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宋雜談系列之六:東北大醬"宋家醬” 文/宋義斌 一、大醬溯源 據民間傳說,大醬是范蠡(音“里”)在無意中創制而成。 相傳,范蠡小時候家境貧寒,17歲時在財主家管理廚房,由于沒有經驗,飯菜常常做的不稱心而剩下許多,時間一久,便成了酸餿食物。為防主人發現,范蠡將這些食物放在儲藏室里。 然而沒有不透風的墻,這事最終被財主發現,財主罵了他一頓,還限定他十天之內把酸餿食物變成有用之物。聰明的范蠡先將長了綠毛的食物用物處理,然后曬干再用鍋炒熟,去除異味殺菌,加點溫水攪拌成糊狀喂豬。 財主看豬吃的歡也挺高興。后來,有個小長工與范蠡開玩笑,將這些食物放在面條里,給范蠡吃,沒想到面條特別有味。此時小長工道出原委,得此啟發,范鑫用這種酸餿發毛食物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醬。 (注:范蠡(音“里”),楚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因楚國政治黑暗,范蠡投奔越國,得越王勾踐重用,幫助勾踐治理國家,使越國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越滅吳后,范蠡隱退,并三次經商致富,又三次散盡家財,被后世奉為財神。) 然而這只是傳說。其實,醬的釀造有文字記載是在西漢。西漢元文帝時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有記載:“蕪荑鹽豉醯(讀“西”,即醋)酢(讀“坐”)醬”。唐-顏氏注:“醬,以豆和面而為之也,以肉曰醯,以骨為肉,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 從古人的記載和注解可以看出,豆醬是以大豆和面粉為原料釀造而成。為何漢代人只用大豆混配面粉做豆醬,而不是用其他植物做原料呢?這是因為大豆含蛋白質為主,面粉含淀粉較多。 蛋白和面粉同時存在更適宜有益霉菌的繁殖,菌體大量產生各種酶,使原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充分分解而生成了風味獨特的豆醬。 因此說,漢代人以大豆和面粉做豆醬之原料是有科學道理的。 現在原醬分甜面醬和豆瓣醬兩大類。 以小麥粉做成的稱甜面醬;以黃豆、蠶豆等制成的稱豆瓣醬。 醬又何以名“將”呢?據說在古代各種調味品如鹽、梅、醯(醋)、醢(讀“懷”的三聲,古代用肉、魚制成的醬)中,醬總是居于主導地位。如食膾,就得用芥醬,吃煮熊掌就得有芍藥醬……這就是論語中所記載的“不是其醬不食”的“醬”。 古人還說:“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說“醬,就像將軍平暴除惡那樣可制各種食物之毒”。“醬”大概就是由此得名。 二、東北大醬 東北大醬指的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醬料。東北大醬中豆瓣醬和盤醬兩種做法比較多,但現在比較流行的只有豆瓣醬。所以,一般所謂的東北大醬對現代人來說就是豆瓣醬。 大醬是滿族人的傳統美食,滿族人做豆醬的歷史悠久,滿族的祖先靺鞨(讀“莫河”)人就開始種豆制醬。 《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了“柵城之豉”,“柵城”就是當時的東京城龍泉府,大致包括今吉林省琿春市、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沿海一部分和朝鮮咸鏡北道地區,是渤海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說:“于東夷之城最為平敞,土宜五谷”,適宜大豆的種植。