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健脾湯——健脾益氣、理氣化濕用藥 【藥物組成】黃芪15~30g,黨參15g或太子參10g,焦白術30~60g,茯苓15g,薏苡仁、茵陳各30g,白芍、炒枳殼或陳皮各10g。 【隨癥加減】濕熱證加黃芩、梔子、大黃、車前子各10g,廣金錢草、蒲公英各115g;;肝郁證加柴胡、香附、佛手、川棟子各10g;陰虛證加女貞子、枸杞子各10g,墨早蓮15g;陽虛證加干姜5~10g,菟絲子、淫羊藿各10g,血瘀證加丹參15~30g,赤芍、澤蘭各15g,桃仁10g;肝硬化者加丹參30g,桃仁、鱉甲、三棱、莪術各10g;有腹水者加通草、澤瀉、車前子、大腹皮各10g,赤小豆30g。 【治療方法】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健脾益氣,理氣化濕。 【經驗心得】《金匱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仲景“治肝”何如此重視“實脾”呢?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運,必然直接影響著營養物質的吸收,影響著病情的恢和變化。治以益氣健脾,即所謂培土榮木,正氣得復,脾胃健,則肝病自愈。由此可見,益氣健脾法治療慢性肝病之蛋白異常,療效應較為理想。 作者制方以補氣健脾的四君子湯為主,加陳皮或枳殼以理氣消脹,薏苡仁、茵陳以利水祛濕,白芍以益陰養血,黃芪以加強補氣之功。而白術一味為“治肝實脾”之第一要藥,尤宜重用,達30~60g,取其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活血化瘀之功。全方合用,可益氣健脾、理氣化滯、祛濕利水、益陰養血。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薏苡仁、白芍、茯苓均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尤其是黃芪對免疫功能有顯著的促進和調節作用,有誘生干擾素的作用;上方各藥均有保肝作用,可減少肝細胞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增生,降低谷丙轉氨酶;茵陳、甘草可利膽;黃芪、白術、茯苓可利尿;而黃芪、黨參、白術均有升高清蛋白、糾正A/G比值異常的作用。諸藥合用,可使患者免疫功能得以調節,肝功能得以改善,合成清蛋白的能力得以恢復,肝病趨愈。#健康2023# ![]() |
|
來自: donglianghua > 《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