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年先生以其筆力雄健、意境闊達、兼攝眾長、詩情奔涌的意筆山水畫創作,正日愈受到畫壇推重。在具體技法上,他擅云水、巧勾皴:在意境拓張上,他飽游歷、重吟哦,萬千毀塑,艱辛探索,終有今日煊赫藝業。解讀其繪事進步里程,透視其作品創變脈絡,必將裨益于儕輩,引度乎來著。今不揣淺陋,試自五個“交融”入手,對王先生藝術稍作探析,謬妄之處,敬祈大方之家不吝以教我。 01 中西交融 統觀王中先生的國畫山水創作,汲西入中,中西互用,是相當鮮明的特色。他早年曾就讀于魯迅美術學院,經過全面而嚴格的素描、速寫、油畫等西式技法訓練,夯下了扎實的具象造型根底,養就了對構圖、色彩等方面的過人敏感及綜合把握能力。這使他日后習慣于在真山大水之中對景寫生,并擅長以明暗、遠近、塊面等西畫手法捕捉瞬息風云,極強的局部寫實所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機中和了傳統意筆山水空陳云水虛象的粗疏與朦朧。在《畫鄉晨曲》《喜事難眠》《峭壁通幽》《故鄉楓葉艷》《秋泉韻》《當年下鄉住你家》《風韻》等作品中,王先生驅遣畫筆,抱持中西,將雄山水瀑、煙云變滅的浩大遠景,與精雅細膩、樸質明凈的入微近景,作了毫無鑿痕跡的濡糅撮合(譬如,某些樹木在溪塘中倒影的描繪方式,就顯然受了西式風景靜物畫的影響)。國畫之寫意強勢與西畫之寫實優長,在畫家腕底實現了唇齒團欒,而整體上,卻還是不折不扣的水墨貌相。在我看來,李可染、陸儼少、趙望云、方濟眾、何海霞、錢松巖、賀天健等山水重鎮,對王中年“中西交融”風規的營建,或許曾有浸染與啟迪。 ![]() 《雪霽》 關于國畫融合中西的問題,石魯認為“中西畫的相同處都是要通過形與質表現實物的真實感。因此作為研究和掌握對象形體與質感的方法,研究對象的生理結構的方法,研究現實物存在的空間比例關系的方法,描繪、解剖、透視、色彩等,都有共通之處,適當地吸收西洋素描畫法并無害處,但應該是以不損害民族特點和優點為原則。”查諸中年先生的作品,西法之運用,正是處處彰顯國畫山水之整體風貌為不二旨歸的。關鍵在于,王先生擅長化裁西畫技法入國畫水墨,如鹽在水,了無屐痕。沒有萬千試錯、反復毀塑的艱辛探索,欲達到若然圓融境界,是不可想象的。 ![]() 《秋山飛瀑》 在具體山水物象的勾皴點染方面,王先生對山巖層次及瀑泉的表現,似乎更有獨到心得。他筆下排疊得巖壁,有著堅凝而又細密的肌理,勾染綿潤,累層致厚;又有謂其“畫水一絕”者,觀其為水,瑩透激昂,若玉龍三千滾躍巖罅。他的辦法是側峰細皴,潑擦并用,色墨兼施,再濟以淡柔薄亮的層層渲染,既有國畫傳統水法之質意相生,又有西式風景靜物畫之觸手可感。清溪潺湲,月華清霜,蟬翼之被卵石,琉璃之覆沙磧,予人以無盡咀含。 02 南北交融 自董香提出“南北宗論”之后,國畫山水創作“南潮北風”便迄未消歇。個中自然地理風貌之別與畫家畫風趨向之異,交混糾結,莫與之辨。大略說來,北地山川雄厚,氣勢磅礴,擷以入畫,或掙折剛強,或蒼茫樸茂;而南方峰多圓渾,樹石清潤,水墨表達,則蓊郁幽深,雅逸華滋。揆諸畫史,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畫家之所出地域特性與其山水畫風恰成反動,有南人而北派畫風者(馬遠、夏圭、王履、漸江、石溪、石濤、潘天壽、石魯等),亦有北人而南宗畫風者,但相對來說要少得多了。 王中年先生是地道得北方人,自與雄強高獷之山水畫風親近日久。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東北已經事業有成的他,卻毅然舍棄了舒適的工作與安逸的生活,只身南下,負笈廣州美術學院,幸獲國畫大師關山月、黎雄才先生親炙,廣攬博攝,眼界大開,畫風丕變。