“豆豉”就是豆類釀造食品,當時日夲人稱為招提豆醬。 《金史》記載:“遼金故地濱海多產鹽,上京、東北二路食肇州鹽”。女真人以豆為醬,制做豆醬。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調味,并以蜜代糖制甜食。 滿族人家多數在年前將黃豆洗凈烀熟,搗爛做成醬塊,放在屋里棚板或柜頂上,因室內有溫度,能使醬塊發酵。待到來年舊歷四月十八前取下醬塊刷凈綠毛,掰成小塊入缸,一層醬渣一層鹽,再加上適量凈水,天天日曬打耙,缸上蒙一層紗布,防止刮風落入雜物灰塵,經過一個多月的日曬,醬色深紅,即可食用。 豆醬制做簡單又能保存很長時間,,是一年四季中常食的佐料。年節包餃子時炸點油醬放里面好吃,夏天熬茄子、燉豆角時放點大醬更好吃。醬缸里秋天還能腌黃瓜、士豆、倭瓜、芹菜葉和根等各種咸菜食用,可以說滿族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醬。四個小碟壓桌,以生蔬菜蘸生醬佐飯更是民間吃法。傳說、這種飲食習慣是當年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時留下來的。 老罕王(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開始了對明朝的征戰。 由于長期缺鹽,八旗將士們的體力明顯下降。老罕王想出了解決軍中缺鹽的辦法,他們征戰每到一地,就要向女真部落征集豆醬,著急了就打飯包吃,既方便又快捷的大醬就成了八旗軍中必須保證的給養之一。 行軍打仗時,總讓軍廚帶上大醬,從此留下一句俗話: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滿族民間若搬家時,先把大醬塊子裝上車。以示大醬先行。 八旗還發明了“四大醬”即榛子醬、黃瓜醬、豌豆醬、蘿卜醬。大醬這種副食既方便又有營養,大大提高了八旗軍的戰斗力,他們打了許多勝仗。大醬也立了頭功。 后來滿族入關,為了不忘計老祖宗創業之堅難,便立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清宮御膳食中,常常要備有一碟生醬和蘸醬菜。 慈禧太后聽政后,御廚們怕生醬、生菜吃壞了老佛爺,便琢磨出幾道不擱醬菜而又別具風格的日常菜肴,這就是清宮有名的“四大醬菜”,有“炒黃瓜醬、榛子醬、豌豆醬、胡蘿卜醬”。 東北大醬還有療傷的功效。直到30年前,孩子玩耍時磕碰頭部或被密蜂蜇咬都不用其它藥物。在南瓜葉上鋪好大醬裏在痛處,自然會結痂治愈。 雖然沒有科學論證,但這些是從生活經驗中知曉的大醬的功能。 大醬可以調節食物的咸淡,而且從營養學的角度上來說也可以為人體補充植物蛋白。 采用了大豆為主要原料,而大豆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大豆作為健康食品重新贏得世人關注,還被人們稱之為“長在田里的肉食”。 大豆不僅是營養價值高的食物,而且也是具有很多功效的食物。特別是大豆富含不會增加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對動脈硬化、心臟病有顧慮的人也可以大膽食用,而且他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以大米為主食的人缺乏賴氨酸,而大醬正好富含賴氨酸,因此食用大醬可以均衡飲食結構。 另外,大豆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所以膽固醇含量很低。可以防止亞麻酸等膽固醇堆積在體內,具有可以提高血液循環的作用。 大醬不僅營養豐富,在醫藥方面的應用也很悠久,唐代蘇靜把它列入了《新修本草》。中醫認為黃豆醬性咸寒,歸脾胃腎經,可以補中益氣、開胃健脾、消食去膩。 *豆瓣醬制作工藝: 材料:黃豆、鹽、水。 