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賽罕烏拉 視頻來自賽罕烏拉管理局 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由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走過整整二十二個年頭。 賽罕烏拉是一個以森林、草原、濕地、沙地等多樣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西遼河上游水源涵養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鎮11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8′--118°55′,北緯43°59--44°27′,總面積10.04萬公頃。 保護區內有14個行政村5216戶,戶籍人口11212人,人口密度11.2人/平方公里。社區居民以農牧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 保護區是中國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景觀的縮影,是東亞闊葉林向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草原向森林的雙重過渡地帶,也是華北植物區系向興安植物區系的過渡帶,成為聯系各大植物區系的紐帶和橋梁。這里還是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動物區系的交匯點,因此,這里對研究各大動植物區系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及通過生物多樣性變化來研究生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響有重大意義。 科學考察證實,保護區內有6個植被型、10個植被亞型、39個群系,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已知現有野生動植物3061種,其中野生哺乳動物7目18科45種,國家二級保護哺乳動物4種:斑羚、東北馬鹿、猞猁、兔猻,斑羚還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鳥類17目 53科 252種,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鳥類有 42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大鴇、金雕和黑鸛,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9種),35種鳥類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和附錄Ⅱ,有世界受脅鳥3種:大鴇、烏雕、鴻雁,因此保護區還被國際鳥類聯盟列為世界重要鳥區;兩棲爬行動物2目6科14種,其中3種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種為內蒙古自治區新記錄種;魚類2目3科6屬7種;昆蟲11目93科749種;浮游動物3綱21種;野生維管束植物96科366屬831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種(野大豆),國家重點保護藥用植物 8種,兩屬為內蒙古新記錄屬(裂稃茅屬、單蕊草屬);苔蘚植物43科110屬221種,中國新記錄種2種,內蒙古新記錄種1種,珍稀瀕危苔蘚植物19種;大型菌物68科164屬453種,包括新種1種,中國新記錄4種;真菌10科22屬169種(含變種);地衣12科24屬65種,其中4種為中國新記錄種;藻類植物7門34科60屬234種,其中192種為內蒙古新記錄種。 保護區內涵養水源植物豐富,孕育了烏蘭壩河、海清河、灰通河等十條河流,年徑流量近億立方米,是西遼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保護區內茂密的森林,廣袤的草原,構成天然的生態屏障,護佑著巴林大地,成為祖國北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古老的賽罕烏拉是契丹的故土和發祥地,也是蒙古民族的圣山福地,歷史文化淵源流長,文物古跡燦若星漢。保護區境內至今尚留有遼釋迦佛舍利塔、遼慶州、遼慶陵、遼懷州、遼懷陵等文化古跡,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金代邊堡橫貫保護區,彰顯賽罕烏拉厚重的文化底蘊。 賽罕烏拉不僅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2001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遺產同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的兩大保護系列,是國際認可的保護地。目前,我國有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賽罕烏拉就是其中一員。從這一角度來說,賽罕烏拉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保護價值是極為重要的。 ![]() (上滑右側模塊可了解平臺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