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紅塵夢醉千年 漢字是中國文化基本要素之一,而書法是漢字的書寫的藝術手法。書法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全世界的藝術殿堂里也是大放異彩。書法愛好者都知道,一幅古代文人曠世墨寶競拍價都是幾千萬,動輒上億,稀世珍寶的孤品更是無價之寶,其價值更是不可限量。 ![]()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由宋徽宗書寫的真跡《草書千字文》,縱31.5厘米x橫1172厘米,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曠世杰作。全篇書法筆走龍蛇、氣勢恢宏、一瀉千里,有“舍我其誰”之勢。全篇全長11.72米長卷,幾無敗筆可尋,一揮而就、毫無倦筆,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蔚為壯觀。是繼張旭、懷素狂草之后的曠世杰作。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此作如今被估價超過100億,真實價值不可估量。 ![]() 這卷筆翰飛舞的墨跡,書于全長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龍箋之上。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其底部精工圖案,是由宮廷畫師一筆一筆的手工描繪而成。精美華麗的案底與宋徽宗的墨寶相得益彰,可謂錦上添花。光是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所用的宣紙,也是現(xiàn)代人都造不出來,因為這種工藝已經(jīng)失傳了。光這卷書法的案底紙張,就是一件稀世珍品,全卷有純金描繪的龍紋,極為華貴,估價就超過10億。據(jù)說當時這種宣紙存世僅此一張,耗費人力物力極多,單是這種宣紙放在現(xiàn)在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千字文》是歷代書法家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篇文章,在傳世的歷代《草書千字文》作品當中,沒有一件作品能夠超越宋徽宗這件。也無怪于此作,估價百億,至今依舊是遼寧博物館的“鎮(zhèn)館重寶”,曾經(jīng)一度被禁止展出。 ![]() 下邊細細道來《草書千字文》的奧妙之所在。 1.創(chuàng)作背景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令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挑選一千個不同的字,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讀物,教授皇子,于是便成了千古名篇《千字文》。 從梁代開始,之后每一代的書法家,大多數(shù)都抄寫過《千字文》。像諸遂良、歐陽詢、柳公權、傅山、王鐸、以及米芾等都抄寫過。然而在眾多的臨摹書帖《草書千字文》書法作品之中,就書法技法,以及整體氣格,能夠拔得頭籌,最完美的作品,當屬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在位24年。宋徽宗在治國上雖不具文韜武略,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在藝術上卻卓有成就,他在宋代皇帝中書畫造詣最深,工真、行、草書,并創(chuàng)立“瘦金體”楷書。 ![]() 宋徽宗趙佶非常喜歡書法,愛好書寫《千字文》。一生書寫了不知多少卷,遺憾的是如今僅存兩卷。一件是22歲時,創(chuàng)作的正楷書《瘦金書千字文》,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另一件是40歲時,創(chuàng)作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狂草《草書千字文》。 ![]() 2.描金云龍底紋。 這種宮廷特制的描金云龍底紋,是經(jīng)過上百道工序才制作完成。制作方法早已失傳,現(xiàn)在雖然科技發(fā)達但也造不出這樣規(guī)格的宣紙。這樣的宣紙目前為止存世的獨此一份,彌足珍貴。現(xiàn)代制作長達10米以上的宣紙也許不是很難,但在八百年前的宋代,能夠造出如此巨幅的宣紙,是難以想象的。況且,宮廷畫師制作的金云龍底紋靠純手工打造,一筆筆用金粉描繪在11.72米長的白麻紙上,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此鴻篇巨制的精美宣紙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 從紙的質量考察,主要原料以麻的成分為主,表面光滑而無簾紋,吸墨的效果很好。北宋已經(jīng)有四大發(fā)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說明那時期造紙術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這種無縫銜接的長篇巨幅的白麻宣紙屬于宮廷特制,據(jù)專家推斷,很可能在江邊把船舶排列成一行,鋪上排簾,然后澆上紙漿使之均勻,撈起,自然風刮日曬晾干而成。 3.藝術鑒賞 ![]() ![]() 《千字文》開篇即用“天地玄黃”四字,取自《易經(jīng)》“天玄而地黃”,意為混沌未開,象征著愚昧的初始。該作品點畫,在用筆上極盡奔放馳騁之雅致,抑揚頓挫、收轉藏鋒、輕重粗細、錯落有致,極具變化而又和諧統(tǒng)一。 筆法上模仿“草圣”懷素的狂草書法,又兼顧自己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法,筆走龍蛇、汪洋恣肆、大起大落、飄若浮云、鍵若蛟龍。