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爬格子”是件苦差事,但已年逾花甲的我,卻仍癡心不改,樂此不疲,始終堅持筆耕不輟。如今退休賦閑在家,正好有大把的時間,把這一愛好堅持到底,繼續舞文弄墨,寫寫生活閱歷,敘述所見所聞,道道所思所想,抒發心聲感悟,豈不快哉悠哉? 說起來,這個愛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中學時曾當過班級的板報員,那種不平凡的經歷、生活的積累、寫作的積淀,砥礪造就了我,為我日后走上愛好文學的道路、從事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和業余撰稿人(及至今天已是自由撰稿人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還是五十年前我在雙市四中三年級時,班級來了個新班主任王慶文老師。他雖是教數學的老師,卻注重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素質、能力。在他的倡議下,我們班在全校率先辦起了黑板報,可能因為我是班級學習委員又是語文課代表吧,我被榮幸地選為板報組成員,組長是班長萬振濤,他當時非常喜歡作文,也很喜歡讀一些課外書。由于我們是初辦板報,大家都沒有什么經驗,所以第一期板報出得很粗糙,只是從同學們的作文中選了兩篇文章抄上。盡管如此,也吸引了不少眼球,課下師生們圍著黑板報一邊觀看,一邊指指點點,品頭論足。特別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肯定、褒獎了我們的這一做法之后,又給我們的板報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改進指導意見。他說,既然是黑板報,就應該有個刊名和刊頭,第一期應該叫“創刊號”,還應該寫個創刊詞,寫明辦黑板報的宗旨目的,板報內容應該重點反映校園學習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形式上要圖文并茂,新穎別致,盡可能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這樣才能更使大家喜讀愛看,更好地發揮板報應有的作用。 語文老師的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使我們感到辦板報并非一件易事,要真正辦好,還有大學問呢。按照語文老師的意見,經大家商量,給板報取了個名字——“山花”,借用當時《雙鴨山日報》文藝副刊的名稱,還發動全班同學找了許多圖案,作為每期備選的刊頭題圖和插圖。在老師的指導幫助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班級的板報質量越辦越好,就連其他班級的同學也前來參觀學習借鑒,這也更增加了我們辦好板報的信心,使我們辦板報的勁頭也更足了。在我們班的影響和帶動下,不少班級也都紛紛效仿我們,開始辦起了黑板報。 后來,板報組組長萬振濤隨父親工作調轉,一家人搬到內蒙古的大雁礦,他也因此轉學。但是,我們班的板報沒有因為他轉學而受到影響中斷,板報組的成員們仍充滿極大熱情把板報辦得紅紅火火。萬振濤走后,我成了班級板報組的主力隊員,采、寫、編、抄、畫,我都曾經干過。出板報,關鍵是組織稿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我總覺得,出板報光摘錄抄寫一些報刊上現成的文章沒啥大意思,主要還得靠同學自己動腦動筆寫稿子,這樣才能把板報辦得更活,更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緊緊抓住同學們的閱讀心理和學習興趣,與讀者產生共鳴。 為了出好每一期板報,我始終都堅持每次至少自己都要寫一篇稿子。這樣無形當中就逼著自己多看書籍和報刊,從中汲取寫作的養料,同時注重從生活、學習中積累一些寫作素材和詞匯。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竟漸漸激發、培養了我對寫作的濃厚興趣,磨礪鍛煉、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盡管當時尚處于文革后期,所寫的文章不能不帶上當時的政治色彩,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但畢竟使我從中掌握了一些寫作的基本功,使我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等到1975年7月我們中學四年畢業時,我們的班級板報一共出了有50多期,在它停刊之際,我還懷著十分沉重和依依眷戀的復雜心情寫了一篇類似停刊詞的文稿——《永不凋謝的“山花”》,真有點像一對戀人難舍難分。是的,這小小的板報,它凝聚了我和板報組全體成員多少汗水和心血,它也是我們大家智慧的結晶啊,它伴隨著我們多少個寒來暑往的在校生活和讀書生涯,乃至成為我們學習上的伴侶和生活中最誠摯的朋友。 別看這塊小小的黑板報,它是我曾經辛勤耕耘的“黑土地”,是我苦心經營的“責任田”,更是哺育我成長的搖籃。 感謝你,我夢牽魂繞、心馳神往的班級黑板報! (盛泰公司退休干部:韋 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