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覃在前天寫了《粟裕請陳鄧統一指揮淮海戰役,他卻在戰役中多次指揮陳毅和鄧小平》一文,老覃在文中說,整個淮海戰役都充斥著濃郁的粟氏色彩。也就是說,在大家的印象里,淮海戰役的指揮者就是粟裕。 有讀者不服,留言嘲弄說,粟裕不過是一個野戰軍司令員,他有什么資格同時指揮華野、中野兩支大軍?淮海戰役又怎么可能是粟裕指揮的? 其實,老覃在文中已經交代得相當清楚了,所有的官方資料都表明,淮海戰役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軍委在宏觀上把控,由總前委書記直接指揮所完成的。 至于粟裕,他本人一直都有自知之明。戰前提議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戰后也從未以淮海戰役的指揮者自居。甚至,他在寫回憶錄時,曾一度想回避寫淮海戰役。 但是,不管粟裕本人如何謙遜,他在淮海戰役中的表現有目共睹。 淮海戰役共分為圍殲黃伯韜兵團、圍殲黃維兵團、圍殲杜聿明集團三個階段。 黃伯韜兵團和杜聿明集團都是由華野一口口“吃”下來的。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原定由中野單獨殲滅,但中野缺乏重武器,戰力太弱,不得不依靠華野的協助才完成了任務。 第十二兵團的副司令胡璉,晚年在臺灣無限感慨地說:“土木一系,不及一粟。” 可以這樣說,淮海戰役是由我軍前線千千萬萬將士和后方千千千萬萬民眾齊心協力打出來的,但是,沒有粟裕,就不會有淮海戰役。 老覃在多年前寫的《淮海戰役,杜聿明為擺脫老蔣的指揮怒砸電臺,但終究還是身不由己》一文中說了,蔣介石的疑心病很嚴重,時刻懷疑部下的忠誠度,輕易不肯授權給部下,牢牢地抓住兵權;其次,他自視甚高,認為他麾下的將領素質低劣和無能。這兩個原因,使他養成了對正在進行的戰役進行“微操”的習慣。 粟裕認為,蔣介石為人太小氣了。 ![]() 他是這樣評論淮海戰役的,說,蔣介石很小氣,他呢,鼠目寸光,只看重眼前的得失。如果你要他一點,他連半點也不給你;如果你拿下了他的大的,他連小的也不要了。這次淮海戰役,他一開始舍不得丟第44軍,讓黃百韜在新安鎮等待連云港撤來的第44軍;結果,黃百韜陷入了我軍的重圍之中。黃百韜有危險了,他不在乎第44軍了,一心想撈黃百韜,不但派邱清泉、李彌來撈,還派黃維來撈。結果,黃百韜沒有撈上,又搭上了一個黃維被包圍。得,他又讓杜聿明來撈黃維。最終,黃維完蛋了,杜聿明的三個兵團也完蛋了。 李宗仁對蔣介石的軍事水平的評價是:“最多只可說是偏將之才。” 白崇禧甚至認為蔣介石的軍事能力就是一個步兵營長的水平。 杜聿明晚年在《淮海戰役始末》一書中明確總結出了蔣介石喜歡瞎指揮的特點:喜歡越俎代庖地對軍隊進行獨裁指揮,想到一出就是一出,亂下手諭、決策動不動就變。 與蔣介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毛主席統攬全局,運籌帷幄,從容調度,一般不會對前線將士進行“微操”。 老覃在大前天寫的《粟裕被批無視“無紀律無政府狀態”,仍頂壓力改毛主席審定的計劃》中說了,毛主席寫給劉伯承、林彪、粟裕等人的電報,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 淮海戰役的發起時間,原計劃是定在1948年11月8日的。粟裕在11月5日覺察到江北的國民黨軍有向徐州收縮的趨向,馬上“機斷專行”,把戰役時間提前了兩天,即在11月6日就對黃百韜兵團進攻了追擊。 毛主席在 11月7日致電粟裕,表示完全贊成提前攻擊,并且再一次強調:
