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絡穴位里面,有一首著名的“四總穴歌”,大家是否聽過呢?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 這首歌訣出自我們的針灸著作《針灸大成》,里面介紹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個穴位的主治應用,歌訣簡單、朗朗上口。 這4個穴位主治范圍非常廣泛,涵蓋全身諸多病癥,不論虛、實、寒、熱皆可選用。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首歌訣提到的這四個健康要穴。 ![]() 足三里穴 這四個穴位都位于我們人體的四肢部,不難發現都屬于中醫經絡“遠端取穴”治療的典范。 “肚腹三里留”,凡出現肚子、腹部的問題,都可以用足三里穴解決。這里指的是足三里穴可以治療胃腸道疾病。 ![]() 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外前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 足三里除了用于治病,其養生功效還十分顯著,被稱為“人體第一長壽保健要穴”,民間常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諺語。 ![]() 足三里穴的神奇之處,是它具有典型的穴位雙向調節的功能,可以把機體出現偏頗的功能恢復平和、中和。 例如肥胖的人可用足三里穴減肥,消瘦的人用足三里穴長胖;檢查發現血壓高的可以降血壓,血壓低的可以升血壓。 生活中,可以直接刺激足三里穴進行日常保健。最普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指按足三里,以出現酸、脹、麻的感覺為宜,如此重復按摩5分鐘,每天2~3次。 ![]() 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溫和灸或艾柱灸,隔日1次,每次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宜。 ![]() 委中穴 “腰背委中求”,指的是對于腰背部的問題,可以找到委中穴進行調理治療。 ![]() 委中穴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在腘窩,腘橫紋中點凹陷處。 它所在的足太陽膀胱經,剛好從頭頂往下,經過腰背部而下至大腿后側進入腘窩,善用委中穴,能夠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 日常按摩委中穴,可以使用按揉法,連續按揉20次,以感覺酸痛為宜。或使用空掌叩擊法,拍打至局部潮紅為宜,甚至可以出現皮下出痧。 受寒濕侵襲、或跌撲損傷引起的腰背疼痛、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等,都可以求助委中穴。 對于寒濕引起的腰背痛還能加用艾灸法,加強溫經通絡的效果;外傷瘀血型腰痛,可以點刺放血,祛瘀活血。 ![]() 列缺穴 “頭項尋列缺”,指的頭部和肩頸部的疾病都可以通過列缺來治療。 ![]() 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在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中。 老百姓不會找肌腱那么怎樣快速取穴呢?可以利用簡便取穴法直接找到列缺。兩手虎口相對,食指指尖所對的另一手腕上的位置即列缺穴。 ![]() 虎口相對,手指按中手腕高骨處,指尖所對的位置即列缺穴 中醫認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列缺穴雖然屬于手太陰肺經,但它卻還是肺經之絡穴,別走手陽明大腸經,聯系大腸經經氣,又通于任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 因此,列缺穴聯絡大腸經,除了可以治療本肺經疾病除呼吸道系統以外的癥狀外,還可以治療經脈所過部位的問題。例如齒痛、偏正頭痛、頭項僵硬、腕肘無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它又與任脈相通,能夠調和氣血流動,調理肩頸和頭部的氣血循環。 ![]() 所以,列缺穴也是常用的美容保健穴。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經常刺激列缺穴,可以讓皮膚細膩、光滑、有光澤。 ![]() 合谷穴 “面口合谷收”,指的是面部及口周疾病都可以找到合谷穴來調理。 為什么我們常建議日常牙痛可以掐按合谷穴進行緩解,臨床上利用合谷穴治療面癱面痛,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 合谷穴在第二掌骨外側的中點處 合谷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可使用簡便取穴法,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間關節卡在虎口處,指尖所對的位置即合谷穴。 ![]() 合谷穴所在的手陽明大腸經,其循行走向是從手走向頭面部,因此,頭面部的各種病癥,如視疲勞、鼻炎、鼻塞、鼻出血、口腔潰瘍、耳鳴耳聾、腮腺炎、面神經麻痹引起的口眼歪斜等,均可通過合谷穴治療。 ![]() 當然,合谷穴最神奇的功效是止痛。除了止牙痛,對于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頸肩痛、腹痛、痛經等,均有神奇的止痛效果。 合谷穴配合足部第一二跖骨間的太沖穴,合稱“開四關”,能夠起到很好的行氣活血,通竅止痛的作用。 ![]() 另外,因為合谷穴的行氣活血能力強,對于孕婦來說避免使用,其促進宮縮會有引起流產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