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閱讀 八角樓的燈光 凌翼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 茅坪河的水啊閃銀光, 井岡山的人哎抬頭望哎, 八角樓的燈光哎照四方…… 來到井岡山,心里藏著一把火,熊熊燃燒。參觀八角樓舊址群是“紅軍的一天”的必要內容。1927年,毛澤東在這里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自此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一條成功之路。 踩著歷史的足跡,走進八角樓革命舊址群,重溫毛澤東在此思索中國革命航向,從偉人的革命足跡中獲取力量。 而對于當代共產黨人來說,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孕育的井岡山精神,正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之源。 今天的脫貧攻堅其實是昨天革命斗爭的延續。那時斗爭的對象是白色恐怖及反動政權,面臨的是槍口和屠刀、流血與犧牲;而今天的脫貧攻堅,斗爭的對象轉化為貧困,沒有了殘酷的流血犧牲,但井岡山精神卻絲毫不減。 井岡山精神,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有各自的闡述,但其精神實質并沒有變。要說變的,只是結合新的時代特色。 在茅坪河西岸,與八角樓遙遙相望的一個河灣處,壘建了一座“油燈廣場”,這是與茅坪鄉締結友好鄉鎮的江蘇江陰市青陽鎮捐建的。“油燈廣場”矗立著一盞巨型油燈雕塑,油燈前是兩卷巨型書卷的造型,寓意當年毛澤東在油燈前寫下的兩部光輝著作。 站在油燈前,聽茅坪河水潺潺流過,往事一幕幕都已成歷史畫卷。 茅坪,是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插上第一面紅旗的地方,也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心臟”之地。 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紅軍領導人在井岡山活動,他們的許多時間都是在茅坪度過的。茅坪無疑是中國共產黨探索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原創地。 茅坪最著名的景點就是八角樓,當年毛澤東工作和住宿的房舍,由于屋頂藻井呈八角形而得名。八角樓位處謝氏慎公祠后,土磚結構,小巧玲瓏,由一架木梯引入二樓。由此,很多人有了詩意的聯想,一代偉人就是從這架木梯登上八角樓,最后通往北京天安門城樓的。 小學時,我們學過《八角樓的燈光》這篇課文,幾十年后,很多人還能背誦出其中的內容:“在井岡山艱苦斗爭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樓。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八角樓上的燈就亮了……” 很長一段時間,八角樓成為人們心中的圣地!八角樓的燈光成為鼓舞人們斗志的精神源泉! 八角樓的門框有些低矮,毛澤東偉岸的身軀進出臥室兼書房需要彎腰。臥室內有生活起居的床榻、椅子、櫥柜,當然還有書桌、筆硯。習慣于夜間工作的毛澤東,少不了一盞油燈。油燈由竹筒和鐵盞構成,是當地山鄉的土產。當年的物資尤其緊缺,連燈芯都要節省著用。當時,毛澤東號召全體紅軍將士厲行節約,規定連、營、團部夜里辦公可以點三根燈芯。作為紅軍首腦的他,思考著中國革命的前途,常常工作到深夜,卻堅持只點一根燈芯照明。有一天,衛士給油燈多添了一根燈芯,毛澤東悄悄地將那根燈芯挑到一旁,以備一根點完后接著再點。 就是在這盞油燈下,毛澤東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探索革命斗爭實踐的光輝著作。這也是毛澤東在井岡山向黨和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在全國建立農村根據地指明了方向。 八角樓的燈光,也成為指引中國革命航向的燈塔,成為一盞精神之燈。我們現在常常談到井岡山精神,而井岡山精神的源頭是什么?我想,井岡山精神的源頭應該塑形為“油燈精神”。 已是深秋,油燈的光焰跳蕩著。一個穿單薄軍裝的身影,右手執筆,左手用小竹簽挑著燈芯。不知不覺,披著的毛毯從肩上滑落。這束光焰,穿透漫漫黑夜,迎來黎明。油燈燃起的光焰,與人們口頭傳誦不衰的“星星之火”,有著共通之處。油燈的光亮本就是星星之火;毛澤東領導的這支尚在襁褓中的隊伍,也是一束“星星之火”。