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
00:00
進入全屏
50
![]() 【成語名字】: 韋編三絕 【成語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語釋義】: 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把竹簡串聯起來;三:指多次;絕:斷;后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 ![]() 【成語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成語“韋編三絕”即引自于此。 【成語用法】 : 在句子中通常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 牛角掛書、廢寢忘食、懸梁刺股 【反義詞】: 不思進取、不學無術、偶一為之 ![]() 【成語造句】: 1、哥哥讀書總是習慣反復研讀,簡直到了韋編三絕的地步。 2、要想把這本書吃透,沒點兒孔夫子韋編三絕的精神還不行。 3、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 4、我們要效法孔子那種韋編三絕的好學精神,不應虛應故事,不求甚解。 ![]() 【成語故事】: 在孔子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貧,無法像富家子弟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熱愛學習,便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自十五歲開始勤學苦讀,由于沒有人教,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向所有懂點知識的人請教。他曾請教過當官的人,也曾請教過尋常老百姓;曾向白發蒼蒼的老人請教過,也曾向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請教過。孔子一心向學,雖然沒有固定的老師,但在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學者了。 ![]() 那時候,紙張還沒有出現,竹子成了制作書籍的主要材料。人們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簽,輕輕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寫字,人們稱之為“竹簡”。竹簡擁有一定的長度與寬度,一根竹簡只允許寫一行字,最多寫幾十個,少則寫八九個。一部書的完成需要許許多多的竹簡,書的內容全部落到竹簡上以后,還要用極為牢固的牛皮繩子將這些竹片按照一定順序編聯起來,這樣就方便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稱為“韋編”。一部書的完成,常常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經》這樣的書,自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所以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時期才開始研讀《易經》。《易經》這部古書,是比較難讀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讀了一遍,還僅僅只是了解了它的內容。接著,他讀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經》的基本要點。后來,他又讀第三遍,這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從此以后,為了深入研讀這部書,同時也為了方便給弟子們講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經》翻閱了多少遍,這樣下去,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被磨斷了好幾次,只好換上新的再讀。即便讀到了如此地步,孔子還謙遜地說:“如果我能再多活幾年,我就可以把《易經》的文字與內容理解清楚了。” ![]() 【成語寓意】: 孔子之所以成為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學習,取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 中國自古就崇尚讀書,古人有關學習的動人故事很多,許多都成為經典成語,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燃薪夜讀、隔籬聽講、映雪讀書、以荻畫字……大多頌揚的是不畏條件簡陋、環境艱苦,努力學習進取的精神。“韋編三絕”所頌揚的核心精神是學習應該勤奮。 其實,除了勤奮和刻苦,古人讀書也很講究方式方法。“韋編三絕”指的是精讀。蘇軾也提倡一本書要反復讀,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點。因為每次著眼點不同,收獲也就不一樣。而陶淵明則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其著眼點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讀書范圍要廣博,要講方法,求效率。 ![]() 【成語接龍】: 韋編三絕→絕其本根→根牢蒂固→固陰冱寒→寒腹短識→識知無字→字斟句酌→酌古斟今→今雨新知→知彼知己→己溺己饑→饑寒交至→至情一往→往蹇來連→連城之價→價值連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闊天高→高情厚誼←誼切苔岑→岑牟單絞←絞盡心機→機事不密→密約偷期→期頤之壽→壽元無量→量才器使→使性謗氣->氣斷聲吞 ![]() ![]() ![]() |
|
來自: 積沙成塔0u3svg > 《成語俗語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