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①: (1970年7月“六一”醫院戰士在羊場公社上石大隊挖地道) 照片②: (巴林草原上騎馬挎槍、英姿勃勃的男民兵留影) 照片③: (巴林草原上巾幗不讓須眉、英姿颯爽的女民兵留影) 照片①的故事—— 照片①里的主人公的姓名因年代久遠,暫不能考證,但照片提供者提供的文字顯示:這是1970年7月我旗羊場地區駐軍醫院戰士在羊場公社上石大隊挖地道時的一張珍貴留影,由此推斷:照片里提著汽油燈給戰士照明的白胡子老人及他旁邊的婦女是上石大隊人,照片里勞動的戰士應是“六一醫院的戰士”。照片的拍攝者應是81573部隊的隨軍記者或部隊文秘。 1969年,中蘇兩國在珍寶島發生武裝沖突,蘇聯在中國邊境上陳兵百萬,中蘇關系緊張到一定程度,中國開始把蘇聯稱為“社會帝國主義國家”視為頭號敵人,為防止蘇聯入侵,全國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備活動。 巴林右旗在防北敵入侵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1969年始,大批解放軍開始入駐巴林右旗,也開始了巴林右旗有解放軍駐兵,近30年的軍民魚水情深的新篇章。 1970年,中國召開的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狠抓戰備,促進國民經濟新飛躍”的口號。在“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思想指引下,全國掀起備戰熱潮。挖地道或防空洞成為當時軍民共同的戰備活動之一。而巴林右旗因為是戰略要地,挖地道和建防空洞的任務更加艱巨。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今虎頭路、大板南山、桃山(七九八糧站)等一些現今已封堵或廢棄的諸多洞口看得出來。 照片②③故事—— 照片②中兩位俊武的男民兵和照片③中五位英姿颯爽的女民兵,及拍攝者的姓名、地址等因為手頭資料有限,暫且無法考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張照片依舊是拍攝于60年代或70年代那個“全民皆兵”的時代。當時的中國,旗縣有民兵團,公社有民兵營,大隊有民兵連,生產隊有民兵排,民兵里又分為基干民兵、普通民兵,他們一手拿鋤、一手拿槍桿,生產、軍事訓練兩不誤。 巴林草原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組成部分,巴林人自古 就以能騎善射聞名天下,全國備戰的背景下,草原騎兵自然一枝獨秀。全旗當時不少地區都設有“軍馬場”(專為部隊訓練軍馬的地方,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照片里的男民兵和女民兵騎馬挎槍,能文能武,好不威風! 通過這兩張照片,我們不難發現,無論男女民兵當時都背槍在身,荷槍實彈,可想而知,全民皆兵的時代,對槍支彈藥的管控遠不是現今這種狀態。前不久,大連老太擺氣球射擊攤因“槍”而獲刑案,一度成為網上熱議話題。雖然這兩件事不能相提并論,但會給我們一種另類思考,國人對槍支的態度。僅僅三、四十年的時間跨度,便已是天壤之別,不能不感慨,時光荏苒,時代劇變,順而聯想到美國頻發的槍擊案,更覺現今和平時代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 珍惜和平!珍惜幸福! 小編語:一張珍貴的老照片,一段真實的舊往事,是一座城、一片地域、一群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我們憑此懷念過往、遠瞻未來。 把老照片置于觀照的中心,讓老照片以其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獨立話語權自己訴說,訴說我們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演繹我們地方的歷史真相,相信我們右旗的人文歷史一定會鮮活、生動、真實許多。 老照片所蘊含的話語,傳播的意味,遠不是幾條簡單的歷史結論所能涵蓋的,而我們所要做的除了正視和傾聽,更重要的是去發現…... 搶救、收集、整理巴林右旗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反映獨特人文歷史脈絡的歷史老照片,用以補充和完善本地史志,更好地發揮地方志史的“征治、明賢、樹風、紀異”之功效,是當代守土者之責也。 但這一項工程浩大繁瑣,絕非一人一公司之力而能完成的,尚需家鄉父老鄉親的親情參與扶植。眾人拾柴,方能使我旗的歷史老照片搜集整理工作得以有質有量地進行。 現誠心、虛心拜請各位前輩、朋友賜稿。一經選用,除在蒙遼風雅頌公眾號、論壇發表外,還將收錄在正在編纂的《圖說巴林右旗》一書中。稿酬面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