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解決書法上的問題 書法史全年 學習計劃 桐 ![]() 嗨!大家早上好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北魏洛陽時期的書法歷史吧! 點擊音頻,一起學起來吧! ![]() ![]() ![]() 北魏洛陽簡介 北魏,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稱“后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族拓跋氏所建,傳12帝。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宣布遷都洛陽,其后推行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改姓元氏。后來,北魏統治者日益腐化,吏治敗壞。六鎮起義后,北魏內亂迭起,爭戰不息。534年,孝武帝元修為權相高歡所逼,西奔關中,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取代。 北魏洛陽時期,是指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此時期孝文帝拓跋宏實行“漢化改制”,形成慕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風尚。這一時期楷書出現了秀穎峻拔的風格樣式,姿態近于南朝書法,形成了棄古趨新,舍質求文的書法風尚。 ![]() ![]() ![]() 龍門四品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代大詩人杜牧曾在詩句中如此記載南北朝時佛教的繁榮。 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的傳播達到極為昌盛的地步。其實不僅南朝大興佛教,北朝也極為推崇,特意為佛教寺宇廣開石窟以供奉,更為佛像專門書刻題記以宣揚佛理,彰顯禪觀。 龍門石窟內的魏碑屬于造像記一類,筆畫具有棱角分明、斬釘截鐵的特點。清代碑學興起,各地金石學家都以訪碑拓碑為目標,龍門石窟造像記數量多達數千方,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說法。 其中來自浙江錢塘的金石書家黃易,最早來到龍門石窟中尋訪魏碑,發現并拓下了其中四品碑刻,世稱“龍門四品”。 《始平公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刻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九月十四日。 《始平公造像記》全文為陽文,共十行,每行二十字,字間有方格界欄,內容是比丘慧成為其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而作的題記。 ![]() 棱角分明的方筆是《始平公造像》在用筆上的一大開創,堪稱是魏體方筆的源頭。 在起筆的大膽側切,轉折處的果斷翻折,《始平公造像記》強化了雄強險峻、外方內圓的特點。 《始平公造像記》的結體特點大多由方趨扁,呈橫向拓展的體勢。整體的重心特意抑左揚右,壓低左半部分并抬高了右半部分的重心,將篆隸字體的端正方整改為追求奇險方峻的結構特點,給書法藝術的審美注入了無限的生機。 外拓的方筆強調了內正中實的豐厚力量,博大雄強的面貌下也隱匿著靈秀的內涵,在嚴正中寓變化,在方峻中見飄逸,在鎮密中透空靈,在細膩中發雄渾。 康有為在看過龍門石窟中的石刻文字,尤其是《始平公造像記》后說,“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 作為魏碑方筆的代表作,無怪后人評價《始平公造像記》“方筆雄健,允為北碑第一”。 《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刻于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二十七日。 《孫秋生造像記》全文為陰刻,上截記共十三行,每行九字;下截題名共十五行,每行三十字。內容是新城縣功曹孫秋生等人敬造石像,祈禱國運昌隆、家族往生極樂的愿望。 ![]() 《孫秋生造像記》與《始平公造像記》風格較為接近,而筆法更為多變。書風沉著勁重,用筆方整遒勁,古拙樸厚,在骨力上峭拔勁挺。 在結字上依然取力外拓,有明顯的擴張表現感,并延續了隸書橫向取勢的特點,結體寬綽方整,刀口棱角分明。 在章法的處理上整體較為整齊,縱有行、橫有列。在排列整齊的同時又通過改變上下字的重心,欹側取勢,使得每字看似獨立,但實際的視角效果卻活潑生動,毫無后世楷書嚴整刻板的弊病。 康有為在評價《孫秋生造像記》時認為,“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沉著)勁重為一體”。另一位金石學家楊守敬也評價《孫秋生造像記》為“以勁健勝”。 在上承秦漢,下開隋唐的魏晉南北朝,以《孫秋生造像記》為代表的北朝碑刻,極大地扼制了后世靡弱婉約的書風,成為一劑雄健沉勁的書法良藥。 