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覃在前些天寫了《1948年,陳毅發電報怒責粟裕:為何不提秦基偉在南線的牽制作用?》一文,講的是在淮海戰役前夕,也就是1948年10月31日,粟裕有感于自己在豫東戰役中得不到中野、陳唐兵團和山東兵團的有力配合,白白丟失了兩次大規模的殲敵機會,考慮到這次戰役的規模更大,決心吸取前車之鑒,向毛主席建議由陳軍長和鄧政委統一指揮。 在這里,老覃忍不住要再說幾句。 因為提到粟裕豫東戰役中得不到陳唐兵團和山東兵團的有力配合,有些讀者覺得不理解,認為陳唐兵團和山東兵團在建制上都屬于華野,都必須聽華野代司令員粟裕的指揮。 但事實上,華野經過兩次分兵,已經形成了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 內線兵團為山東兵團,受華東局指揮。 ![]() 外線兵團為粟兵團和陳唐兵團,受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毛主席在醞釀南下渡江躍進計劃時,是打算讓粟兵團,也就是粟裕直接指揮的一、四、六縱的南渡長江的。 ![]() 這也是陳毅在濮陽整訓時,整訓的對象為什么只有一、四、六縱的原因。 粟裕真正擁有華野全部15個縱隊的的指揮權,是在第二次曲阜會議之后。這一點,老覃在之前寫的《濟南戰役結束,饒漱石怒批:有人鬧無紀律無政府,不服從粟裕指揮》一文里已經提到過,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回頭看一看。 ![]() 還有,毛主席對濟南戰役的部署是分攻城和打援兩個戰場來打,許世友為攻城主要指揮員,粟裕為打援主要指揮員。但在這基礎上,毛主席在1948年9月11日發給許世友“并告粟譚陳,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里又特別強調:
毛主席為什么要特別向許世友交待這句話? 如果山東兵團一直以來都由粟裕指揮,這句話可不是多余的嗎? ![]() 就因為有了毛主席這句話,陳毅才會在濟南戰役結束之后致電饒漱石,要他“傳達山東×××同志的錯誤”一事,才會有饒漱石在第二次曲阜會議中批評“有人鬧無紀律無政府,不服從粟裕指揮”之語。 好了,話說回來,粟裕在1948年10月31日毛主席提出要由陳軍長和鄧政委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毛主席體諒到了粟裕的難處,在11月1日就做了批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不過,對于毛主席的批示,老覃在大前天寫的《淮海戰役,毛主席下令由陳鄧統一指揮,卻遭到陳鄧二人的明確拒絕》中說了,淮海戰役的最初設想只是打算由華東野戰軍消滅黃伯韜兵團,然后解放淮陰、淮安。即唱主角的是華野。華野在在淮海戰役初期投入的兵力多達15個縱隊,中野方面能投入的兵力只有5個縱隊。粟裕請陳鄧統一指揮從客觀上看,是有推諉責任的嫌疑。 陳鄧當時明確向毛主席表示自己的“通訊工具太弱”,“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但毛主席并未對陳鄧的推辭做任何反應,而到了11月16日,他直接宣布由“劉陳鄧粟譚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算是最終落實了淮海戰役的總指揮權。 即從1948年10月31日至淮海戰役結束,從粟裕的角度來說,陳鄧一直都是淮海戰役的總指揮者,是他的上級。 但有意思的是,從1948年10月31日至淮海戰役結束,陳鄧幾乎從來沒有對粟裕進行過直接指揮,反倒是粟裕多次通過毛主席對陳鄧進行指揮。 比如說,粟裕發起淮海戰役一天之后,即11月7日,他感覺到無論當前的戰局如何發展,孤立徐州,截斷徐州敵人在陸上的退路都是必要之舉,便起草了一封電報給“陳鄧并報軍委,告譚”,要求:
我們看,粟裕自己明明已經提請了“陳鄧統一指揮”,但他并沒有向陳鄧這兩位上司匯報自己的具體情況,也沒有向這兩位上司請求分配任務,反倒指使起這兩位上司來,給他們安排了具體任務。 有意思的是,粟裕稱中野為“鈞部”,根本就不是對上級機關的稱呼,而是對友鄰部隊的通稱。 也就是說,在粟裕并沒有把陳鄧這兩位上司視為高高在上的上級,而是將他們當成了平等的同志關系。 但是,他對這個平等的同志關系的“鈞部”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他們“立即”去破擊徐蚌段,而且,要求得很細致,即“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據點”,還用了一個小括號特別標明“但不破壞”。 為了讓“鈞部”按要求執行,他還將這封電報同時“報軍委”的,即同時上報給毛主席的。 他知道,只要建議合理,毛主席一定會支持,那么,陳鄧就一定得聽從。 事實就是如此。 陳毅、鄧小平接到粟裕的“命令”后,趕緊安排落實,并于8日10點回復粟裕,稱:
為了讓粟裕放心,他們補充說: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 ![]() 從中我們看出,粟裕的確是個富有韜略的軍事天才,而毛主席把握全局,陳毅、鄧小平等人悉心配合的態度和心胸,更令人肅然起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