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八日,大明集團正例行早會。 突然,錦衣衛指揮蔣瓛(huán)上奏,狀告第一武將藍玉,意圖造反。 百官詫異,當事人藍玉更是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 朱元璋卻當即下令,將藍玉逮捕入獄,剝奪一切官職。 三天后,藍玉以謀反罪被處死,剝皮制成 “人皮稻草人”,在各省巡回展示...... 而更血腥暴戾的,還在后面。 藍玉死后,老朱再一次大開殺戒。 僅僅兩個月,有一萬五千人跟著藍玉,一起被他送上西天,其中就包括一個公爵、十三個侯爵、兩個伯爵,各級官員更多。 可以說,那些僥幸在胡惟庸案后活下來的人,這次也被一鍋端了。 這案子牽扯范圍之廣,甚至到了荒謬的程度。 有一個戲劇性事件,說藍玉受審時,吏部尚書詹徽怒吼,讓藍玉老實交代。 誰知,受盡酷刑的鐵血將軍藍玉,拒不承認謀反,并大吼一聲:“你詹徽就是我的同黨!” 于是,主審案件的主審官詹徽,因此成為“藍黨”,人頭跟著落地。 由此可見,雖然這案子關系到數萬人的身家性命,處理起來卻很兒戲。 到了五月,“藍黨”的證詞匯總出爐,老朱甚至還為此編了本《逆臣錄》,記錄了從中央到地方,一千多位的衛所官軍,是如何跟藍玉勾結的。 奇怪的是,供詞之間,前后重復內容非常多。但諸如謀反時間、地點等重要事項,卻又眾所紛紜。 更奇怪的是,這份字數堪比碩士論文的供詞,卻沒有主犯藍玉和二號人物曹震(曾跟隨藍玉出征云南)的招供。 所以,有不少學者表示,這份所謂供詞,實際上是老朱找人編造而成,目的是為了給他鏟除藍玉及“藍黨人”,披上一件合法外衣。 那朱元璋為什么要殺藍玉呢? 藍玉被殺,和太子朱標去世有很大的關系。 藍玉是大明名將常遇春的小舅子,而朱標的原配太子妃,正是常遇春的女兒常氏。 作為太子的舅丈人,藍玉是堅定不移的太子黨。野史記載,藍玉曾告誡朱標,說你四弟朱棣有異心,你一定得小心。 不過話說回來,朱標的太子之位,一直穩如老狗,壓根不需要擔心兄弟打主意。 作為嫡長子,老朱創業時期的結晶,朱標一直備受偏愛。 其他皇帝都一輩子防備敲打太子,老朱卻將追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們,派到太子東宮兼職,全力輔佐朱標。 藍玉作為后洪武時代的少壯派,是老朱選出來,為朱標帝王之路保駕護航的雄厚軍事力量。 天有不測風云。 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朱標感染風寒,不治而亡。 偏愛了一輩子的嫡長子,走了。謀劃了小半輩子的政治布局,轉眼成空,可想老朱當時多受打擊。 不過,強人朱元璋沒有倒下,他很快決定,改立朱標的長子,皇長孫朱允炆為儲君。 而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 第一個人,自然是朱允炆。 朱允炆跟藍玉可沒半點血緣關系,他的母親,是朱標原配常氏去世后,被扶正的呂妃。 年輕的朱允炆,承襲了父親朱標的寬和仁厚,卻沒有習得他的能力和手段,更沒有御下的魄力。 朱標留下的班底,他料理不好。驕縱跋扈武將藍玉,他鎮不住。 曾經為太子朱標打造的政治堡壘,如今竟成皇長孫朱允炆的政治枷鎖,老朱寢食難安,決定舉起屠刀。 為了新朝,為了新帝,藍玉,你必須死! 老朱的屠刀,一旦舉起就停不下來,大明開國功臣及其家族,幾乎被他血洗一遍。 以至于中央的行政和軍事力量,大為削弱,朱允炆在朝堂無人可用,最后反倒便宜了燕王朱棣。 朱棣篡位,是大一統王朝中藩王以武力奪取天下的唯一一例。 明末學者查繼佐曾在《罪惟錄》說,如果藍玉不死,朱棣不敢造反,靖難之役就不會發生。 即使朱棣敢反,有藍玉鎮守北方,基本也是一首涼涼送給朱棣。 老朱費勁陰謀陽謀,為大孫子殺盡功臣,最后卻引來四兒子和大孫子兵戎相見。 甚至沒幾年,大孫子還丟了皇位,下落不明,嗚呼哀哉! 不過,不管咋說,大明江山還姓朱,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