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 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楚國有個渡江的,他的劍從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邊刻上記號,說,我的劍是從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從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墒谴呀浺苿恿耍筮@樣尋找劍,不是太糊涂了嗎?用舊法來治理國家,與這個人相同。時代已經變了,可是法度卻不隨著改變,想用這種方法治理好國家,不是很難嗎? 【出典】: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墮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墮?!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V垡研幸樱鴦Σ恍?,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120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連動比喻拘泥固執,不會變通。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壑梗瑥钠渌跽呷胨笾?。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錢鐘書《管錐編》:"班、王所記,皆于《史記》稍有增飾,蓋行文時涉筆成趣。若遽謂其別有文獻據依,足補《史記》之所未詳,則~矣。"△貶義。用于形容只會固守成規,不會靈活應變的人?!虉碳阂娔喙挪换z柱鼓瑟﹣守經達權相機行事隨機應變。也作"刻船求劍"、"求劍刻舟"。 【典源】《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今譯】古代有位楚國人渡江,他帶的劍從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劍落水的船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邊,他從刻記號處跳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遠了,而劍在水底并未動,像這么來找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釋義】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隨情勢的變化而改變;也形容事過境遷,無法追回。 【典形】記劍痕、刻劍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劍、癡人記劍痕。 【示例】 (記劍痕)宋.陸游《紹興庚辰余游謝康樂石門》:"人生萬事皆如夢,自笑區區記劍痕。" (刻劍痕)宋.蘇軾《頃年楊康功使高 麗還》:"作詩頌其美,何異刻劍痕。" (刻舟)唐.呂溫《藥師如來繡像 贊》:"循環何極?刻舟靡尋。" 〔刻舟痕]宋.蘇軾《王中甫哀辭》:"堪笑東坡癡鈍老,區區猶記刻舟痕。"(刻舟求劍)宋.黃庭堅《追憶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詞語刻舟求劍==>】成語:刻舟求劍 漢語大詞典:刻舟求劍 【檢索刻舟求劍==>】 古籍全文檢索:刻舟求劍 全站站內檢索:刻舟求劍 分享 編輯 復制 刪除 更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