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期,對于地道的海口人來說是一個大日子,無論工作有多忙,到了這一天都要提前回老家準備過節。 不了解海南文化的外地人,經常把公期和軍坡節混淆。其實這兩個節日完全不同,軍坡節是為了紀念冼夫人舉辦的活動。公期是各村在所供奉境主誕辰日而舉辦的民俗活動。不同的村莊公期時間也不同。 無論什么年代,在海口公期都是一件莊重的事。大年過后,各村就開始著手操辦公期的事。各個村供奉的神不一樣,安排祭拜的活動也不一樣,如果趕上本村神誕辰的大日子,那更是了不得,老早就由村里管事的人牽頭操辦祭拜活動的諸多事宜。 好俗村,如今已經是城中村,在海口的市郊,阿美就出生在這里。 好俗村供奉的神是懿德皇后娘娘,今年是娘娘1081年誕辰。 公期這一天,除了拜神,還要吃公期,家里要擺酒席,宴請親朋好友。 公期將至,生活在城市里的阿美媽媽早早回到村里的祖宅,指點孩子們準備祭拜用的鞭炮、紙錢、香火、平安符、糖果、點心等,生怕哪一項做的不夠周全。用她的話說,“一年的好光景全靠神的保佑了。” 主婦們是最忙的,公期的前一天在院子里搭灶生火,殺雞宰鵝,準備下吃食。 公期當天,她們早早起來,招呼一家人梳洗打扮,穿上整齊的衣裳,不能在全村人面前丟了體面,祖上沒了光彩。 祭祖拜神的程序是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天一亮,將自家祖屋里外打掃干凈,在供桌上擺上糖果、米飯、整雞、整鵝、五花肉和酒。點上香火,在祖宗牌位前拜上三拜后插到香爐里。有心的主婦會選做的姿態最漂亮的雞鵝,因為還要帶到廟里去,這可是顯示手藝的時候。 在家里祭拜后,從供桌上撤下貢品,放到食盒里,由男主人拎著,帶著一家老小去到廟里。 在廟門口的架子上,點燃帶去的驅逐鬼神的鞭炮,在噼噼啪啪的脆響中,開始了這家人廟里拜神的活動。 好俗村的王后廟很大,三進院落,從布置上看,平時打理得很是妥帖,幡、旗、簾、幔樣樣整齊,供桌、燭臺、香爐、神像一應俱全。 來到廟里的人們把貢品一樣一樣擺到供桌上,拿出酒杯倒上酒。香燭要先在燭臺上粘一點蠟油,借著燭火點燃,在皇后娘娘像前,拜上幾拜,把香插到香爐里。 平安符要拿到神像前的香火上過一過,沾沾福氣,然后掛到廟里的架子上,祈禱一年里全家平平安安,心想事成。 村廟祭拜結束后,把貢品撤下,整個祭祀活動結束。俗話說心到神知,上供人吃,供品帶回家中,雞鵝切成塊作為午飯。 吃公期是人們最高興的事。每家每戶少的一兩桌,多的幾十桌不等,看各家條件。主人拿出最好吃的飯菜招待朋友。在這個大席上白斬雞、海南粉絕對是主角。 阿美說,“來的客人里,有親戚、朋友,還有親戚帶的朋友,朋友帶的朋友,他們跟主人或許并不直接相識,但是來的人越多說明家里人氣越興旺。” 好俗村每年公期還要搭臺唱戲。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負責張羅,每家捐資,請戲班子,唱上三天。捐資看各家的條件,每家最低300元,多了不限。天一擦黑,村民們早早搬著凳子坐到臺下,舞臺燈光亮起,一出一出的瓊劇折子戲在鑼鼓聲中開唱。在星月燈光的映襯下,臺上唱的酣暢淋漓,臺下看的如醉如癡。 公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祭祀形式和貢品上都有變化,見證著海南歷史的變遷。 在海南一年中有六個大日子是一定要祭祖拜神的:大年三十、小年(正月十五)、清明、端午、中秋、中元節(陰歷七月十五)東線的市縣在冬至日掃墓,西線的市縣清明尤為重要。 用當地人的話說:春節后,清明前,是神明的節日;清明后,是凡間煙火的節日。 如果你在海南的鄉間走走,祠堂、廟宇隨處可見,在海南村落中人、神、鬼共處,和諧而自然。 正月十五祭祖后,祭祀用的工具洗凈收起,上班的上班,種田的種田,人們開始新一年的生活。 上一篇:準備好就出發吧 佳麗陪你一起看細水長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