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無故請假甚至曠課,在家不愿學習,緊鎖房門、拒絕與他人(包括父母)溝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孩子的內心受傷了,他心里有情緒、他很煩躁,一個人是無法在有焦躁情緒的情況下開展學習活動的。 很多父母無法理解為什么孩子沒有任何問題和事情,外表看起來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孩子卻不去上學,不愿寫作業,這是很多父母心里無法接受的。所以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行為也表達自己的不滿:“你干嘛不去學校?怎么總是找借口?別人都能去上學,你為什么就要跟別人不一樣?你在家準備坐吃等死嗎?等等”。 114學習網www.11461.com想說:其實我們父母誤解孩子了!孩子的外表就像是一個平靜的湖面,表面風平浪靜,但在湖底卻已經暗流涌動,甚至火山爆發了,只是這種激烈還沒有傳達到湖面上來。就像地球中心,巖漿四濺,但地球表面看起來還是完好的。 同理,盡管孩子外表并沒有任何不適的癥狀出現,但是孩子的內心卻早已傷痕累累,以至于他無法再進行理性的思考,做出理性的行為,無法再進行一些正常的活動,如學習。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父母站在孩子的內心角度去感受,這一切就會變得合情合理。 孩子脆弱敏感的內心再也承受不了同學間的競爭,老師的批評,父母的期待,親戚朋友的非議。他已經沒有辦法自我解綁、自我解脫。他總能看到事物的消極面,總能夠在消極、悲觀的視角中找到自我傷害的合理性。 于是,他便開始逃課,甚至休學,拒絕與外界溝通,緊鎖房門,自我保護,避免自己再次受到消極情緒和負面情緒的傷害。 一、父母錯誤的做法很多父母沒有同理孩子的感受,只是一股腦地想把孩子趕到學校去,以為孩子去了學校,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甚至有的父母對孩子說:“你要是不去上學,你就給我滾出這個家,自己去工作養活自己。” 其實孩子是很可憐的,因為他就是沒辦法自己去面對外面的狂風暴雨,所以他才在無奈之下躲在家里,希望得到家的庇護。但是父母卻拼命想把自己推到門外,這就難怪孩子放棄與父母溝通了。 孩子會認為,自己無論和父母怎么說,都是白費力氣,不管說什么,父母都無法理解自己的痛苦,反而自己的坦誠會招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倒不如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面,破罐破摔。 孩子并非是智商出了問題,不是他沒法勝任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且他的情緒受阻了,他無法平衡自己的內在環境:他內心壓抑、苦悶、痛苦、絕望、沮喪、自我否定,并且產生了大量的消極觀念,使得他止步不前。 而父母批評、責備、訓斥、打罵等不當行為只會導致孩子更加失去信心,情緒負債增多,并且使得他開始遠離父母,封閉自我。 因此,父母以為孩子愿意回到學校,問題就解決了,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學習只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極小的參考坐標之一。哪怕孩子愿意回到學校,他內心的問題就真的解決了嗎? 如果真的那么容易解決,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身處重點初中、重點高中,但是卻選擇從樓頂縱身一躍、自我了斷。這足以說明學習成績好或愿意去學校上課,其實并不等同于孩子的內心問題解決了,并不等于他心理健康。 二、父母應該怎么辦?1. 父母應該放下狹隘片面的參考坐標。 學習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在該階段,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不是孩子的學習方面,不是他有沒有按時起床上課,按時下課,按時寫作業,按時睡覺等等。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矯正孩子的消極思維,及時引導孩子回歸正常軌道。 2. 換個角度看待孩子不上學的問題。 并不是孩子不愿意上學,而是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他需要這個家庭重新幫他修復錯誤的思維漏洞;他需要父母重新幫他建立面對學習、面對外界困難的信心和積極的觀念。 與其說是孩子不愿上學,不如說是孩子重新給了父母機會,去彌補過去沒有被得到重視的問題的失誤。 3. 不要總是寄希望于學校和老師。 我們退一萬步講,孩子厭學輟學,甚至休學在家,閉門不出,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孩子的思維出了問題、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既然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那么他最應該待的地方那就是家里,而不是學校,更不是社會。 學校的老師怎么會有時間和精力幫助你的孩子一對一重塑積極思維呢?即使老師有這個心,恐怕也沒有這份精力。何況,孩子的問題,更多是家庭的問題,又怎么能寄希望于學校老師解決自己的家庭問題呢? 結論:這個時候父母最應該做的是調整自己的思維,重新接納孩子,真正地和孩子并肩作戰,重新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思維觀念,并且把握住每一次改變孩子的機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重新修復孩子的內心,重新向他的示范情緒排解的正確方法,重新向孩子傳遞積極正向的思維觀念。 |
|
來自: 新用戶5129zxS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