《楊大眼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全稱《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未刻具體開鑿的時間。 《楊大眼造像記》額刻“邑子像”三字,正文共11行,每行滿行23字,因漫長的歲月,文字多有殘缺,今存二百三十余字。內容是歌頌北魏將領楊大眼軍功顯赫的一生。 ![]() 楊大眼是北魏的一員名將,真名已不得而知,只因眼睛大得像車輪子,所以人稱“楊大眼”。勇冠三軍的膽氣讓楊大眼立下赫赫戰功,以肉體凡胎成為北魏時期開鑿設像,與其他各位神話傳說中的仙佛一樣接受后人的供奉,滿滿的勵志感。 和楊大眼武將身份相匹配的是,《楊大眼造像記》用筆方峻,提按頓挫的使轉明顯,使得刻字的圭角盡露,這種雄奇的筆勢也給人一種武將之感。 《楊大眼造像記》的結體莊重而穩健,已脫盡隸法,純以方切翻折為用筆特色,字體整體變橫為縱,體勢開始趨于伸長,不再寬橫取勢,中斂而外放。 《楊大眼造像記》斜畫緊結呈中宮緊收的態勢,開隋唐楷書的先河。 康有為在他的著作《廣藝舟雙楫》中把《楊大眼造像記》評為“峻健豐偉之宗”,又稱贊它“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 在楷書的發展史上,《楊大眼造像記》以其氣力充實,堅實豐滿的行筆成為中鋒骨力用筆的標桿,為唐朝之后筆畫兩端用力而中段怯弱的楷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魏靈藏造像記》 《魏靈藏造像記》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既未刻具開鑿的年月,也未留下撰書人的姓名。 《魏靈藏造像記》共計十行,每行共二十三字,此外碑額楷書題“魏靈藏”三字,碑額左題“薛法紹”三字,中間一行題“釋迦像”三字,共計九字。內容是陸渾縣功曹魏靈藏等人祈佑菩薩庇護之愿。 ![]() 《魏靈藏造像記》是魏碑方筆露鋒的典型代表,每筆的起筆都將鋒穎顯現在外,有鋒芒畢露之感。 棱角分明的轉折和筆鋒畢現的點畫,《魏靈藏造像記》呈現出方整厚重、恣肆雄奇的態勢。 筆畫末端上揚的收筆顯出濃重的隸書韻味。 《魏靈藏造像記》的結體隨勢而布,有的取橫勢,有的取縱勢,充滿活潑的基調。 與《始平公造像記》抑左揚右的結構不同的是,《魏靈藏造像記》的刻字結構上密下疏,重心偏高。 通篇的章法在這種輕靈的分布下,顯得整嚴肅穆,端莊雋潔。 筆畫或大或小,結字或橫或縱,《魏靈藏造像記》給人一種“欹而能正”的印象。無怪晚清金石學家楊守敬認為它“以靈和勝”的評價。 ![]() 元氏墓志 huan jia ![]() 北魏皇家墓志,又稱”元氏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改”拓跋氏”為”元氏”而得名.由于元氏家族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得其死者的墓志在選石、書丹,鐫刻等方面都與眾不同。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元彥墓志》、《元演墓志》、《元祐墓志》、《元倪墓志》。 《元彥墓志》: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十一月立。清代末期出土于洛陽市孟津縣瀍河兩側的北邙山域。此碑刻的書法風格工整硬挺,規律嚴謹。是北魏碑文的經典作品。現存于北京圖書館。 ![]() 《元彥墓志》筆法嚴謹,線條細而硬,風格特別工整粗獷。結斜緊結,行筆收、撇時的張力逐漸消失,但動感極為明顯,呈現出豪放之勢。 《元演墓志》:(公元513年)墓志刻石,志文18行共391字,魏碑書體。 ![]() 《元演墓志》:呈現出一種天真、自然、生動的書法風格。單字之間的大小對比非常明顯。粗略地說,一個筆畫少的字符應該占據字形的一小塊區域;并且筆畫多的字符應該占據更大的區域。這一特點與其自然生動的書寫風格相吻合。 《元祐墓志》:北魏《元佑墓志》,正書,民國墨紙拓片, 59 x 61 cm,二十四行,行二十三字。為北魏神龜二年刻,清光緒間在河南省洛陽市出土。 ![]() 《元佑墓志》行筆特點為方圓兼備,橫畫或圓起方收,或方起圓收,長捺一波三折,具有隸書的意味,還有一些用筆還有行書之意,結體動態有規律。字勢活潑、結體跳動、簡樸古拙,既有北魏的碑刻神韻,又有楷書的法度,書家一直好評,可稱為魏碑中的精品。 《元倪墓志》:北魏《元倪墓志銘》,全稱《魏故寧遠將軍敦煌鎮將元君墓志銘》,刊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刻。《元倪墓志》長寬為74X73.5CM,基本上為正方形。 ![]() 《元倪墓志》:字形結構的最大特點是有意加長了主橫畫、撇與捺畫、主筆走字底和主豎畫的長度。通過故意延長這些特定的筆畫,字形顯得更加開放和流暢。尤其是《元倪墓志》將主立畫有意拉長,與北魏其他墓志略有不同。 ![]() Day37 https://mp.weixin.qq.com/s/TdSTXOkylT-lSS5y24-Yfw Day9 https://mp.weixin.qq.com/s/sJFYeWZvjI5PxAQZuHt36w Day11 復 盤 ![]() ![]() 微信號|桐棲凰 喜馬拉雅|故淵棲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