用鍋先把黃豆煮熟,然后用攪肉機攪碎(或用瓶子杵碎),也不是特別碎,其中還有好多豆瓣。 墩成立方體,放在陽光下曬,要把每個面都曬干成一層殼,當六個面都曬好了,用低包上放一段時間,等待自然發酵。 到下醬日子(一般需三個月右右),把發酵好的醬塊弄成小塊,刷去綠毛,放到壇子里后加入鹽水。根據自己口輕重放鹽,通常一斤醬塊放3一5兩鹽,水2斤。用細紗布蓋上放在陽光下(這樣才能發酵)。 最后還需要每天用醬耙子搗一次,把沫子盛出來丟掉,每天弄醬會變的很細。 過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吃了。 *盤醬制作方法: 材料:黃豆、自制醬引子(玉米面制成)、鹽。 醬引子法:農歷臘月做醬引子(此時沒蟲子,雜菌也少)。將玉米面、黃豆面,按1:1比例炒成微黃(也可以玉米粒,黃豆粒炒成黃色后粉成面),用開水燙面,做成窩頭(只用玉米面、黃豆面)形。用紙包好,裝入紙盒中,放在廚房的角落發酵(發酵環境干濕度適由,不可結凍)。等第二年春天拿出,可見玉米團子長了很多黃的黑的綠的紅的毛,這樣醬引子就做得了。 把醬引子外表用刷干凈,弄成小塊,曬一下。 煮黃豆,城市里可直接用高壓鍋,待涼了摻上醬引子一起剁碎,不用太碎,可見小豆瓣即可。 取洗干凈曬干的醬缸,把剁好的豆子和鹽分層裝入,一斤干豆四兩鹽,盤醬不要加水。 同樣,用細沙布蓋嚴,放在陽光下發酵。 每天用醬耙子搗,沫子盛出來丟掉,加快其發酵過程。等醬發好了就以吃了。 *韓國大醬 韓國大醬與東北大醬略有不同,但韓國大醬是幾百年來從東北流傳過去的。東北大醬流傳到朝鮮半島后被改造成現在這個樣子。沿邊地區朝鮮人做的大醬是典型的東北大醬,但也與東北漢族人做的醬味道不同,具有民族特色。 在古代朝鮮,做菜主要是用醬來調咸淡。醬是朝鮮民族飲食的基本調料,又是主要的副食品。醬有清醬、大醬、辣椒醬、汁醬、青苔醬、黃醬等種類。烤肉、烤魚有時要抹上辣醬或大醬,還可以用醬燒制各類菜肴和湯汁,十分美味。 中國古文獻《三國志》曾提到朝鮮半島的大醬,而日本則稱大醬為“味噌”。在《大長今》中長今也將大醬叫味噌。(注:《大長今》為七十集朝鮮歷史電視劇)。 朝鮮民族一般在農歷十月制作大醬,《大長今》對制醬的過程有詳細描述:先講大豆煮到呈煙色后,在石臼里舂碾成豆沙狀之后制成醬坯。 大醬坯一般制成方形或者圓形,重三五斤,放在陰涼通風處,風干幾天,然后用稻草等把大醬坯系好懸掛在房梁上,晾曬40天左右取下來,再一層醬坯一層稻草擺放在溫度、濕度適宜之處,使其自然發酵。 數月后,將醬坯打開、弄碎,將其浸入淡鹽水中,如果醬坯漂浮在鹽水上,說明鹽水的濃度適宜。再用鹽水浸泡發酵半個月左右之后,取出已發酵的醬坯,再將深褐色鹽水煮開到一定濃度,便成了醬油。這種醬油兼有甘、咸,微苦等醇厚味道,主要用來調味。而將已發酵好的醬坯根據口味咸淡制作成糊狀,便成了大醬。 根據古代朝鮮人的說法,大將蘊涵著五德: 一是丹心,與其他味道混合時依然不失其固有香味和獨特滋味(不忘初心?? )。 二是恒心,放置很久也不會變味或變質,反而歷久彌香。 三是佛心,可以祛除魚肉的腥味。 四是善心,可以減弱辛辣等刺激性味道。 五是和心,可以和任何食物相搭配(和諧共處)。 *豆醬的食用方法: 大醬于東北,好比花椒于四川,陳醋于山西,它就是東北的靈魂調料,不管是家常飯菜,還是宴請賓客都少不了它。 東北大醬有濃郁的醬香和酥香,咸甜可口,可用于烹制各種菜肴,也可制作炸醬面的配料之一。 優質黃豆醬大都呈紅褐色或棕褐色,鮮艷有光澤,黏度適中,味鮮醇厚,咸甜適口,無異味,無雜質,純天然釀制無防腐劑。是北方常用的重要調料之一,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 (1)大醬直接食用:小蔥蘸醬,黃瓜蘸醬、生菜蘸醬、水蘿卜蘸醬、野菜蘸醬等等。 (2)大醬加佐料之后使用:將大醬加入少許醬油、少許味精、個別口味還可以加少許白糖,用筷子攪拌均勻,即可作為蘸醬蘸各種蔬菜食用。 (3)做炸面醬的炸醬:鍋內放少許菜油,燒六分熟,加入剁好的肉餡翻炒,再加入大醬、加水、加醬油、加味精等輔料,翻炒20分鐘,火一定要小,炒至出豆香味即可。 (4)用大醬做醬茄子,十分地道。黃瓜絲拌大醬是很不錯的吃法。 (5)把大醬調稀,吃餃子蘸著吃,別有風味。 (6)燒魚時,作為佐料加入少許,魚的味道更鮮美。 (7)在燉菜時,作為佐料加入少許,燉菜味道更濃。 (8)還可以加入很多菜中,做為佐料。 收集幾個大豆醬的相關食譜 (一)、黃豆醬蒸魚 【材料】 鱸魚一條,黃豆醬1湯勺,香蔥姜片各8克,青紅椒各3克,巖石量料酒2兩,茶勺油1湯勺 【做法】 1、鱸魚去內臟和腮、刮魚鱗(可讓魚販代勞)后,在魚背淺割一刀,用鹽、料酒涂抹魚身腌五分鐘左右,在魚肚內塞香蔥、姜片,放入盤中后涂上黃豆醬。 2、鍋內放水燒開,放上魚盤,加蓋大火蒸十分鐘。利用蒸魚時間將青、紅椒切絲備用。 3、將油燒至六成熱后淋在蒸好的鱸魚表面,再放上青紅椒絲做裝飾即可。 (二)、黃豆醬燒茄 【材料】 茄子3根、肉末100克、大蒜4瓣、紅椒2個、香蔥少許、黃豆醬2勺,老抽1勺、油適量 【做法】 1、茄子切段后放入鍋中蒸熟,盛出晾涼備用。 2、將大蒜拍扁去皮后剁成蒜末,紅椒和香蔥均切段備用。 3、醬油倒入鍋中燒熱,放入肉末煸炒,然后在炒好的肉末中拌入黃豆醬,再加入蒸好的茄子段一起翻炒。 4、茄子段入味后放入蒜末、紅椒段和老抽起鍋,最后撒上香蔥段即可。 (三)、黃豆醬燜豬手 主料:豬手一個 配料:黃豆50克、干辣椒5個、花椒15粒、八角1個、蔥1根、姜5片 調料:黃豆醬2大勺、醬油2大勺、料酒2大勺、鹽5克、冰糖6粒 準備:黃豆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小時。 做法: 1、鍋中燒水,水開后放入豬手焯燙至變色后撈出瀝干; 2、 鍋中加入比平時炒菜略多的油燒到3成熱,保持中小火放入干辣椒、花椒炸出香味,再放入冰糖;將冰糖炒至融化,倒入洗凈的豬手翻炒均勻;豬手上色后,放入蔥、姜、八角; 3、加入料酒和醬油,繼續保持中小火翻炒;炒至豬手變成棕紅色,放入黃豆;加開水沒過豬手2/3處,用大火將湯汁燒開; 4、撇去表層浮沫,放入黃豆醬,加蓋中小火燜半小時,直到用筷子能很容易的扎穿豬手,根據個人口味調入適量的鹽即可。 東北大醬是東北人必備的醬菜,特別是農村,每餐必吃。 有童謠唱道:“烀醬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調菜湯,撈上一勺油汪汪。” 東北大醬的名號是由張家醬、王家醬、李家醬,千萬家大醬叫響的,這里也有我宋家大醬的功勞。 二、宋家大醬 可能有朋友疑惑:這老宋怎么總和大醬較勁呢?這是有原因的,這要聊聊宋家大醬的歷史了。 對我家大醬初次留有印象那還是在我十五六歲的時侯。 那時,我家住在雞西市平崗煤礦山下鳳山河的北岸山腳下。家嫂在鳳山新風學校教書,我也在那上學。嫂子上班每天要帶午飯。那個年代生話堅苦,嫂子帶飯總要帶一點母親做的大醬,可以當咸菜吃,也可以蘸菜吃。 記得有一天,嫂子說她帶的大醬同事們都愛吃,一到中午飯點時,同事們都等著和她一起吃飯,就為了吃她帶的大醬。有的人總吃覺得不好意思,還用自帶的菜和嫂子換醬吃。嫂子就和母親商量想多帶點。媽說:“你就隨便拿吧,這又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嫂子挺高興。就這樣,她的同事吃了好長時間我家醬。那時大醬差不多成了主菜,母親每年都做很多。 從我記事時起,母親就做大醬。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餓了我就打開破廚柜,掰一塊玉米面大餅子,往大醬碗里一蘸,到自家園子韭菜地蹲著薅韭菜吃,也就是韭菜蘸醬,吃得杠香。 園里種的土豆下來了,我總愛把烀熟的土豆放碗里幾個用筷子杵碎,放上點大醬拌拌,像吃大米飯似的,幾乎頓頓吃,十天半月不吃米飯。這是童年的記憶。可以說,是大醬伴隨著我長大的。 