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龍巖市東肖鎮中心小學內,有一個利用革命舊址白土桐岡書院設立的名人專題紀念館,那便是鄧子恢紀念館。 在紀念館的正中央,安放著鄧子恢同志的塑像,同時紀念館分為8個展區,展出圖片96幅、文物76件。 ![]() 鄧子恢作為革命前輩,和毛主席有著深厚的情誼,同時是閩西革命根據地和蘇區的主要創建者及卓越領導人之一,為探索我國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傾注了畢生精力,被譽為黨內的農業、農村工作專家。 今天,我們便來說說關于鄧子恢的故事。 1896年8月17日,鄧子恢出生于福建省龍巖站(今新羅區)東肖鄧厝村,家里兄弟姐妹共8人,他排行老二。 當時大清日落西山,加之列強入侵,百姓們的日子過得很差,但鄧子恢的父母開明,知道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因此,鄧子恢小時候被送到了桐岡小學讀書,17歲時考入了龍巖中學堂丙班。當時辛亥革命剛剛結束,鄧子恢受到了影響,心中有了關于救國救民的種子。 ![]() 在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鄧子恢考取了公費留日的項目,于1917年前往東京東亞補習學年留學,可由于家庭條件無法支持,他自己身體情況又不太好,留學生活只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 回國后,鄧子恢先是在母校任教,但薪資卻不足以養活一家人,他只好來到江西堂兄開設的雜貨店當店員。 作為一個有文化的青年,鄧子恢自然不滿足這種庸庸碌碌的生活,便在五四運動爆發后與很多進步青年一起組織了奇山書社,創辦《巖聲》月刊,傳播關于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 后來北伐戰爭爆發,北伐軍進入贛南地區,鄧子恢便加入軍隊擔任常務委員,26年年底加入我黨。 不久后大革命失敗,鄧子恢由于共產黨員的身份遭到通緝,只好回到老家并擔任龍巖縣宣傳部長的職務。 八七會議召開后,鄧子恢根據會議思想參與領導了龍巖后田暴動,建立了閩西第一支農民游擊隊,開始了創建閩西蘇區的斗爭。 1929年3月,鄧子恢以中共閩西特委書記的職務領導地方武裝,配合毛主席、朱老總的紅四軍入閩作戰,他們一起殲滅了國民革命軍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陳國輝的2000人部隊。 ![]() 當年6月底,毛主席不再擔任紅四軍的主要領導職務,他便在閩西修養,這段時間里,毛主席和鄧子恢交往密切,經常一起討論馬列主義理論和根據地的建設問題。 鄧子恢把毛主席視為良師益友,毛主席也非??粗剜囎踊帧_@段時間里的毛主席處境非常不順,遭受排擠不說,還患上了瘧疾,鄧子恢悉心照料,托人買來牛奶、白糖,同時每天給主席燉牛肉湯、老母雞湯補充影響。 不久后,主席痊愈并重新走上新四軍的領導崗位。1934年時,毛主席帶領主力紅軍長征,鄧子恢留在南方繼續斗爭,兩人就此分別,足足12年未見。 1946年毛主席與鄧子恢延安重逢時,毛主席高興的送了老朋友一張照片和一條毛毯。 留在南方堅持斗爭的日子里,鄧子恢組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先后擔任宣傳部部長、財政部部長、民運部部長、副主席兼財政部長等職務,與張鼎丞、譚震林等人領導群眾進行游擊戰爭。 ![]() 抗戰全面爆發后,閩西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鄧子恢擔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長,后歷任中原局委員、華中局委員、新四軍第四師政委、淮北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等職務,堅持并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鄧子恢進行土地改革、戰爭后勤、剿匪反霸、群眾減租減稅工作。因為這段工作經歷,鄧子恢在建國后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領導中南地區人民出色的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等艱巨任務。 在農村土地改革和群眾工作方面,鄧子恢有獨到見解,因此在1952年時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兩年后又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負責國家的農業、林業、水利、氣象等相關工作。 在農村工作中,鄧子恢一直堅持包產到戶,建議農業合作化不要過快,因此在1955年時被定位“右傾機會主義”,受到批評。 ![]() 1961年時,鄧子恢在下鄉調查后仍堅持保留土地責任制、進行包產到戶,因此被批評為“修正主義綱領”,遭到嚴厲批評并被撤銷了中共中央農村工業部的工作。 特殊時期時,鄧子恢受到誣陷,他堅持斗爭,可惜的是,由于長期受到迫害和歧視,鄧子恢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6歲。 后來,國家肯定了鄧子恢曾經提出的建議,并為他平反和恢復名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