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曾言:“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深以為然。 成年后,每一個人好像都被賦予了很多身份,但學會獨處成為自己才是人生的必修課。 只有學會獨處,才能看得到真實的自己,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 25歲以后才發現:獨處,才是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獨處,是一個人生命里的常態 醒讀 特別喜歡季羨林先生說過的這樣一段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越活越能明白,原來孤獨是種常態,能深切理解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所以不要害怕孤獨,因為你要適應:獨處,才是生命的常態。 人這一生就如同一輛列車,沒有人會始終陪你從起點走向終點,在絕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一個人的旅途。 莫言曾說:“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那個與自己靈魂相近的人,到后來才發現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 成年后,要學會和孤獨握手言和,因為我們不怕獨來獨往的身影,更需要的是內心世界的豐盈。 就算一個人的社交圈子再廣,但內心的土壤貧瘠,靈魂也是孤獨的; 反之,有的人享受孤獨,在心中修籬種菊,靈魂也是芳香的。 金星曾說過:“孤獨是你留給自己的空間。” 其實,獨處的人并不意味著不合群,而是給自己留有充足的空間,來享受生活和豐富自己。 余生很貴,愿你學會和自己相處,把獨處的時間用來取悅自己、提升自己。 獨處,是一個人了不起的能力 醒讀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寫道: “我總結了三種能使我們發現自我并使之與眾不同的方法:每天為自己安排獨處的時刻、努力破除束縛自我的惡習、用狂熱與興奮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獨處,便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其實,獨處是一種勇氣,更是一個人提升自我的能力。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在辭官遠離官場后,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 歸隱田園后,遇見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況,才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狀態。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作家梭羅,卻選擇去人跡罕至的湖邊久住,隱居于瓦爾登湖。 他在獨處中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散步、讀書、寫作,最后完成不朽名作《瓦爾登湖》。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瑞士一個名為伯林根的村莊建起居所,長久獨處。 期間他專注于事業,用心完成自己的著作,獲得頗多成就,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獨處的人,并不代表著內心孤獨,反倒是拿出更多的時間專注自我,豐盈精神,成就自己。 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擁有了獨處的能力,也便為成功鋪墊好了堅實的基石。 不妨在獨處中做自己,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早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獨處,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活法 醒讀 《莊子》有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獨處,可以修身、養性、靜心,深刻的認識自我、認清生命,也許這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活法。 當一個人學會獨處時,靜心思考,潛心修行,才能撥開生活中的層層迷霧,方可見得光明。 獨處,就像是一個人的修行。它可以讓心靈回歸,擁有獨立的精神;讓自己自在,享受獨處的時光。 周國平說:“獨處不是與世隔絕,而是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在可支配的時間里,不斷靠近理想中的自我。” 其實,獨處并不是要跟外界分離,而是給自己留有獨立的空間。 在這里,你可以拋開世俗,更好的看清局勢,認識自己,更加明確自己人生的方向; 在這里,你可以不問世事,更好的督促自己,豐盈內心,早日見得一個強大的自己。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是路好走時朋友多。” 只有當你自己變得足夠強大后,才有資格選擇更多好走的路和更好的朋友。 與其試圖在廣闊的社交圈子里尋找更好的出路,不如在獨處中修煉自己,強大內心,努力使自己的路變得更好走。 發自己的光,也照亮別人的路。 也許,這才是在獨處中成長的意義。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寫道: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獨處的時候,安靜自在,不用周旋于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 歷經世事,終將明白:也許孤獨是人間的常態,而獨處更是一個人了不起的能力,或許也是余生最好的活法。 當你在獨處中回歸自我、認清自己、成就自己時,才發現原來獨處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長。 往后余生,愿你在獨處中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怡然自得,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與君共勉。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