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2023年1月31日,興安到全州,76公里 昨天用兩個半小時游覽了靈渠,欣賞感嘆這個2千多年前創建的水利工程。今天一早再次來到興安水街,在景區的后門,早晚不收門票。 水街在興安縣城的東邊,就是當地居民住房臨渠的一條街,與我們江浙一帶的古鎮很像。昨天撐船的大叔告訴我們,水街之名是始于1990年代。 ![]() ![]() 景區后門外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叫粟家橋,始建于明代,除個別橋面修補過,始終保持原貌,是現今南渠上保存年代最古老的橋梁。 ![]() 粟家橋北有一個湖南會館,是縣文保單位,里面空空的。興安在漢代隸屬于荊州刺史部的零陵郡,到西梁天啟二年(559年,也就是陳武帝永定三年),原屬零陵郡的興安湘江流域一帶,被并入了始安縣,興安縣脫離零陵郡,其地北至界首鎮與全州相鄰。興安位于湘桂走廊的中心地帶,地理上、歷史上與湖南的淵源很深,好在飲食口味上沒有那么辣。 馬嘶橋下有一個溢流堰,在汛期可以全堰頂溢流泄洪,溢流到湘江故道,不讓洪水進入興安縣城。今天還能聽到汩汩的流水聲,有一條小溪從城區流來,溢流匯入靈渠。現在是枯水季節,泄水天平那邊完全沒有溢流,而馬嘶橋這兒卻有溢流,可以想象汛期時此處的流水聲,或許真如馬嘶之聲,這可能比馬援賣馬的傳說靠譜一些。徐霞客在游記中完全沒有提到這座橋和傳說。
徐霞客從界首方向而來,“至興安萬里橋。橋下水繞北城西去,兩岸甃石,中流平而不廣,即靈渠也,已為漓江,其分水處尚在東三里。” 萬里橋始建于唐代,由靈渠四賢之一的李渤所建,應當與靈渠陡門一起建造,是有記載的廣西最古老的石橋,距離長安城航空距離1千公里,但實際行程給人感覺是萬里之遙。 原橋無亭,明洪武初知縣魯孔達構亭以覆橋,成化十一年(1465年),湖廣都指揮使陳杲重修,廣西提學副使吳玉正好路過,撰寫《萬里橋記》,現刻碑立于橋西堍,其中有一句:“后之人經道于此,拂塵讀碑,安知無好善之心......又繼葺之,則亭與橋可保無虞矣。” 正好一百年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曾經潑天富貴的嚴嵩被罷官流放廣西。他在風雪之夜經過萬里橋時留下一首詩:“興安城郭枕高邱,湘漓水分南北流。萬里橋頭風雪暮,不知何地望神州。” 古萬里橋不知毀于何時,現在重建了一座更加雄偉的風雨橋,卻無萬里之感。 “兩岸甃石”可能始于秦代,現靈渠景區內還有一小段南渠岸邊的石堤是秦代遺存。
徐霞客“過橋入北門,城墻環堵,縣治寂若空門,市蔬市米,唯萬里橋邊數家。炊飯于塔寺。” 現在萬里橋上看著橋下的水街,當然不會寂若空門,但卻是并不熱鬧。我在想,像靈渠這樣的古代水利工程遺跡,每年能吸引多少游客前來參觀?徐霞客對靈渠并沒有多少興趣,對工程本身沒有一字記錄。對他來說,這種雕蟲小技只是術,他追尋的是道,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可以把一座座橋重建得富麗堂皇、重床疊架,卻任由大小天平的介紹牌斑駁陸離、字跡模糊。賽先生,還很難被大眾接受。 “飯后,由橋北溯靈渠北岸東行,已折而稍北渡大溪,則湘水之本流也,上流已堰不通舟。既渡,又東有小溪,疏流若帶,舟道從之。蓋堰湘分水,既西注為漓,又東浚湘支以通舟楫,稍下復與江身合矣。支流之上,石橋曰接龍橋,橋南水灣為觀音閣,已離城二里矣。” 湘水本流即湘江故道,小溪是雙女井溪。接龍橋跨靈渠,始建于北宋初,現橋為原址重建,在五馬牌坊東北五十米處,與萬里橋相距不遠,徐霞客記載其在支流之上,可能認為靈渠為湘江支流,或者這一段靈渠曾經改道。 ![]() 雙女井溪下游匯入湘江處有攀桂橋,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8年),原在縣城東門外學宮旁,嘉靖初年,橋上建魁星樓,而后滄海桑田,橋、樓俱毀。移址重建的攀桂橋南重修了魁星樓,面朝湘江,非常氣派。 ![]() ![]() 五里排這兒有個公交車停靠站,五里是距離興安北門的距離,排不知道是什么行政單元,或許是牌字。明清時期的驛站,湖南稱鋪,廣西稱塘,此地介于湘桂之間,鋪、塘的地名都有。 徐霞客記載:“五里,小宅,復與湘江遇。又五里,瓦子鋪,又十里,至興安萬里橋”。瓦子鋪曾是興安縣城北最近的一個郵鋪(驛站),據說該地名稱依然,但百度地圖上搜不到,應該在國道西邊1公里,興安北站連接線的邊上,在五里排與塘市中間,現在的國道與以前的驛路并不重合。 小宅,大概是塘市,湘江在這個有個灣,靠近大路,現在有一座橋跨過湘江,對岸叫小村江背。湘江戰役時,進攻光華鋪的桂軍就是在這兒集結出發的。 宛如一個寧靜安詳的世外桃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