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能到我們精神專科醫院的多數都是上學出現困難,甚至休學幾年無法上學的孩子。
在門診,有個孩子已經嘗試過五次自殺了。醫生問父母,你們來就診最主要目標是什么?父母說,你看這不是剛開學,他要是再不回學校上學就又落下一年了。他已經2年沒上學了。
醫生說,你孩子目前情況不適合上學,自殺風險太大,最好能住院系統治療。父母說沒事,我二十四小時跟他在一起,保證他的安全。你看,父母多矛盾。
之前孩子跟父母說了很多回,帶我去找個心理醫生。父母覺得沒必要,帶孩子出去旅游玩玩,應該就沒事了。像我們做家庭治療的,當孩子不愿意來時,我們就鼓勵父母來。
但許多父母都不愿意,「孩子不來,我們來有啥用」。他們覺得邁進這個門太丟人了,不接受孩子有精神障礙,更不接受自己有,有深深的病恥感。
他們來看病目的也非常明確——怎么讓孩子趕快上學。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孩子已經不能上學,叫社會功能受損。其實孩子走到這一步,往往已經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痛苦過程。
我在北京見過太多焦慮的父母。條件不好的盼著孩子逆襲,條件好的期待孩子能更上一層樓。能到我們這看病的多數父母條件都不錯。尤其是那些經過自己奮斗實現社會地位躍遷的父母,心里就默認孩子只能比他好,「你看我當時啥條件,她現在的條件比我好太多了。」
但我們一跟父母溝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會說,我們對孩子沒有任何期待。
其實他們的期待已經是無意識的了。有個父親說,我已經不指望他上清華北大了,但是總得上個大學吧。說明還是不能接納孩子真正休息一下。還有個母親說,我跟女兒說了先別在乎考試結果。可是這次,她學得最好的英語居然沒有考過班級平均分。
父母感覺特無辜,覺得是孩子自己卷,不是自己。其實父母的期待早就被孩子給內化了。內化是什么?外界怎么看我,變成了我怎么看我自己。
許多成績好的孩子往往有完美主義、強迫行為。在他們小時候,父母曾經對孩子要求特別高,寫錯一個字就要重寫。后來孩子學習任務重了,就熬夜寫,然后白天犯困,聽不進去課。孩子如果為了追求完美,過于緊張,情緒就會大量消耗,影響他把能量放在學習上,然后出現惡性循環。
所以,往往是優等生才容易得抑郁癥。差等生的心理障礙更多是一些破壞性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