不過,話說回來,一般情況下,毛主席不會對前線指戰員進行“微操”,但每到關鍵時刻,尤其是前線指戰員焦頭爛額、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的“微操”就會適時而至,讓前線指戰員的思路豁然開朗。 粟裕是其中的得益者之一,在淮海戰役初期,他多次遇上了難題,頗感心力交瘁。這時候,毛主席恰到好處的“微操”,讓他猶如撥云霧見天日。 話說,在新安鎮等待44軍的黃百韜,終于在11月7日早上等到了44軍。他什么話也顧不上說,馬上組織第七兵團全速向徐州撤退。 盡管粟裕已經在提前了行動,華東野戰軍全體將士已經在11月6日出發,魯中南縱隊在11月6日當晚包圍了郯城的保安部隊,粟裕、陶勇指揮的兩支兵團也已殺到了新安鎮的東西兩側。 但黃百韜的逃跑速度實在快了,華野9縱先頭部隊于11月7日晚抵達新安鎮時,新安鎮已經是一座空城。 抓不到黃百韜,整個淮海戰役的計劃就泡湯了。 粟裕真是急啊,他下令華野全體部隊立刻轉向徐州方向,全速追擊黃百韜。 他也相當清楚,無論怎么追,華野都難以對黃百韜形成包圍態勢了。 當下的局勢,只能是盡量多地包圍黃百韜走在后面的部隊,能包圍多少是多少。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粟裕當時的心情:焦灼、郁悶、愧悔、失望…… 這時候,毛主席在淮海戰役中的“微操”出現了。 他讓周恩來電告華東局,要求鎮守在徐州東北的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隊兩位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配合華野發動起義。 何基灃、張克俠是我黨潛伏在國民黨軍隊中有著多年黨齡的地下黨員,他們早已為起義做好了充分準備。 1948年11月8日,何基灃、張克俠率領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所屬第59軍38師、180師,第77軍之132師和37師111團,共2.3萬人在賈汪、臺兒莊起義。 譚震林、王建安率領的華野7、10、13縱得以直接穿越馮治安部隊的防區,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當頭斬斷了黃百韜返回徐州的路。 粟裕指揮的大軍因此成功地包圍住了黃百韜兵團。 老覃在前些天寫的《粟裕請陳鄧統一指揮淮海戰役,他卻在戰役中多次指揮陳毅和鄧小平》一文中說,11月7日,粟裕感覺到當前的戰局無論如何發展,都必須先孤立徐州,截斷徐州敵人在陸上的退路。他因此起草了一封電報給“陳鄧并報軍委,告譚”,要求中野“立即對徐蚌段破擊”。 提議發出后,他又長考了一夜,形成了在江北與中原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的戰略思想。 次日,他把這一戰略思想寫成電報,十萬火急地發給毛主席和陳鄧。 這封電報,就是著名的“齊辰電”。 粟裕只是一個野戰軍代司令員,他醞釀出來的這個戰略目標只能由毛主席來拍板。 毛主席的反應很快,11月9日,就作出了答復:“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 粟裕晚年回憶毛主席這封電報,說:“這封電報雖短,卻是字字千鈞。” ![]() 11月11日,完成了包圍的華野對黃百韜兵團駐守的碾莊圩地區發起猛攻。 粟裕原先的計劃是4至5天吃掉黃兵團。 但是,敵人的火力很猛,我軍的傷亡很大,進展很微。 粟裕急得不行,背脊梁上的冷汗出了一層又一層。 關鍵時刻,毛主席發來了一封電報,稱:
粟裕讀后,心神大定。 毛主席都說了,這是一場“空前大戰役”,戰斗時間“可能要打兩個月左右”,傷員可能高達“十萬以上”。現在嘛,戰役才剛剛開始。 粟裕制定了新的戰斗部署,把“野戰攻擊”轉為“近迫作業”,穩穩地掌控著戰場上的主動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