宋徽宗趙佶將懷素的那種綿延之勢運用得爐火純青,精熟至極,每個字都形成一種包圍之勢,結構空間充滿堅韌的彈性,可謂青出于藍勝于藍。其書法意境以及精美程度與懷素相比不分伯仲。 ![]() 通篇筆法流暢,線條粗細有致、條條是道。在縱向空間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對于長線條的運用恰到好處、比例協(xié)調、收放自如、錯落有致、富有爆發(fā)力和張力!整篇章法獨居特色,行與行之間的留白、穿插、爭讓,構思巧妙、獨具匠心。通篇沒有強行填塞、矯揉造作之處,而是隨形造勢,依勢布形。全篇揮毫潑墨、奮筆疾書、一氣呵成,氣勢浩蕩、猶如滾滾東流的黃河之水一瀉千里、一發(fā)而不可收的感覺!一筆一劃仿佛一個個完美的音符,跳動起伏,完美演繹出一首跌宕起伏的經(jīng)典交響樂! ![]() 4.傳承歷史 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可謂命運多舛,一波三折,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 在宋朝時,藏于御府,作品問世不過5年,北宋滅亡,該作被金人擄走,藏于金昌明內府。后來流入南宋權相賈似道手中,明朝時期,先藏于晉王府,后被項墨林所得。清朝時期,藏于清內府。民國時期,1945年8月17日,溥儀攜數(shù)箱珍貴書畫欲逃往日本,途經(jīng)沈陽時被人民解放軍及蘇聯(lián)紅軍截獲。1950年,劫后余生的徽宗《草書千字文》等一批清宮散佚書畫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至今。 ![]() 總之,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估價超百億,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無可非議。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書法作品。比如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行書作品《砥柱銘》,手卷長8米,全文600多字,因卷上印有宋朝和明朝的題跋、鈐印,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在2010年拍出4.3億的天價。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作品《平安帖》,僅僅41個字,在2010年拍出3.08億元的天價,現(xiàn)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下邊給大家談談書法的歷史以及書法名家有哪些。 漢字最早發(fā)現(xiàn)于甲骨文,書法的形成也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歷經(jīng)歷代書法大家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才得以使書法的藝術不斷地提高發(fā)揚光大。特別是有的書法大師,臨摹書帖,勤學苦練,苦心孤詣,最終根據(jù)自己的心得體會,自創(chuàng)一體。 書法最早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一直到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千百年來,書法一直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書法以“篆、隸、行、草、楷”等形式在歷朝歷代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到了唐宋時期,書法更是爐火純青,達到了鼎盛時期。中國古代書法家,經(jīng)世人總結出了著名十大書法家分別是: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 、柳公權、王獻之、蘇軾、董其昌、張旭、米芾。 唐宋書法大家云集,初唐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諸遂良、虞世南、薛稷 。另外唐朝出名的書法家還有:陸柬之、孫過庭、顏真卿、柳公權、草圣張旭和懷素。其次,李世民、賀知章、李白、李邕[yōng]、李陽冰等也比較出名。 宋代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另外出名的還有:宋徽宗趙佶、張即之、宋高宗趙構、李建中、蔡京(奸臣)、蔡卞等等。 中國楷書四體,四大家分別是: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fǔ)。前三位都是唐朝,趙孟頫是元朝。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草”,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據(jù)說,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高度稱贊其書法:“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推頌可謂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并以真跡殉葬。蘭亭序的真跡很可能就存放在陜西禮泉縣城西北的九嵕山上的昭陵。 ![]() 綜上所述,宋朝皇帝宋徽宗趙佶,其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可以說,宋徽宗是書壇上的無可爭議的“一代宗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