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字如其人”,以為字寫得好,人品也不會差。其實,這根本是兩碼事,且不說字的好壞不是你我能判斷的,那人品、為人,誰又能說得清? 這有一位奇人,不妨了解一下: 龔鼎孳《行書七絕詩軸》綾本行書 272×47cm 安徽省博物館藏 釋文:棗花香動夜行杯,記有紅香繡幕開。惆悵菊寒人病夜。月中芳袖為誰來? 龔鼎孳畫像 先介紹一下主人翁 龔鼎孳,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孝升,因出生時庭院中紫芝正開,故號芝麓,謚端毅。安徽合肥人。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龔鼎孳在兵科任職,前后彈劾周延儒、陳演、王應熊、陳新甲、呂大器等權臣。明代諫官多好發議論,擅于彈劾別人。龔鼎孳在明亡后,可以用“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形容。氣節淪喪,至于極點。風流放蕩,不拘男女。在父親去世奔喪之時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歡。死后百年,被滿清劃為貳臣之列。 龔鼎孳洽聞博學,詩文并工,在文人中聲望很高,時人把他與江南的錢謙益、吳偉業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工書,善山水。詩畫皆得父孚肅之傳,畫山水,筆墨蒼郁沉厚;嘗書送魏環極詩卷,間作山水蒼郁沈厚。有一方閑印署:“臨川二十七”世孫。詩與吳偉業齊名。詩風多受杜甫影響,作詩情感深厚,于婉麗中亦多寓興亡之感,吳梅村說“其側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為感動”。但其作品反映現實深度不夠,多為吟風弄月的宴飲應酬之作。早年詞作以“艷宗”為風尚,繼而“綺懺”,晚年成于“豪放”,以意象綿密、著意鍛煉、好用擬人、善于和韻為主要風貌,在清詞史上獨具特色,是清初詞壇的主持者之一。 著有《定山堂集》47卷,其中《詩集》43卷,《詩余》4卷。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雍正時禁毀錢謙益文字,因書前有錢序,加之龔氏詩文內有礙語,全部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光緒九年(1883),龔氏十四世孫龔考緒重為輯集付梓。 書法用筆蘊藉,結字平正而有奇趣。 其實龔鼎孳是個相當有故事的人 江左名士 才高八斗龔鼎孳祖父和父親都頗有文名。 據傳龔鼎孳小時候非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有一年,其父送他去趕考,當時考生很多,要按順序排隊入場。由于他年幼人小,父親只好將他架在頸脖上。輪到他時,主考大人見是一個小孩騎在大人脖子上,問明情況,隨口出了一聯:“小學生將父作馬。”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老大人望子成龍?!币驗榭忌芏?,他好奇地東張西望,主考大人又從《孟子》“古之為市者”句中出了“以左右望”一句為上聯叫他對,他以《中庸》中第二十二章末尾一句“與天地參”來對答,非常貼切。這則故事至今仍為人樂道。 他少年早慧,十二三歲時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長詩賦古文。龔鼎孳是明崇禎七年進士,他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往往數千言的文章,能夠一揮而就。且詞藻繽紛,都不點竄。與吳偉業、錢謙益并稱為“江左三大家”。 他的文風多受杜甫的影響,為文作詩,情感深厚,常常有悲涼感慨的作品, 除了對時事的感嘆,龔鼎孳大部分詩詞都表現出仕清的自責與悔恨。在龔鼎孳詩詞作品中,“失路”一詞用得最多,這也是龔鼎孳詩詞特點之一。這里的失路涵蓋多方面意思,一是說明朝滅亡后,本是明朝人的龔鼎孳失去了家園,二是說,龔鼎孳走錯了人生道路,他不該在清朝廷為官。對古代文人來說,氣節兩字很重要,很多亡國文人因“一仆不侍二主”的思想而選擇終身隱世。眾所周知,明朝滅亡后,類似王夫之、黃宗羲等文學家、思想家都選擇歸隱生活。此時,龔鼎孳如同“異類”般,出現在了世人眼中。 吳梅村說“其側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為感動”。但他的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廣度不夠,多為吟風弄月的宴飲應酬之作,文學成就不如吳偉業、錢謙益二人。 闖來則降闖 滿來則降滿龔鼎孳最為人詬病的是:“闖來則降闖 滿來則降滿”。