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整身心,放松身體,頭身正直,平穩呼吸,心態平和。 2、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學練初期,寬度適宜即可,因為筋骨未開,固定一定姿態易產生拙力)。 3、膝稍屈(適宜的屈度有利膝關節筋骨肌肉處于最佳力平衡),似坐非坐(坐不可強求,尤其初學,膝與腰髖協調不均衡時,易弄巧成拙)。 4、雙手抱球式,兩手高度在膻中穴[1]上下(也可上不過肩,下不過臍),五指撐開,不用力(要有神),兩手心相向(以任脈基準,左右不偏;腕不外展內扣),兩手距離15公分左右,兩手與胸距離30公分左右(約一尺),以舒展為度。 站樁最重要的就是讓身體放松下來,但不是懈怠之態,要體會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其間有幾點要領需要練習者認真把握。 第一點,虛領頂勁。 我們把四個字拆開組合就是虛頂、領勁,怎么虛頂?又怎么領勁?不是一刻半晌就可以融會貫通的,需要細心體會,但也不能太過關注,要循序漸進。 人們一般理解,“虛頂”既要頂的動態,又是憑虛空而動,難以構想,其實在于頸項肩的配合,結合文首“1”的要求,經過練習會有深切感受。 掌握的方法:加一個“微”字來體會。微虛頂、微領勁,具體就是把頭往上微微頂著,目視前方就有了。說起來簡單,初學可以穿件舒適帶領子的上衣,下頜微收,后脖微貼衣領,結合松肩即可有所體會。 第二點,含胸拔背。 在站樁時,肩、肘、腕和兩手環抱如球,在胸前形成一個空間,而抱球是一個“含”的狀態,既不松掉,也不收緊,在軀干支點下合成整體。這樣,后背就顯得圓展起來,“圓”不是使兩肩前探來形成,是一個很自然的角度。 通過細心的體悟,找到整體充實的感覺,氣血自然順暢通達,呼吸過程不被牽動,減少了損耗,增加攝氧量,所以,站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慢慢的練習自然呼吸。 很多人把“含胸”誤解成把胸含起來,搞的背也跟著駝了,就與“頭身正直”相背了。生活中有很多肺氣不足的人就表現含胸彎腰站著,脊柱從頸肩到胸腰是彎的,不是他們喜歡,是其內在的氣不充實,尤其是肺氣不充實。 我們在站樁的時候,要含胸拔背,就是在拔展脊柱,拔展不是展平了,而是平衡脊柱筋骨力點,保證筋脈氣血循環,經絡不淤堵,氣血濡養充實。要點是,在拔展的同時胸腹放松,氣息如常。 第三點,松腰坐胯。 松腰的松是松展,如果簡單理解為把腰松下來,就錯了,作為人體承重的支柱,腰承擔著重要角色。 松腰需要經過一定的練習,掌握腰、髖、膝、踝的關系,并不是簡單松腰!松的是其間的連接平衡,使力落根涌泉[2]。 站樁中的“坐”講究似坐非坐,似非的本質是維護腰、髖、膝、踝的關系,而坐胯是保證這一關系通達與否的橋梁,使腰、腹共同形成人體的核心力[3],現代筋膜鏈理論講的人體核心就是此處,相當于下腹部人體重力的中心,從武術的角度稱為“丹田”。 ![]() 胯是指腰側、髖部與大腿外側的部位。松腰坐胯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腰松展開來,使腰與尾閭、髖形成局部平衡,進一步與膝、踝局部平衡連接形成整體。 站樁的“松和坐”是腰部松展,促使脊柱力線平衡,這需要髖、膝、踝關節的協調配合才能達到落根的效果。 腰部松展是以胸骶做支撐,腰微微往后貼,形成腰曲后展的效果,后展太過導致腰曲完全消失是不提倡的。松展的另一個目的,有利于核心力的增強。 怎么驗證[4]呢?比如說我們靠墻站著,如果不展腰的話,在腰與墻之間可以插一只手進去。如果展腰的動作做到位,腰部貼近墻,手是插不進去的,但間隙還是有的,這是一個衡量標準。 那么,胯怎么坐呢?實際上就是尾閭前送,小腹松圓,與虛領頂勁協調一致,這個時候才能體會到似坐非坐,腰的力線會通過髖、膝、踝落根涌泉,這樣腹部就厚實了。臍下丹田炁會飽滿充實,核心力很強。 第四點,膝踝松靜。 