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自從1997年修建以來,被認為是國內盈利能力最強的橋梁,通車第一天就有7000輛車通過,相當于一分鐘通車117輛車,若按照虎門大橋小型載客汽車的收費標準為40元一車次的收費標準來算的話,僅這一天虎門大橋就賺了2.8萬。不單單看這一年的話,以虎門大橋每一分鐘的車流量是100輛來算,僅需一個小時就賺了30萬左右的過路費,可以說是最會賺錢的橋梁。 當然虎門大橋的日車流量也是相當的龐大,原設計的通行能力為日均8萬輛,現在的日均車流超過16萬已經成為常態,要是遇到節假日,車流量更是暴增,在去年國慶節的當天就有十七萬車次的車輛從這里經過,預計今年國慶還會再破紀錄。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9月,虎門大橋的通行車輛達到19.8萬輛,可以說是打破了世界紀錄,頭一次如此大的車流量,一度將許多車輛堵在橋上幾個小時下不來。當然不考慮這個因素,就以它當天的收益來看的話,虎門大橋當天就賺了792萬,可謂賺了個盆缽滿體。 虎門大橋的建設成本雖然高達30.2億元,但它設計的雙向六車道,按照它日收入保守來算的話,一年最多能賺到十幾億,所以如果僅僅依靠過路費,廣東省最多不到3年,就能把虎門大橋的建設成本收回來,妥妥的吸金大王。 總投資30.2億元的虎門大橋,是如何修建的? 早在1982年,建造虎門大橋的方案就已經被提及,到1992年開始動工建設,直到1999年這座歷時7年,耗資約30億的虎門大橋終于竣工驗收。按照設計方案,虎門大橋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位于珠江獅子洋之上。全長15.76公里,其中主路段總長4.6公里,引道段總長11.16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設計晝夜通車量12萬車次。 總投資近30億元,其懸索橋部分采用了鋼箱焊接,共用鋼材2萬多噸。橋的主纜長16.4公里,每根主纜由13970根直徑為5.2毫米的鍍鋅高強鋼絲組成,如果將兩根主纜的鋼絲拉成一條鋼繩,足可繞地球一圈。大橋的輔航道為270米的連續鋼結構,居同種橋型世界第一,大橋的主孔通航凈高60米,橋下可雙向通行5萬噸海輪,大大緩解了交通壓力。 虎門大橋耗資30.2億元,建設者為何要修建呢? 上世紀70、80年代,由于改革開放風氣的興起,廣東大部分城市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時常有大批的貨車奔馳在公路上,這無形之中給這一帶的交通帶來極大的壓力,再加上當時廣深公里又遲遲不開工,交通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為此,廣東決策者當機立斷,提出“消滅渡口,改渡為橋”,修建一座虎門大橋。這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及主航道,跨徑888米,居中國前列,被譽為“世界第一跨”。 虎門大橋的投資者,到底有多牛?揚言收回建設成本就上交國家 虎門大橋每年進賬高達300萬,可以說讓當時的投資者們賺了個盆缽滿體,然而面對如此大的效益,建設橋梁的老板卻無動于衷,甚至承諾在收回成本后,就將這座大橋無償捐獻給國家。這位投資虎門大橋的神秘商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香港富商胡應湘,在大橋收回成本后,他果然實現了自己的承諾,并沒有霸占這塊香餑餑,而是立即上交給國家,因為他相信這座大橋在祖國的名下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 可以確切地說,在當時,胡應湘對內陸的投資是不求回報的,整個項目建設投資額在當時的情況下就高達30.2億人民幣,就足以見得胡應湘對祖國懷著深厚的情感了。 胡應湘所做的貢獻還遠遠不止虎門大橋這一座,如今的港珠澳大橋,最先提出構想的,同樣是他。對于人民而言,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確實是方便了三地人民的往來,但這個項目也對一些大佬們的港口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中間還出現過一些小插曲,李嘉誠曾一度持反對意見。然而胡應湘并沒有就此放棄,努力協商各位商人的利益,成功將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創下了多個世界之最,被譽為現代七大奇跡之一。 如果你是胡應湘,是否愿意憑借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片天?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