為清代昌感縣(昌江縣)出土,原為海口市博物館藏物,目前已移交海南省博物館。

    此鼓高56公分,表面直徑100公分,底部直徑101公分。鼓面突出,邊緣向下彎曲,形成垂檐狀,胸壁向下傾斜,最大直徑向下,胸部腰部的收縮速度較慢,以淺的凹陷為胸、腰部的界限,腰部的彎曲是反向的,腰部和之間有一條凸起的凸起,向外移動。

    銅鼓上鑄有四個豎立的幼蛙,3個豎立,1個豎直。銅鼓裝飾古樸,鼓身中央有八芒日紋,三弦分圈。在海南省現存的最大的一面,是一個典型的北流式銅鼓。

    文章圖片16

    昌江軍營銅鼓

    此鼓于1979年出土于昌江縣十月田鎮南嶺新村,位于南羅河岸,故俗稱“營寨”,現收藏于海南省民族博物館。

    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海南解放前,軍營一帶曾經發掘出2塊銅鼓,但有一塊已經遺失。

    此鼓直徑94公分,高55公分,壁厚0.5公分,鼓身上鑄有八角,共有九個角,均飾有雷紋,鼓的表面比鼓的大,鼓上有一對圓形的盤形耳朵。

    四個青蛙在鼓面的邊緣,三個是順時針的,一個是反向的。鼓腰分3個部分,由3條鉉紋構成的環狀、網狀花紋,腰間有四只耳朵,造型簡單、莊重,是典型的北流式銅鼓。

    文章圖片17

    陵水英州銅鼓.

    1978年,陵水縣陵水縣發現了一件文物,現藏于陵水縣博物館,現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鼓的表面已經發生了扭曲,有57公分的直徑,22公分的殘高,只剩下胸腹和腰部。

    鼓面比鼓身要大得多,中間有一個六芒星,三環被分成七圈,中間有一條直線,從中間的太陽紋開始,一直延伸到整個鼓面。

    三蛙順時針方向,一蛙反向。兩側有兩對纏絲紋環耳,一對已經損壞。

    這面鼓的形狀很簡單,胸膛筆直,腰身彎曲,四只青蛙呈四足蹲坐,僵硬而笨拙,鼓身兩邊都是圓形的盤絲狀花紋,這是北流銅鼓的典型特點。

    文章圖片18

    臨高擁武銅鼓

    臨高縣博厚鎮擁武村出土的一面銅鼓,后來被發配到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種靈山式的鼓面,鼓的表面比較薄,鼓的直徑60公分,鼓身已經破損,只有29公分高。鼓上有八個光圈,每一個光圈都有十三個光圈,光圈上有四個圓圈,中間有鳥紋和花紋,看起來很是漂亮。