明代崇禎年間,龔鼎孳因考取進士,而擔任湖北蘄水縣令一職。 后來因為龔鼎孳鎮壓張獻忠起義立下了功勞,所以晉升為兵科給事中。龔鼎孳在兵科任職時,曾經彈劾過王應熊、呂大器等朝廷權臣,因此受到朝廷官員的尊敬。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龔鼎孳為了逃避殺戮,便攜帶妻子投井自殺。隨后,龔鼎孳夫婦被李自成救起,隨即投入李自成門下。明朝滅亡之后,世人曾用“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來形容龔鼎孳氣節淪喪。 公元1644年,清朝睿親王多爾袞入京,龔鼎孳前去迎接,清帝重用龔鼎孳,授予他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等多個職務。順治十一年,龔鼎孳因奏章過激而被貶官。公元1632年,龔鼎孳官復侍郎一職。后來,龔鼎孳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先后擔任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多個要職。 龔鼎孳因失節喪操,不僅為明人所不齒,也為清人所蔑視。在明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權時,曾制定過查辦“從賊者”的制度,龔鼎孳就被列入了治罪名單,而清朝人也譏笑他“惟明朝罪人,流賊御史”,而多爾袞更是認為龔鼎孳“此等人只宜縮頸靜坐,何得侈口論人”,“人果自立忠貞然后可以責人”。諷刺他“自比魏征,而以李賊比唐太宗,可謂無恥”。因此,龔鼎孳在仕途上便頗為艱難,往往是屢起屢仆,上下浮沉。 傅山《行草書寄龔鼎孳七言詩翰》軸 綾本 178.7×49.2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瑤華一片五雲輕,報札經年寫不成。菡萏三峰終日望,懶真知我問天生。麓老年翁詞宗一笑。弟山。 其實,在清朝他被遷為刑部尚書后,曾為傅山、閻爾梅、陶汝鼎等明朝遺士開脫罪責,使他們免遭迫害。為籌集連年窮兵黷武所需的浩大軍費兵餉而橫征暴斂,賦稅沉重的情況下,多次上書,為江南請命。還曾因為“司法章奏,事涉滿漢,意為輕重”,而降八級調用。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龔鼎孳內心充滿了矛盾,一方面為了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而變節屈膝,另一方面對故國舊朝又不以徹底忘懷。 風流放蕩 亦有佳話那個時代,沒有文人不風流的,龔鼎孳也不例外,且相當出色,他沉溺聲色,放蕩不羈,有人指責他:“已置其父母妻子于度外,及聞訃而歌飲留連,依然如故,虧行滅倫。”,什么意思?據說他風流放蕩,不拘男女。在父親去世奔喪之時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歡。 秦淮河畔卻有一個名叫顧眉的藝妓,與他成就了一段佳話。 顧眉原是秦淮河畔的,二十一歲的龔鼎孳前往蘄水做縣令,途中路過金陵時,便認識了顧眉。此時的顧眉是秦淮河畔色藝雙全的藝妓,慕名前來的王孫公子更是趨之如騖。龔鼎孳來到金陵,登上眉樓之后,便對顧眉一見鐘情。 隨后,龔鼎孳對顧眉展開了猛烈的求愛攻勢,為了向顧眉證實他的真心,龔鼎孳決定娶顧眉為妻。龔鼎孳的癡心,并沒有打動顧眉,顧眉深知自己是風塵女子,在亂世之中根本不會擁有一個可靠的歸宿。龔鼎孳并沒因為顧眉的拒絕而退縮,慢慢地,顧眉被龔鼎孳的深情所打動,決定嫁給龔鼎孳,成為龔鼎孳的妻子。崇禎十二年的七夕,時年25歲的龔鼎孳向時年21歲的顧眉求婚。 崇禎十五年秋,顧眉決定離開金陵,前往京城與龔鼎孳團聚。顧眉北上時,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近北京,加上后金的軍隊也在山海關摩拳擦掌。對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顧眉來說,前往北京尋找龔鼎孳需要莫大的勇氣。顧眉從金陵到北京足足走了一年之久,當龔鼎孳見到蓬頭垢面的顧眉時,落下了激動的眼淚。在兵荒馬亂之時,顧眉一直陪在龔鼎孳身邊給他溫暖和勇氣。雖然顧眉不是龔鼎孳的正室妻子,但是顧眉和龔鼎孳真摯感人的愛情故事卻打動了很多人。 龔鼎孳《五言詩軸》 臺北何創時書法基金會藏 龔鼎孳 草書七言詩立軸 綾本 161×51.5cm 龔鼎孳行書 五言詩 立軸 綾本 168×51cm
龔鼎孳 草書五言詩 立軸 194×50.5cm 綾本 龔鼎孳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真不好說? ▍素材來源:書法空間 ▍綜合整理:書法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