秋冬時節,茅草枯黃,星火一旦點燃,火借風勢,燎原一片的景象是可以預見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中國古代著作中也是慣用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明代張居正《答云南巡撫何萊山論夷情》寫道:“究觀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職、貪黷有司及四方無籍奸徒竄入其中者,激而構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澤東寫道:“這里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是會很快的。”毛澤東總是高瞻遠矚,在別人盲動的時候,他始終思路清晰,燭幽探微地作出精準判斷。 翻閱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可以發現,列寧早年創辦過一份叫《火星報》的報紙。報名的來源是俄國十二月黨人給普希金回信的一句詩作:“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烈焰!”這正是“星火燎原”。 當智慧發展到高處時,就像飛船運行于太空,所設定的思維方式是相通的。領袖的襟懷和膽略總是比一般人要高出許多。列寧借星火之勢燃成了“十月革命”的燎原大火,毛澤東借井岡山的小塊根據地,探索出“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正如賀敬之在《重回延安——母親的懷抱》中所描繪的那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岡山的紅旗插到了延安,插遍了全中國。” 盡管是一根燈芯燃燒的火焰,毛澤東預知了它的穿透力和燎原之勢。現在回過頭再看這盞油燈——即便表象已經沒有光焰,但透過這盞油燈,人們看見了它曾經撒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灼灼光焰。中國共產黨人因為在井岡山插上了第一面紅旗,才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的誕生,才有延安的紅旗漫卷,最后將紅旗插遍全中國。 八角樓成為井岡山精神的溯源地。 是的,八角樓的燈光,曾經穿透茫茫黑夜,喚醒了黎明。如今,它的亮光不再閃爍了嗎?不,它的光芒還在源源不斷地播撒著,在每一個追尋井岡山精神的人心里亮著。 不知誰,悄悄唱起了歌:“八角樓的燈光哎,是黎明的曙光哎。驅散了萬里云霧哎,映紅了天空海洋哎,照亮了革命者的心哎,給人類帶來了希望……” 啊,《八角樓的燈光》,有人附和著歌聲。循著這聲音,我的思緒穿透到那個久遠的年代又回到現實—— 而今,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即將收官。井岡山在這場偉大戰役中,沖鋒在前,在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率先脫貧,這也正是井岡山精神衣缽傳承的結果。今天精準扶貧思想,也可以說是井岡山精神的延續。 這盞油燈,本身包含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革命傳統,在“星火”微弱的時候,積蓄力量,等待“燎原”的那刻來臨。 這盞油燈,還有更深一層意義:以弱小的光芒,穿透黑夜,召喚黎明。毛澤東借油燈之光,撰寫出輝煌巨著,像燈塔一樣指引著中國革命的航向…… 這小小的油燈,似乎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的豐富內涵,與今天的精準扶貧思想一脈相承。精準扶貧思想是讓困難群眾共同邁入小康,毛澤東在微弱的油燈下苦苦探索革命真理,其精神內涵就是讓工人農民翻身求解放,過上幸福生活。 時間相距90余年,中國革命的精神內涵卻有著“不忘初心”的堅韌。 追根溯源,中國共產黨在奮斗中砥礪前行,它的每一步成長,嚴格說來,都離不開井岡山精神的引領。溯源井岡山精神,離不開這盞油燈所播撒的光明。 八角樓的燈光,似乎還在亮著。 八角樓矗立在人們的心田,成為一座燈塔,一座中國精神的燈塔! 作者簡介: 凌翼: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家。系魯迅文學院首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鐘山》等刊發表報告文學、散文、小說等作品。出版《井岡山的答卷》《新長征 再出發》《大湖紋理》《贛鄱書》等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和長篇小說等20余部。作品入選中宣部、中國作協,江西省作協、江西文藝基金等多項扶持。曾獲第七屆全國煤礦烏金文學獎、第八屆全國冰心散文獎、首屆方志敏文學獎、江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等榮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