    鼓胸腰間的肌肉逐漸萎縮,以一槽為胸,腰部為界。左右各有一對耳根寬,中間窄的橋形耳廓,六只三腳成熟的青蛙,中間有一對大而小的青蛙,這是一種很好的配合。

    文章圖片19

    儋州泊潮銅鼓

    儋州泊潮銅鼓是在儋州光村鎮泊潮新村于1999年進行的,現收藏于海南省博物館。

    鼓面直徑44.5公分,有裂縫,鼓身缺得很厲害,只剩6.5公分。從現存鼓面部位來看,其體形較小,扁平無蛙形,其上有十芒日紋,紋間嵌有角形花紋。

    太陽紋外側有不同寬度和寬度的環圈,由二弦分成八圈,由主暈分成兩個小圈,每個小圈由櫛紋、環紋組成。

    兩組之間的主暈比較寬,有四只鷺鳥同時出現,這種栩栩如生的鷺鳥圖案多見于石寨山銅鼓,也就是黑格爾 I型銅鼓,廣泛分布于云南廣西

    文章圖片20

    儋州光村銅鼓

    此鼓與泊潮銅鼓出地相同,均屬石寨山類型,現收藏于儋州市博物館。

    光村鎮是儋州市北部,毗鄰臨高縣,光村鎮泊潮新村于1999年1月發現的一面銅鼓。

    鼓面直徑46公分,殘高17公分,破壞程度比較嚴重。鼓面四到七圈之間有局部缺損,體形較小,扁平,沒有蛙形。

    鼓面和鼓身都有兩個弦分暈,光環層層疊疊,裝飾精致。鼓的表面有八個圓圈,中間有一個十芒的小圓圈,圓圈中間有一個角。二到四環的順序是雷紋環紋櫛紋

    第五圈為主要光環,有四個展翅的白鷺,順時針方向。六、七、八暈分別是:櫛紋、環紋、鼓面的紋飾,對仗整齊,氣勢雄渾。

    此鼓胸腰部分殘存,胴體凸起,也有精致的環紋、櫛紋等裝飾。從總體上來看,它屬于石寨山類型。

    文章圖片21

    文昌珠潭銅鼓.

    文昌市羅豆鎮珠潭村的一位村民,于2000年12月21日海南省文昌市發掘,是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口市博物館發掘的。

    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銅鼓,鼓的邊緣有四只青蛙,鼓的中心是八個太陽,七暈,中間有一個回線,身體微微隆起,上面有一對圓形的耳朵,腰帶上有一條菱形的花紋,腳上有一個缺口。鼓面直徑76.5公分,殘高44公分。考古學家對該鼓類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陵水新村鎮的銅鼓.

    文章圖片22

    陵水縣博物館內有兩個北流式的銅鼓,它們都只有鼓面和鼓體的殘片。

    其中一面是陵水縣新村出土的,它的面徑57厘米,殘高15厘米,四只青蛙順時針排列。三個音圈,每一個音圈都有六個光圈,光圈中央有六個光圈,光圈上布滿了陰紋云紋,鼓身上有兩個音符,中施斜格子。

    陵水北高銅鼓.

    1982年春天,在陵水縣英洲公社鵝仔大隊北高村,一位農民在耕作中發現了一座“靈山”式的銅鼓。

    出土時鼓足朝天,鼓身已經破損,目前被陵水縣博物館收藏。鼓面直徑46.1公分,鼓身僅剩22公分。

    此鼓造型古樸,工藝粗糙。鼓面比鼓身大,中心有六個光圈,呈放射狀。一圈一圈,中間用一只鳥的圖案裝飾。鼓身僅剩的一塊,胸、腰都很分明,沒有任何花紋。

    文章圖片23

    胸與腰之間有四只扁平的耳朵,每一對都很相似。

    陵水嶺門銅鼓.

    中國古銅鼓研究會所著《中國古代銅鼓》一書,現已不知所蹤。

    《中國古代銅鼓》記載,陵水縣嶺門農場1977年出土的鼓面和鼓體殘片,其面徑55公分。四只青蛙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三弦分界。

    鼓上有七個光圈,中間有六個光圈,光圈上有一道道閃電。鼓體碎片均用半圓形填充線紋裝飾,屬于北流類型的銅鼓。

    陵水福灣銅鼓.

    文章圖片24

    根據廣東省博物館張維《廣東地區新發現和出土的銅鼓》一文,陵水縣英洲公社福灣村的農民于1983827日在后海灘的一座高沙丘上挖掘一塊銅鼓。

    這是一種靈山形狀的鼓,直徑28公分,鼓的中心有一個太陽圖案,它的形狀像是一個圓形的凸起,上面有八個尖銳的光圈,光圈很短,很粗。

    從內到外,第一到第五圈是三個音圈,光圈的紋路模糊不清,第二圈和第四圈有同心圓圈,第三圈和第五圈有鷺鳥圖案。六、七圈為二弦分暈,皆以水波為裝飾。鼓面六和七暈間有6只立體蛙,按順時針方向等距離排列。

    鼓面比鼓身大,高32公分,分胸、腰、足三個部分,胸和腰間有一道明顯的分界線,腰間有一條弧形的弧形,腰間有一條彎曲的肋骨,腳上有一條褶皺。

    文章圖片25

    胸前和腰際附近,各有四只扁平的耳朵,上面繡著節狀的花紋,每一對都很相似,分成兩組。鼓面上有三弦分暈,一共十一圈,每圈都有云雷紋水紋

    鼓面及鼓腳均有破損,每件重19千克。目前,這面大鼓的收藏地點還不得而知。

    海南島雖然有大量的銅礦,但在古史上卻沒有任何關于銅礦的記載,也沒有關于銅礦的冶煉和鑄造業。直到趙慎畛的《榆巢雜識》中記載:

