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首膾炙人口的《游擊隊之歌》是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真實寫照。
![]() 與國民黨那些正規兵工廠相比,我軍所建立的兵工廠則略顯寒酸,它們更像是一個個小作坊,由于設備和技術人才的不足,只能生產木柄手榴彈、結構簡單的步槍等,但是這些自產的裝備依然在歷次反“圍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國民黨的軍事工業雖說比我軍要強,但如果放在世界上也只能算入門級別。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一些軍工設施在戰火中被摧毀,個別兵工廠雖說及時轉移到了后方,但是生產效率遠不及戰前。 由于我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不斷發展壯大,很多高校的有志青年慕名而來,他們有知識,有思想,為我黨軍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后,我軍就近接收了一些日偽軍的兵工廠,為了防止國民黨軍突然襲擊,我軍將日軍兵工廠的一些圖紙、工具、機床等設備轉移到了深山之中,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軍工體系,晉冀魯豫軍區的太行山生產基地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 ![]() 利用日軍留下的設備,我軍在解放戰爭前期就已經具備了制造75毫米山炮炮彈和大口徑迫擊炮彈的能力。 國民黨也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收回了大部分被日軍占有的軍工設施,但是日軍在臨走之前對一些工廠進行了破壞。 所以在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真正能夠起到作用的只有位于重慶的西南兵工廠和位于華北的太原兵工廠。但是其實際控制的軍工體量遠遠超過我軍。 由于國民黨當時控制著全國大多數主要城市和交通樞紐,鐵礦、煤炭、銅礦等礦產資源也都掌握在國民黨的手中,所以我軍在解放戰爭的軍事工業競賽中完全處于下風。 然而,國民黨其實并不注重發展軍事工業,因為當時他們能從美國獲得大量的物資援助,解放戰爭爆發時,蔣介石的五大主力均已經換裝了美式裝備。所以在發展軍事工業這一方面,國民黨的積極性略顯遜色于我軍。 ![]() 我軍雖說使用的裝備基本都是從日本人手中繳獲,但是始終沒有放棄對軍工的發展,雖說在“硬件”方面我軍處于下風,但是在“軟件”方面卻占盡了優勢。 發展軍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我黨的政治主張深得民心,很多軍工專家放棄了國民黨的豐厚待遇,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比如白貴云、張昌龍、劉貴福。 真正讓我軍在火力上與國民黨持平的時間是遼沈戰役之后。僅拿炮兵來說,林彪剛剛率軍進入東北時,東北民主聯軍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炮兵部隊。 由于在東北戰場,我軍不得已要進行攻堅戰,沒有炮兵的支援,我軍將會面臨巨大損失,于是毛主席決定成立炮兵部隊,并把這一任務交給了曾經在蘇聯深造的朱瑞。 朱瑞剛剛擔任炮總司令時,我軍東拼西湊,用廢棄零件組裝成了18門火炮,這18門火炮不僅要承擔火力支援任務,還要用于教學,當時東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朱瑞的炮縱就是靠撿破爛起家的。” 隨著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節節敗退,我軍一點點控制了東北的兵工廠,我軍在火力上才逐漸追趕上了敵軍。 ![]() 錦州戰役時,我軍基本已經能夠在炮戰中壓制錦州守備部隊。當時我軍在東北控制的最大規模兵工廠是沈陽兵工廠,雖說蘇聯人占領東北后將兵工廠內較為新銳的設備運回了國內,但是這座兵工廠依然能夠為我軍生產足夠的中口徑、小口徑火炮。 遼沈戰役中,師級炮兵方面我軍依然處于劣勢,畢竟美國援助國民黨的大口徑榴彈炮無論在精度、射程方面都強于我軍,比如150毫米榴彈炮,性能確實碾壓同口徑的國產火炮,但是在國民黨部隊中,這一型號的火炮一個師也僅有4門,難以對戰局造成實質性影響。 但是在營、團一級的支援炮兵方面,我軍還是占有一定優勢的,因為這一級炮兵強調的是火力密度。由于東北的兵工廠都已經被我軍控制,國民黨的后勤補給捉襟見肘,中口徑火炮轟鳴不了多久便紛紛啞火。 據一些東野老兵回憶:“當時我軍攻陷了敵軍的炮兵陣地,繳獲了夢寐以求的榴彈炮,但是陣地上除了堆成山的彈殼,找不到任何剩余的炮彈。” 隨著太原被解放,國民黨在北方的軍工設施均以被我軍控制,我軍的“火力不足恐懼癥”終于被治好,渡江戰役時,我軍之所以能夠一舉突破長江天險,正是因為我軍的炮火已經能夠輕易將敵軍防線擊潰。 我軍渡江前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英軍護衛艦“紫石英號”對解放軍炮兵的實力一無所知,不顧我方勸阻,在江面上橫行,最終在我軍的炮火下擱淺。 ![]() 后來解放福建,解放大西南,甚至新中國成立后的金門炮戰,我黨建立的軍事工業一直在晝夜不停的為前線生產裝備。 此消彼長之下,這場軍事工業競賽中,國民黨逐漸被我黨壓制。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蔣介石過分的依賴美國的援助,從而忽視了本國軍工的發展。 我軍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在信息化戰爭時代,我國已經建成了自己的軍工體系,假如戰爭爆發,中國完全有能力御敵于國門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