近些年來,王先生更是飽飫看、搜盡奇峰,南北兼融,守常達變,令人一再刮目。讀其畫作,既有高渾豪壯、蒼樸曠朗的重山大壑,也有明凈溫婉、幽澗春發的江南小景,抑或雪原林海、銀裝素裏;山鄉窯院、雞逐暖陽。尤其是河南、山西、北京等地的太行山系,時有他實地寫生的背影。在創作中,他強調“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綜合運用多種前人皴法,結合變化萬千、鮮活生動的現實山水,創造性地提出了“龜紋皴”的概念。在王先生的作品中,此種皴法多用于表現大塊面山石,筋脈四竄、枝分葉布,宛然青龍拔云、貞人灼甲,別具一種詭譎神秘意味。他的“龜紋皴”,是在廢紙三千的辛勤耕耘中逐步摸索出來的,期間或許曾受過傅抱石等大師的影響,但整體面貌實屬于他自己。 ![]() 《冰清玉潔》 1996年 67×90cm 作為人民美術出版社所推出的《新編芥子園畫傳》中《淺絳山水篇》的指定作者,王中年曾為完成創作任務而孤旅全國近20個省區,作了難以具數的寫生畫稿。江山煙樹,南北勝概,悉存胸次。毫無疑問,這次意義重大的藝術長征,將對中年先生的山水畫創作更具廣度與深度,起到不言而喻的積極作用。 可以說,線條是國畫山水藝術的生命線,其質量之高低,直接關乎畫作成敗。中年先生的線條,堅凝剛健,有著充沛的陽剛之氣。一波三折、逆順露藏之間,可以領略到他對毛筆線條過人的駕馭能力。騰躍在他毫端的線條,闊狹長短、奇姿百變,郁勃怒發,賦予山石云樹以旺盛的生命力。仔細查探他的山體布局及樹石情性,多北派風骨,而其繾綣云水,則每饒南宗趣致。在他多幅以河南太行深山郭亮村為題材的畫作中,那種斧劈縱橫、峻險千仞、拄地撐天的自然實貌,被處理為破觚為圜、剛柔相濟、沉厚深幽的藝術心相。在我看來,這也許正是王中年山水藝術“南北交融”特征的鮮亮表達。擁有此般藝術自覺性與兼容性的畫家,其繪事之異日進境,才是良可期待的。 ![]() 太行古剎 03 墨彩交融 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交融,斯臻上乘。王中年的意筆山水,水墨琳瑯,線質健拔,已頗難能,可貴的是,他并不自足于是,復又究法設色施彩有年。他的作品,淺絳為主,雄崖深壑,云藹繚繞。在此基礎之上,或增佐青綠(如《浪底朝暉》),或益以花青、藤黃(《山中歲月》),或簇點朱膘、胭脂(《蒲河楓林晚》《碧水積千玉》《故鄉楓葉艷》《春雨長綿瀑泉涌》等),俱各旺目醒神、安妥得宜。 設色時中國畫的大學問。色借墨生光,要在沉著;墨傍色增韻,務去浮艷。個中之濃淡、輕重、冷暖、聚散、點潑等關捩,須于萬千實戰之中獲得。中年先生深諳墨彩三昧,含毫吮墨之際,往往普離硯池,旋入色碟,趁勢滾搓,補蘸清水,落紙云煙,極百變于俄頃。總體上看,他的彩墨貌相,大略以“清雅復而沉厚”為宗,遠浮怯,去妖俗,勝在樸逸正大。其間,因為善于把握水的比例,從而使得墨、彩與宣紙性能的爭納拒融,能夠達到一個相對恰切得臨界點。在此臨界點上,由水墨滲暈所展拓而出的浪漫韻致,與色彩強力介入而引發的代謝涅槃,都在畫面上產生某種新異而又似曾相識的整體感覺。將這種有趣而又常常為人所忽視的感覺名以“新生”或“蝶變”,或許更接近墨彩交融之奧窔。 ![]() 《銀山腳下》 遜清之季,有華翼綸作《畫說》云:“設色必于墨本求工,墨本不佳,從而設之,是涂附也。墨本不足,從而設之,是工匠之流也。故設色必待墨本既成,煙云滃郁,斯愈設愈妙,出即若舊畫,乃為有土大夫氣。若有一團新色,浮于紙墨,非俗即熟。”王中年的山水畫作,正是在水、墨煥發的前提之下點彩設色的。值得強調指出的是,他絕去“設色乃水墨之贅屬”的俗常認識,而是以同等心力對色彩進行“抒寫”。故而在其筆下,無論沒骨、點虱還是勾皴,設色均有一種勁力中含、神采奕奕的鮮活之感。 我觀察到王中年先生作品中的墨色交融過程,每每是在一種有節制的理性控制之中進行的。