    “瓊州昌化縣黎,有一塊銅礦,是用來做顏料的。可以用來煉銅,也可以用來制作武器。嘉慶三年,邊民奏請廣東銅礦,以備不時之需。”

    《德宗光緒實錄》中記載:

    “光緒十四年,庚申,兩廣總督張之洞,上書瓊州昌化縣的大陽山,開采瓊州海口的人,可以免除所有的賦稅和賦稅。”

    文章圖片26

    從海南昌江可以看出,直到晚清,石碌銅礦才開始大規模的開發,而且主要是通過海口港口出島冶煉的銅礦。以前黎人檢采銅礦,只賣作顏料,或用來做日常生活用具。

    因此,不論從年代或鑄造技術上,銅鼓顯都不是本島出產的,而是“舶來品”,由島內內陸引進。

    雖然《瓊州府志》記載了天寧寺銅鼓是大明成化十二年廣州番禺客李福通所鑄”,但這并不能證明它是在海南地區制作的。

    文章圖片27

    海南銅鼓的歷史淵源,是過去海南銅鼓材料匱乏的主要原因。

    比如,以往的學者們都認為,靈山型銅鼓的地理位置,不會向東跨越云開山脈,也不會越出雷州。

    但實際上,在海南的臨高陵水都發現了靈山銅鼓。尤其是以往一般認為海南是“粵系銅鼓”的主要產地,儋州出土的兩件石寨山型銅鼓是“滇系銅鼓”的代表,這就要求我們重新認識海南古時的銅鼓文化

    石寨山型(黑格爾 I型)是早期銅鼓的典型類型,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廣西越南北部灣地區。

    文章圖片28

    海南儋州,地處北部灣的最前沿,在本區發現了兩座石寨山銅鼓,這兩座銅鼓是海南島銅鼓文化的時代,由以前的傳統觀念,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海南在此期間沒有受到北方漢人的影響,因此,可以確定他們是海南黎族的祖先。從已知的實物資料來看,海南已發現的銅鼓主要為石寨山型、北流型、靈山型,其中以北流型為主。

    北流式銅鼓(黑格爾 II)的鑄造時間為西漢唐朝靈山型青銅鼓的鑄造時間較晚,唐代青銅鼓的下限也較早,因此可以推測海南銅鼓文化從漢到唐的鼎盛時期。

    海南銅鼓分布自瓊北環海沿島嶼向東,東面為瓊山,文昌,瓊海,陵水,西面為臨高,儋州,昌江,東方,中南部山區,三亞,都未發現銅鼓。

    文章圖片29

    海島附近的沿海一帶,曾是黎族祖先的聚居地,宋朝大學者蘇東坡貶居儋州,與黎人混居在一起,他寫下了一首“銅鼓葫蘆,唱此間送別”。

    結語

    由于各種原因和人民的壓迫,黎族人被迫向五指山深處遷移,沿海地區也逐漸被漢人或“漢化的黎人”所占據。

    但這時,在我國南方的銅鼓文化已經日漸衰落,新“遷入”的外來人口也不會再用銅鼓了,所以每次挖到這種器物,都會十分驚嘆,這一“稀世之物”。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中國古代銅鼓》,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8頁.

    2.張維《八二年以后廣東地區新發現和出土的銅鼓介紹》,油印本.

    3.張昆榮、林春《文昌市珠潭村漢代銅鼓》,《中國考古學年鑒(2001年)》,文物出版社.

    4.楊式挺《從考古發現探討海南島早期居民問題》,《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一輯),1986年版.

    5.蔣庭瑜《古代銅鼓通論》,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性色的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av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av| 国产JJIZZ女人多水喷水|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资源|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尤物|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日产一二三四乱码|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在线高清免费不卡全码|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夜色福利站WWW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免费av|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 67194熟妇在线直接进入| 桃花岛亚洲成在人线AV| 男女xx00上下抽搐动态图|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