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反轉:趙秉鈞殺宋存在明顯漏洞,洪述祖嫌疑浮出水面 孤兒出身的國務總理趙秉鈞,先是被南方國民黨死死咬定為兇手,后又遭北洋系主動拋棄,作為棄車保帥的棄子,儼然已經成為政治上的孤兒。 我們設身處地為趙氏孤兒盤算,這個時候,他該怎么辦?前篇說過,趙秉鈞激烈請辭本兼職務,要到上海法庭與國民黨對質,以證清白。我們分析這一行為背后的原因: ![]() 假使其一,趙確受袁之命殺宋,那袁方面應該對此事早有預案,不至于被南方逼到驚慌失措,要匆忙拋棄趙以自保。從袁的應對失據判斷,袁可能并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趙的南下之舉亦顯得突兀。 假使其二,趙是自身起意殺宋,作為一項處心積慮的政治投機行為,趙應立即向袁秉明原委,以獲取回報,只有如此他才能保住自身性命和政治前途。而不是公開與袁沖突,執意南下對質,這樣一來,之前的投機就失去價值。并且,我們常說做賊心虛,趙何以敢南下,又何以保證自己能全身而退呢? 綜上兩點,不妨大膽地推測,此案另有隱情,趙可能不是兇手。為了佐證這一論斷,先從目前為止,“刺宋”案最重量級的兩個人物,趙秉鈞和宋教仁之間的關系入手。 首先,趙秉鈞入閣拜相,并非如外界所說處心積慮,而是趕鴨子上架,是袁世凱的倉促權宜之舉。袁政府首任總理唐紹儀,才智超群,在朝鮮時即協助袁世凱幫辦政務外交,深得袁器重。武昌首義后,又主導南北和談,時人多以“管仲、樂毅”贊譽。但唐出身清末留美學童,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熏陶,骨子里極為反感君君臣臣那一套,時日不久,即與袁世凱分道揚鑣。唐去職后,袁任命外交總長陸征祥接任,陸也是一個有著政治潔癖的知識分子,個人清譽重于政治前途,干了沒倆月就堅辭不就。臨時抱佛腳的袁世凱,只好矮子里面拔將軍,讓一向言聽計從的趙秉鈞頂上。 ![]() 客觀地說,趙秉鈞并非宰輔之才,難以駕馭民初混亂的政治局面,加之身有固疾,總理當得很吃力。作為一個技術型官員,他個人更傾向于業務而不是管理崗,當時的局面,真要有人愿意接過總理這個燙手山芋,趙只會感謝而不是打黑槍。 其次,宋教仁組建國民黨之初,趙即受袁指派,主動要求加入國民黨,意在打入敵人內部,掌握對方動向,這是趙的老本行,自然不在話下。當時國民黨內集體反對趙秉鈞加入,原因很簡單,你成份太高,我們這座小廟裝不下你這么大的金佛。但宋教仁力排眾議,親自做了趙秉鈞的入黨介紹人,有人說宋的政治格局高,也有人說此舉充分暴露了宋的政治天真。但不管怎么說,宋跟趙從此迅速墜入“愛河”,難舍難分。 宋居京期間,一有閑暇,必至趙宅私談,聊政治聊革命聊理想。據趙家傭人描敘,時常興盡誤歸,即留宿趙宅。趙為了獲取信任,經袁頷首,主動透露了大量北洋政府機要給宋,而宋為了拉攏趙,亦將黨內大事毫不相瞞。 ![]() 據趙的家人講,宋遇刺的消息傳來,趙大為驚駭。至宋死時,趙閉門謝客,終日悲怮幾欲昏闕,下人送來的飯食一口未動,只撿出宋平日所贈一張小照,撫玩良久,見者無不落淚。 我們拋開趙家人講述這一情節的動機不談,僅就常理推斷,趙原來也是一名熱血軍人,收復新疆于國有大功。后來投靠袁世凱,雖然做了很多上不得臺面的事情,但終究沒有惡意害過人。