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老爸住的房子被樓上鄰居家漏水,廚房和客廳的天花板滴答滴答直往外滲水珠。他拿盆接著,然后去樓上。可是敲門不開,他只好下樓找到物業,到了那邊,工作人員打電話聯系房主。老爸便回家等。可左等右等沒見人來,他只好又去。最后來回走了好幾趟,渾身冒汗,電話也打了不少。一個多小時后,鄰居總算回家去“止損救災”。 老爸等事情平息,一切收拾停當后,才給我打電話。 晚上室友回到家,我跟他講起這事。他聽后馬上說:“明早我去一趟,跟物業和那鄰居都見見面。” “你可別去吵架啊!” “當然不,我是去表明下態度,并且敲敲定,萬一下次有相關損失該怎么處理。順便,樓上老是麻將到深夜的事也得跟她說說。” 對,老爸說起過幾次,樓上鄰居每晚都有麻友來打牌,因為老小區,隔音效果差,他好幾次本已睡著卻被吵醒。 “幸虧我耳朵有點聾,也不是每次都吵到。再說就算沒睡好,白天我也沒啥事,可以補覺。你別去找她。” 老人家最怕小輩們為他們的事吵鬧,喜歡息事寧人,所以每次提到這事,總會來這么句結尾。我也就沒放在心上。 沒料想,倒是室友聽后記下了。 那天上午室友去了物業辦公室,也給那位仍然沒在家的鄰居打了電話,得到了承諾。 今天我又去看老爸,見到屋子里收拾得干干凈凈,天花板上也沒啥印記。我問老爸晚上還吵不吵?他說牌還是打的,不過動靜小了許多,結束得也比之前早。 那就好。 屋子收拾得挺干凈 上上星期帶去的水果,他都還沒吃完…… 事后,我突然想起去年上海疫情期間曝光出來的養老院老人被虐待事件。當時有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徹:問題的根源在于人性中那點不受制約、沒有顧忌后可能會爆發出來的惡,受虐待的老人基本是沒有家人或家人不在身邊、無法常常去看望的,而老人自己也沒有了能夠與機構抗爭的能力。 有所顧忌,有時候真的挺重要。 我心念一動,問室友:“你是不是考慮到如果我們年輕人不出面,獨自住在那里的老爸會被欺負?” “當然有這個原因嘍!” 我想到個不恰當的比方:除了做年老父母的“拐杖”,我們還可以做他們的“爪牙”——不是虎狼身上那種進攻式的,而是貓咪身上那種防御式的。 ![]() ![]() ![]() ![]() |
|
來自: 新用戶6122K55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