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晚報煙臺街,一條有故事的街 請點上面藍字,來煙臺街逛逛 煙臺市南郊黃務村保存著一塊“寧海州界”碑,碑體為青石,高約1米,寬約0.7米,厚約0.1米,正面中間刻“寧海州界”4個大字,上款為“大清嘉慶元年……”,下款為“知寧海州事長白……”。 過去寧海州與福山縣之間的官道從黃務村穿過,黃務村是官道上福山縣最東端的一個村莊,東面即寧海州的界牌村。清朝中期時,寧海州官府在兩村官道交界處樹了這塊石碑。后來,寧海州先后改為寧海縣、牟平縣,界牌村、黃務村也先后由牟平縣和福山縣劃歸煙臺市(現芝罘區),但這塊界碑仍靜靜地站立在大路邊,向過往的人們印證著當年的歷史。 清嘉慶元年樹的“寧海州界”碑 “文革”期間,黃務村這塊界碑被抬去修橋了。1998年,黃務村潘書記讓村民在原址不遠處鄭重地將界碑重新樹了起來,石碑周圍用大理石進行了包砌,還用紅油漆把4個大字描了一下。10年后,此地搞房地產開發,界碑被移到村里。 界碑,是兩個行政區域分界處的標志。根據這塊界碑的碑文,該碑樹立時間為清朝嘉慶元年,樹碑人為“知寧海州事長白……”。清嘉慶元年為1796年,知寧海州事即寧海州知州。查清同治三年《重修寧海州志》得知,時任寧海州知州為愛星阿。 愛星阿,滿洲鑲黃旗人,曾任寧海州知州、濟寧直隸州知州、膠州知州、臨清直隸州知州等職務。因滿洲鑲黃旗的故鄉多在東北長白山一帶,故愛星阿以長白山代替故鄉加在名字前面,此處或為“知寧海州事長白山愛星阿景齋”(愛星阿字景齋)。愛星阿為官清廉,熱心公益,多處志書對其都有記載及贊譽。《重修寧海州志》對其記載是:“愛星阿,滿洲人,嘉慶元年任,廉明恬靜,留心祀典,修建壇壝、祠宇暨養濟院,皆一一經化不茍。六年,調膠州。”愛阿星上任伊始就樹的這塊石碑現保存完好,字跡基本清楚,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1934年前沒有煙臺市,寧海州(今牟平區)與福山縣比鄰。寧海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名。唐朝麟德二年設牟平縣,偽齊阜昌二年,于牟平縣置寧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改寧海軍為寧海州(直隸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平、文登二縣。元沿之,仍治于牟平縣城,轄牟平、文登二縣。明洪武元年,以牟平縣省入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為散州,隸萊州府,洪武九年屬登州府。清代沿襲不變。民國二年,改寧海州為寧海縣,次年,因與浙江省寧海縣同名,遂改牟平縣。1994年7月后改制為煙臺市萊山區、牟平區。 重新樹立的界碑。圖為福山區組織老干部參觀界碑。 福山縣因境內有福山而得名。北宋靖康二年,偽齊帝劉豫登此山,稱此地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金天會九年置縣,故名,后歷代沿之。1983年11月,福山縣改為煙臺市福山區。 黃務村于明朝時由黃姓人在此建村,因古代牟平——福山官道經過這里,客棧、飯館、商號很多,為管理貿易和稅收,官府曾在此設“務”(管理機構),故定村名為黃務。黃務村現隸屬于芝罘區臥龍園區;界牌村建于明萬歷年間,因村南設石作界,故名。這個“設石作界”,說明明朝中期界牌村建村時,村南公路上也有一塊界碑。界牌村現屬于萊山區初家街道。 至于貫穿兩村的公路,其歷史要比兩村的歷史悠久的多,它不僅是官道,也是驛道,向東穿過寧海州到達文登、榮成,向西直通濟南府,過去官道上每天都有不少東來西往的人,其中既有官府的人,也有販夫走卒,寧海州、文登、榮成趕考的學子也通過這條官道到濟南。現在的港城東大街、西大街也是在這條道路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 1934年春,山東省政府在福山縣東部設煙臺特別區,直屬省政府管轄,1938年2月,煙臺特別區改為煙臺市。起初煙臺市地域很小,后不斷擴大,界牌、黃務二村所在的鄉鎮先后劃入,牟平縣與福山縣早已不搭界。芝罘區的幾十個村莊中,除梁家、福臨夼、金溝寨、上車門、南車門及崆峒島六個村過去屬于牟平縣,其他大多數村莊過去屬于福山縣。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你可能還想看: 煙臺街·煙臺美食 | 照這個辦法去趕海螺,保你收“貨”多多! 煙臺街·煙臺故事 | 校長正在開會,被人叫到教室,來人竟掏出手槍…… 煙臺街·煙臺故事 | 煙臺曾有條巷子名叫百忍里,這里曾有座“膠東第一私人圖書館” 這座城市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有獨特的民俗風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園記憶,煙臺晚報“煙臺街”版期待一切熱愛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賜佳作。投稿時請作者務必提供銀行賬號,以便稿件發表后寄奉稿酬。 來源 | 煙臺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