膝、踝關節的松靜,也是非常重要的。膝關節怎么松,如何通過膝、踝松靜的把握,使全身的力量就都落到腳底,落根到涌泉。需要在實證中認真體會。 膝踝在樁架中的調整,在于膝與涌泉重心協調(足心虛涵)、在于膝以踝為軸同跖屈力的協調。 ![]() 站樁隨談: 養生的基本要求“損有余,補不足”,那么,我們需要了解哪些? 站樁從初學到有一定基礎,需要循序漸進,不能好高騖遠,損了根本,反補為害。 站樁站得久了,練到位了,同時也就擁有了拉筋的功效,《黃帝內經·靈樞·海論》講:“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不言而喻,經絡通暢,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經絡不通,信號不能有效傳遞,機體就避免不了病邪襲擾,通過站樁對人整體上的訓練,可有效改善經絡的功能,發揮其溝通表理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的作用。 從虛領頂勁到松腰坐胯,與髖、膝、踝的協調統一,通過人體外在筋骨、肌肉的靜態到動態(內動)的練習,達到舒筋活絡,是強化經絡氣血運行的重要保證。所以,脊柱(人體的龍脈)作為消息系統的重要結構,是否舒展,與人的健康有很大關系。站樁是把脊柱與肢節協調統一,充分、有效伸展的絕妙辦法! 人的很多疾病,如頭痛、頸椎病、肩周炎、眩暈、心慌、胃脘痛、腹瀉、腰椎病、下肢麻木等都與脊柱的損害、紊亂等問題有著莫大的關系,脊柱舒展健康,筋膜韌帶恢復本有功能,很多疾病會迎刃而解。站樁能夠治病,原理也在于此。 很多人對站樁中怎么呼吸有些茫然,其實站樁時不用特別去管呼吸,練久了,練到位了,呼吸自然會變得長久而綿長。心也會變得清凈,與初練站樁時活躍的心理活動形成對比。 一般來講,初學站樁從10分鐘開始,隨著持久的毅力和練習的提高,站到半小時、一小時都會很輕松,而且越站身體會越放松,會感覺到腳下有根了,也輕便了,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進步。 參考資料: 1.《難經·四十五難》:“經言八會者,何也?府會太倉(中脘),藏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膻中)……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治療相應病癥為主,具有調理臟腑氣血之功效。 2.涌泉穴作為腎經的起始部位,腎水就像泉水一樣從這兒涌出。我們都知道身體有十二條經脈,涌泉穴老百姓叫做腳心,很多人都知道搓腳心可以治療睡眠,原因就是把腳心搓熱了之后,腎水上濟于心,心腎相交、心火與腎水既濟,人自然能入眠,而我們通過站樁就可以達到這一效果。 3.對于人類力量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力量肌肉群被稱作核心肌肉群,指的是位于腹部前后,環繞著身軀,負責保護脊椎穩定的這一部分重要肌肉群,比如腹橫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這一區域。古代臍下就是丹田,被視為非常重要的部位,這與現代核心肌肉群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謀而合。這一部分核心肌肉作為人體中軸,承上啟下,無論出拳或是踢腿還是提起扛起重物,都是主要受力的肌肉。而之所以脂肪主要集中在腰腹部位堆積,也是因為有脂肪作為支撐和緩沖,也能給肌肉帶來保護和輔助發力的作用。如果完全沒有脂肪支撐和作為緩沖,戰斗中猛地發力很容易拉傷肌肉。所以這也是另一種對肌肉的保護作用。 4.在做靠墻驗證時,背部的位置是靠墻不動的。不做驗證時,即實證中是不靠墻的,要特別注意! 本期編輯:stoodcal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