趙與宋同出于貧寒,起于微末,而今共掌乾坤之輪,亦難免惺惺相惜,宋的鴻鵠之志,必然感染到趙,使趙的立場有所松動,故宋死后,趙與主子袁世凱公開發生沖突,不再俯首帖耳,就是最有力的佐證。以此推斷,趙沒有殺宋的動機和必要。 最后,從司法程序來看,租界公廨的審訊筆錄上存在一個明顯漏洞。即“川電”雖然是趙秉鈞送予應夔丞的,但“川電”本身是內務部的公務密電碼,應夔丞受任內務部下屬江蘇駐滬巡查長,以“川電”接受指令開展工作,本屬常理。所以,“川電”本及其往來電文只能證明北京政府內務部涉案,而不能武斷地認為內務部長趙秉鈞是主謀。 ![]() 趙秉鈞身兼國務總理和內務部長,日理萬機,不可能事無巨細查驗所有往來電文。一般來說,下級工作電文多由秘書發送簽收,根據涉及工作內容不同,交各職能部門長批閱。 這里就明顯牽扯出一個人,即內務部秘書洪述祖。洪完全有可能在趙毫不知情的前提下,利用“川電”與應夔丞聯絡。收發電文是秘書的本職工作,在部門內不容易引起懷疑,并且洪與應之間還有另一部密電碼,此即“應電”,足見兩人之間除了工作關系還有非同尋常的私交往來。 我們假設洪述祖利用“川電”發文,指示應夔丞刺殺宋教仁,應必然相信這是內務部的指令,那就肯定是趙總理甚至袁大總統授意。“毀宋酬勛位”,這個意思很明顯,是赤裸裸的交易,應作為下屬首先不能違抗上級命令,其次這種政治投靠的機會對于名位低微的應夔丞來說千載難逢,應豈能放過? 那么,問題來了,洪述祖為什么要殺宋?一個小小的內務部秘書,為什么要策劃如此驚天大案?無論是冒用政府公函,還是刺殺政治名人,都是死罪一條,洪與宋,又有什么私人恩怨? ![]() 洪最早在清政府駐朝鮮電報局工作,與時任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朝鮮太上皇”袁世凱多有交往,洪以才思敏捷,政務干練,受到袁的青睞。后洪歸國述職,經袁保薦,因其駐外履歷,轉任各處洋務交涉職務,洪的行事風格與早期的袁世凱極為相似,心急膽妄,好大喜功,洋務辦得不錯,私下油水撈得更多,累遭同僚彈劾。經多方重金疏通,朝廷念其辦事勤勉,只革去職務功名,發還歸鄉。洪述祖老實了一段時間,后袁起復為內閣總理大臣,洪感到機會來了,屢向袁氏上書,建言獻策,尤以代擬“清室退位詔書”而深受袁的嘉許。 但袁氏幕僚,以洪人格卑劣,素有惡習為由,不欲使袁重用之。說白了就是洪述祖這人手腳不干凈,袁本性多疑,民國政府成立之后,只打發了洪述祖一個小小的內務部秘書職位,遂令洪極為憤懣。 洪向來心氣極高,自命不凡,連頂頭上司趙秉鈞亦不放在眼里,早晚必欲取而代之。故在收服共進會首領應夔丞的事情上,洪留了個心眼,私下以“應電”本密授應夔丞,洪在應面前夸夸其談,大肆宣揚其與袁大總統的私交淵源,遂令沒見過世面的應夔丞深信不疑,兩人即引為知交。 ![]() 在處理宋教仁這件事情上,袁世凱恐國民黨坐大,甚為忌憚,多次找趙秉鈞商討對策。但趙此時立場有些轉變,在領導面前裝傻充愣,支支吾吾不肯表態,袁對趙之不滿已經掛在臉上,一旁伺候的洪秘書看在眼里,知道機會來了,此番若能替袁渡過難關,將來榮華富貴豈肯相負?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內務部忍辱負重的洪述祖,終于等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