他幾乎不放過任何一處微小的細節效果,某些彩墨交疊的豐富肌理,顯見是層層積染而致。但他本著“厚而不膩、淡而不薄”的原則,在墨與色的張揚與斂縮之間,盡可能地求取一種和諧以安的平衡。 ![]() 《落葉歸根》 1987年 80×75cm 在彩墨交融這個視角上考量,近幾年來,中年先生載瓷藝畫這一新領域所作出的赫赫業績,恰好成為其“色墨相生、斯境無根”藝術觀點的絕好注解。1999年,他蟄居景德鎮數月,設計瓷坯、繪制草圖,創作燒造出百余件被譽為“國寶”的瓷畫作品。賞讀《雨后飛泉圖》等瓷畫作品,水墨清幽,色彩絢爛,彩墨在溫潤如玉的釉層之下,有著“幾歲花開聞噴雪”般的詩韻奔涌。高溫“冶煉”使墨彩獲得了一種紙素之上無由夢見的摶融深度,澎湃的擴張本能引動著滲透加速度,墨韻與色相在月華輕紗般的藝術夢境中得到了徹底飆揚。 04 虛實交融 潘天壽說過:“山水畫之布置,極重虛實。”我們在王中年的《春夏秋(山水三條屏)》《春江花月夜(詩意圖)》《版納情》《住店青山下》等系列作品中,不難發現他對于虛實關系的慘淡經營。實處易得,虛處難為。高明的中國畫家,總是能于實中見虛、虛中見實,虛實咬合無處不在。作為繪畫藝術創作中的一對辯證元素,虛實往往并不單指我們慣常理解中的樹峰遠山或云水留白,而是點、線、塊、面、濃、淡、干、濕、遠、近、大、小、疾、徐、俯、仰等多維因子的對立統一。如何和順諧安地整體處置這些錯綜關系,使之達到觸處成春、涵泳容與得共榮境界,是每一位山水畫家所必須持續思考并黽勉踐行的重大課題之一。 ![]() 穿越巫山別有天 在王先生的部分作品中,以焦墨散鋒勾皴而致的毛澀點線,織就獨具面貌的“龜紋皴”。以此為前景,大塊面得淡墨罩染及局部積染,構成水霧淋漓的龐大山體。焦、潑、破、積,數種墨法交雜互用,虛實關系遍布從橫,豐富的視覺效果登時滂沛而出。在仰之彌高的“龜紋”山阿腳下,林木滃郁,以淡墨逐次加深、數遍積染表現之。山腰四五雜樹,敧正聚散,各繞姿態,濃墨快勾,伺其未干,略汲淡墨破之,與山根湖畔之民居群落及紅樹若干,形成鮮亮呼應。此中,房屋之實與舟船人影之虛,紅樹之實與其水中倒影之虛,雜樹屋宇紅黃相間設色之實龜紋山體花青輕染之虛,等等,處處著意而又處處無意,莫不張揚著畫家敏銳的虛實“造境”意識和出眾的虛實“破險”能力。 ![]() 《北國正月》 1996年 69×90cm 前輩大師之中,李可染可謂“虛實”高手。尤其是他晚年的山水作品,每于重重墨色覆壓之下,“擠”出一綹飛流直下的瘦泉,令觀者幾欲屏息聆其噴玉之聲。在這方面,王中年也許曾在李家山水中獲取國不少啟迪。而在《風雷助陣瀑雨狂》等作品中,還能稍稍品出傅抱石《瀟瀟暮雨》的味道。另外,某些局部墨色的積染,似乎法乳賓翁。總之,先賢遺跡及大自然中的山川煙云,都是畫家取之不竭的無上粉本。每當面對那些大虛大實的動人情景,王先生都油然而生一種表達的沖動。將這種藝術沖動托以筆墨,則在硯案揮運之中,成為仰揚起伏、嘈嘈切切的“虛實”音符。 一個問題是,許多山水畫家不能將“務虛”與“務實”等量齊觀,往往經意后者而。這般心態,常常導致“實”得過分而繁瑣僵滯、“虛”得敷衍而草率澆薄。在王先生的作品中,為了將腹稿預設中的“虛景”表現到位,他甚至要付出比近景實寫要多得多的躊躇與苦思。云山煙樹、江湖扁舟,在他的筆下,幾乎都是如履薄冰地“鋪寫”而致。剛柔曲直、導頓衄挫,皆有跡可尋、歷歷可按。 05 詩書交融 往還既久,你會發現王中年是一位極端重視綜合文化修養的中國山水畫家。丹青之余,坐擁書城、壯游山川、吟詠無歇、臨池濡墨,都是他傾情為之、一以貫之德“日課”式藝業名目。 黃賓虹曾致函林散之云:“古畫大家全于筆墨見長,溯源籀篆,悟其虛實,參之行草,以盡其變。”當具體技法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畫境之高下輒取決于畫家之書法及詩文修為。