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蘇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隔壁送溫暖的同時,還送來了一把刀。讓我們的身體在飽受病毒侵害的同時,眼里心底也被深深的刺痛。 白紙黑字觸目驚心地提醒著,我們的文化曾經是多么的絢麗輝煌,而我們現在的語言又是多么的寡淡無味暴戾粗鄙。提倡國學,振興詩禮,真的不僅僅是在你看到美景的時候能夠說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了,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時刻,都有詩一樣的心情,詩一樣的語言,詩一樣的胸懷。 我們的主業是八卦詩詞。今天就八卦一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句詩的作者王昌齡。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的詩人,關于他的個人生平,流傳下來的史料不多。只知道他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一邊務農,一邊學習,30歲左右就考中了進士。 在唐朝,30歲中進士一點都不算晚,30歲以前能中進士,就算年少有為,比如杜牧、柳宗元二十出頭就中了進士,這是少年班的高才生。韓愈那么大學問,也是32歲中的進士。王昌齡的好朋友孟浩然40歲才辦準考證進考場,結果名落孫山。實在沒辦法,盛唐時的文化人太多,考個進士比現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還難。所以王昌齡是個大學霸,妥妥的,很牛。 王昌齡到底有多牛呢?單說他一個人不太好講,咱們可以拿他跟同時代的人對比,俗話說,看一個人的底牌如何,看他的朋友就一目了然了。 王昌齡的朋友圈簡直是星光熠熠,隨便拎出一個人的作品,都能撐起大學本科一學期的課程。比如說李白,比如說剛剛提到的大齡考生孟浩然。李白好欣賞孟浩然,他說: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可是孟浩然最喜歡的卻是王昌齡。孟浩然跟王昌齡相聚后依依不舍時,說: 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簡單總結一下這幾句的中心思想,就是孟同學給王同學唱了一首《同桌的你》,委婉地表達了思慕之情。而且,最讓人意難平的是,孟浩然因為見到王昌齡高興,兩人喝酒擼串,吃了漢江中的查頭鳊,竟然引發舊疾而亡。所以這里要再一次提醒小伙伴們,珍愛生命,不要隨便吃野味,不要隨便吃野味,不要隨便吃野味。重要的話講三遍。 話題扯遠了,咱們繼續八卦。能被李白佩服的人佩服,等于佩服的二次方,你說王昌齡牛不牛? 李白、孟浩然、王昌齡三個人這樣一個你喜歡我,但是我卻喜歡他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卻是一個閉合的三角,沒有一點矛盾和沖突。因為王昌齡和李白后來也成為了好朋友。咱們只能感慨,大唐貴圈真亂。 王昌齡中了進士以后,當官沒什么過錯,卻由于不注意生活小細節,就一直被貶,一路向南,再向南。李白很同情他,因為李白自己也常常奔赴在被貶謫的路上。兩個難兄難弟惺惺相惜,見面就擦出了火花。 王昌齡送李白的詩說: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回信說: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就是王昌齡。古人喜歡以官名地名相稱呼,比如謝安就被人叫做謝東山。 在七言絕句這個領域,李白被人稱為詩家天子,王昌齡被稱為七絕圣手,兩人堪稱絕代雙驕,笑傲江湖。閑著沒事做的小弟們總喜歡拿自家老大跟別人家老大做比較論短長。后人也喜歡拿王李二人進行比較,比來比去實在難分高下。有人說王昌齡的七絕比李白高一個毫厘,李白勝在自然飛揚,王昌齡勝在婉中渾成。請大家看看這兩大高手的送別詩,決戰紫禁之巔,你心目中誰是葉孤城,誰是西門吹雪。 王昌齡不拘小節,于官場不順,但是在業界卻極受歡迎。當時的圈內大佬大咖,幾乎都是他的好朋友,朋友圈里相互微來微去的,互動十分頻繁。比如王維、高適、岑參、王之渙,這些詩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微妙,像王維和李白從不互動,但是他們都與王昌齡交好,常常一起郊游、和詩、對酒,這不能不歸功于王昌齡自身的魅力和才氣。 我們摘幾首王昌齡的詩感受下: 第一首就是咱們文章的標題詩句,這是一首送別詩: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從軍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關注『詩詞流光』,一起來學習中國最美的語言。把自己的文化學習好了,爭取再向世界輸出個盛唐。免得隔壁送東西來的時候,總是捎帶著送來驚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