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從原始瓷發展到東漢時期,燒制出了成熟青瓷,越窯的成熟青瓷約創燒于東漢晚期,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以及初唐、盛唐的發展,并于晚唐至五代時期達到鼎盛。 越窯窯址主要位于浙江寧紹地區,東漢至兩晉時期越窯的生產中心主要在紹興上虞地區,窯址集中分布于曹娥江沿岸。隋唐時期的越窯生產中心位于寧波慈溪上林湖地區。 ![]() 越窯青瓷 褐彩云紋蓋罌 臨安博物館藏 1980年出土于臨安西墅村水丘氏墓 墓主人為吳越開國國王錢镠的母親 春秋時期寧紹一帶為越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秦統一天下后屬會稽郡,唐稱越州,唐時流行以州命窯名,故稱“越窯”。 ![]() 越窯青瓷的品類十分豐富,硯臺、水盂、筆筒、鎮紙等文房用具體現了當時人們崇尚讀書的社會風氣,杯、盤、碗、盆、碟、壺、罐、香熏、蓋盒、燈臺等大量生活用品的發現則體現出越窯青瓷的使用范圍相當廣泛。 ![]() 其風格常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早期越窯青瓷出現大量仿生學器物,其中虎、雞、羊、熊、獅、兔、狗等最為常見。神獸題材也比較常見,亦有裝飾多種動物、人物、亭臺樓閣的谷倉罐(明器)。 ![]() 三國 越窯蛙形水盂 上虞博物館藏 ![]() 西晉 越窯神獸尊 長13cm 高9cm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藏 ![]() 西晉 越窯羊形器 上虞博物館藏 ![]() 西晉 越窯神獸尊 高23.3cm 腹徑19cm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藏 ![]() 西晉 越窯青釉瓷俑 上虞博物館藏 西晉時出現褐色點彩,至東晉應用廣泛,獨具特色。 ![]() 東晉 越窯點彩雞頭壺 高18.8cm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藏 ![]() 東晉 越窯點彩蛙形尊 高11.7cm 腹徑13.8cm 上虞博物館藏 ![]() 東晉 越窯點彩瓷香熏 高17.5cm 上虞博物館藏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杜牧曾經有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因而蓮瓣紋裝飾極為流行,成為此時越窯風格的典型。 ![]() 隋 蓮花尊 高24.8cm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藏 唐代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藝術的成就,越窯青瓷釉質溫潤似玉、色澤晶瑩清澈的特點符合唐人對于釉色瓷的喜好而大受歡迎。 ![]() 五代 越窯開光花卉執壺 高19.5cm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藏 ![]() 唐 越窯云紋大雁粉盒 直徑13.5cm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藏 ![]() 五代 越窯鴛鴦硯滴 長16.5cm 高11.5cm 上虞博物館藏 ![]() 五代 越窯蓮瓣紋盞托 上虞博物館藏 唐代陸羽《茶經》中寫道:“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類玉之越窯青瓷成為唐代瓷中上品,其中晚唐五代時期燒制的“秘色瓷”堪稱越窯青瓷的巔峰之作。 秘色瓷胎質細膩堅硬,施釉均勻,采用瓷質匣缽,以釉泥封口。由于很好地阻隔了空氣的進入,其釉色還原度好,顏色特別青綠,彷佛倒映著山水的上林湖水的顏色,瑩潤澄澈、冰清玉潔,因而受到皇家的青睞,被作為貢瓷,專供宮廷使用。 ![]() 唐 秘色瓷花口盤 口徑20.8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唐代中期的越窯亦受到當時紋飾華美、工藝精湛的金銀器的影響,不僅在造型上多有仿金銀器,紋飾上亦受其影響。 越窯瓷器的裝飾工藝包括雕刻、鏤空、堆塑、刻花、劃花、印花、褐彩等,唐、五代時期各類工藝更加精細,用于進貢的瓷器還加以金銀器扣或貼金、涂金等裝飾,愈加華美。 ![]() 越窯青瓷褐彩云紋熏爐 臨安博物館藏 1980年出土于臨安西墅村水丘氏墓 墓主人為吳越開國國王錢镠的母親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場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乾隆皇帝有詩:“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感嘆越窯瓷的稀有與珍貴,精美絕倫的秘色瓷更是有記載最早的宮廷瓷器。 作為世界公認的“瓷母”,越窯青瓷不僅僅是重要的中國古代藝術收藏品類,它更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瑰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