除了不懈臨習歷代碑帖法書、肆力淬煉線條質量之外,中年先生將數十年養蘊煙云、參贊造化過程中所飽貯于胸的詩情,悉付與清詞麗句。在他的畫面上,但凡有足夠空余,總要賦詞一首,以寄騷心,書法清逸,儒風撲面。不夸張地說,能夠詩、書、畫三位一體,并且各擅勝場的畫家,目之時下藝界,是在是不多見的。 ![]() 《閑云一片不成雨》 2006年 136×68cm “曲徑農舍背靠山,柴門無客日常關。小橋流水楓葉艷,對景令人憶江南。”“石上流泉韻最幽,楓樹飄葉更颼颼。此聲若到詩人耳,望月清吟過一秋。”“既有潑灑又有工,紙洇墨彩并相融。黑白對此互補亮,瀑布攜云氣韻生。”“奇峰峭壁灌木生,溝壑溪邊柿子紅。霜凍京郊風颶起,寫生躲進洞窟中。”“潑墨皴擦重斑痕,一條瀑布合又分。錯落古樓巧成畫,王屋山下愚公村。”“河畔寫生鄉民看,天空回旋辭歸雁。梯山雄勢日搜盡,師徒疲歸月升天。”“夏涼冬暖窯洞家,城市姑娘鄉下嫁。靜幽古樸好民俗,又引師生來作畫。” ![]() 山村秋色 如上隨意選錄王中年詩句,樸實流暢,情感真摯,毫無忸怩酸腐之氣,對烘托畫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王先生身寄繪事而耽意詩、書,其實正是一個優秀畫家完善自我的自覺之舉。在飽漲的詩情催動之下,水墨意象的生發必將更具靈異性與感染力。可以說,詩書交融,構成了王中年畫作的又一特色。展閱其畫,在受到智山靈水陶養的同時,并能誦詩味書,于茲喧囂時代,奚啻如清茗竹影、邀月舉杯,簡直要挹翠酌芳、不知東方既白了。 文 |馬國強 中國美協理事、河南省文聯主席兼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委員 ![]() 《燕東秋意濃》 ![]() 《江南十月》 ![]() 《霧泉》 2007年 95×58cm ![]() 王中年(曾用名王忠年),男,生于遼寧鳳城,祖籍山東文登,滿族。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第八、九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版協年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山水畫研修院院長,研修員導師,中華全國總工會職工畫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是中國當代山水畫畫水創新第一人,中國山水“中和畫派”創始者。 王中年先生早年就讀于魯訊美術學院,后入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學習三年,師從關山月、黎雄才、陳金章等先生。 王中年先生在中國山水畫壇不僅享有盛名,而且弟子滿天下,其主要因素是其著作的影響力。王中年先生先后編著出版《新編芥子園畫傳·山水篇》、《王中年山水畫與詩書題款》、《中國山水畫教程》、《案頭畫范》、《中國當代名家畫集--王中年》、《王中年山水畫譜》及教學光盤等共四十余部著作。每部著作都出版發行上萬冊,多者數萬冊,而且幾乎所有的著作畫集均被盜版,就連最難發行出售的“大紅袍”系列------《中國當代名家畫集--王中年專集》都非常火,并被盜版改名為《王中年畫集》出售,可想而之王先生的創作理念、畫法、畫風多么受廣大畫家及讀者的歡迎。其中1998年編著出版的《新編芥子園畫傳·山水篇》是被稱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二個里程碑的著作,是一部將中國山水畫史、畫論、畫法、畫范與技法和創新融匯為一體的力作,曾先后六次再版,榮獲人民美術出版發行一等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