但那時并未覺得大醬有什么好吃的,只是當時食物匱乏,不得已而食之。直到嫂子說起帶醬的事,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家大醬這么好吃!竟引得別人忍饑討要。 當時,爺爺在梨樹住,他每到我家來吃飯時,務必要一碟大醬,也不蘸菜,時不時的用筷頭撅一點放嘴里,像品滋味似的咂巴咂巴嘴,贊不絕口,至今我還記憶猶新。聽父親說爺爺年輕時挑過貨郎擔,他說這醬賣都行。 我開始有做醬賣的念頭,算算那還是在15年前。 那年,我家住在梨樹十道街(黑龍江省雞西市),我做了20斤醬自己吃。下完醬,我就到雞西西郊鄉蔬菜基地養花去了,老婆和孩子在家。 有一天我回家,走時想拿點大醬,打開醬缸一看,醬只剩點底了。我問老婆怎么回事,她說都讓鄰居要去了,說我家對面一個鄰居要了好幾次。有一次她拿個碗來說:“大醬要了好幾次了,都不好意思要了,但是控制不住。” 聽到這情況,雖然我們沒能吃多少,我還是挺高興的。因為我的作品得到了別人的認可。 我劃拉了一下缸底,只裝了一礦泉水瓶帶走了。結果這點醬我也沒吃成。 回到雞西花窖,第二天雇了三個女工干活,都是市內下崗工人。中午吃飯時,她們三個吃到我的大醬,其中一個說:“你家醬這么好吃,你咋不做賣呢?”。下班時她說:“我們三個商量了,把你的醬沒收,我們三人分了”。 第二天,她們來上班,一個女工說:“我分那點醬回家沒吃著,都讓姑娘和她爸吃了。” 受這幾個娘們的鼓動,第二年我試著烀了100斤醬豆(當時黃豆1.20元一斤),做之前到各家小賣店買大醬,嘗嘗就還了回去,共收集了二十多種商標。 有一位在雞西衛校醫院院長崗位退休的老者吃了我的醬說:“這是我吃過的所有醬中味道最好的,是你做的?你行啊。” 他還告訴我一種大醬做法,做法很特別,說是河北他親戚家做的,也很好吃,不過我一直沒試過。 我拿樣品去雞西火車站前的新華市場推銷,商家嘗后說:“這醬肯定有回頭客,當時就定了了50斤。 那次做的很成功,此后又斷斷續續又做了幾年,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最近成功一次是在2016年在雞西梨樹老家留守時做的一次。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我做醬有個問題,不能每次都能做好。 母親每次做的醬都特別好吃,母親做醬每我沒留意過,沒能了解詳細的做法。母親過世后自己做也只是摸摸糊糊地憑記憶,回想醬塊發酵的環境。雖然不是每年都做,至今也做了十多次了。只有前面提到的那兩次最成功,真正做出了媽媽做的味道。 大醬都是同樣做法,卻一家一個味。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每家的環境條件有差異,烀豆的技術有高低。就是常做醬的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好,這是做醬人的共識。 我現在要做的是研究如何每次都能把它做好,想攻下這個難點,這需要多次試驗總結經驗。 母親做的醬,只有醬香,沒有異味,色澤也好。我做的醬始終有霉味(俗稱衣么味),母親如何做到的我沒問過,只能是自己摸索了。 我家醬比別人家的好吃,若問我有什么秘訣,我真的說不出來。都是同樣做法。要說秘訣,那也是以后經過試驗才能獲得。到那時研發成功了。那可是我的秘密,問我,我也不會說的?? 正是由于我家大醬曾經輝煌過,我就要把它挖掘出來,弄明白好吃的原因,把母親這份手藝傳承下來,這就是我這么執著的原因。 把我宋家大醬推向市場,一直是我一個夢想,但愿有生之年能夠實現。 老宋不是等閑人, 手持醬耙唐詩吟。 傳統文化要弘揚, 大醬缸里把根尋。 ![]() ![]() 作者簡介 ![]() 宋義斌,60后,曾就職于雞西市梨樹區政府物價局,熱愛文學,有大量文字發表于各大網絡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