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曾說:“近道處處有之,江南、山東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山藥原名薯蕷,唐代宗名李預,因避諱改為薯藥;北宋時因避宋英宗趙曙諱而更名山藥。 山藥是薯蕷科植物薯蕷的根莖。生長于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灌叢中或雜草中。主要產于河南、湖南等地。以河南(懷慶府)所產品質最佳,故有“懷山藥”之稱。于霜降后采挖。以條粗、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斷面白色、嚼之發黏者為佳。 作為四大懷藥之一的山藥非常有名,那么它的藥用效果是怎樣呢?中醫認為,山藥性味甘、平,歸脾、肺、腎經。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等功效。 山藥甘平、補脾益氣、兼養脾陰、略兼澀性。善于治療脾虛便溏、泄瀉,可以單用研末服用,或如《局方》中的參苓白術散,與人參、茯苓、蓮子等補氣、利濕、收斂藥物一同使用。 如果是脾虛不運、濕濁下注的婦女帶下,比如《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帶湯,與人參、白術、蒼術等補氣、祛濕藥物一起使用。 山藥是藥食同源,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又容易消化,可以作為長期食品服用,對于慢性久病或病后虛弱羸瘦者,是補脾胃虛弱的佳品。 山藥能補肺氣,兼能養肺陰。其補肺之力雖較和緩,但對于肺脾氣陰俱虛者,有培土生金的功效。治療肺虛,可以與太子參、南沙參等補氣養陰藥一起使用。對于肺腎氣陰兩虛者,比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薯蕷納氣湯,與熟地黃、山茱萸、蘇子等補腎、平喘藥一同使用。 山藥能補腎氣,兼能滋養腎陰,且具有收澀之性,所以對腎氣虛的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遺尿、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及腎陰虛的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遺精等均可使用。 歷代名方中,補腎陽的如《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 補腎陰的如《小兒要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溫腎縮尿的如《校注婦人良方》中的縮泉丸、補脾腎止帶的如《傅青主女科》中的完帶湯等方藥中,均有山藥。 山藥補脾肺腎的氣陰,性平不燥不膩,是治療消渴的良藥。可以單用大量食用,或者與人參、太子參、麥冬等益氣、養陰藥物一同使用增強療效。如果是內熱較甚的人,比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玉液湯,與天花粉、知母等清熱藥一起使用。 關于山藥的功效在這里給你分享幾個治病良方,比如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的時候,需用山藥、白術各30克,人參20克,共研為末,加水和糊做成黃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40丸,用米湯服下。再比如治療脾虛泄瀉的時候,選用山藥20克,粳米30克,共研末煮成糊狀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