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歌樂山上有一座臭名昭著的監獄——渣滓洞。
在這群山環繞、樹木蔭蔽之下,埋藏著無數革命先烈掙扎與堅守的回憶。
1949年,渣滓洞里迎來了一位新的女囚犯。
和其他人一樣,她也經常面臨敵人的嚴刑拷問,暈倒在血泊中。
但與眾不同的是,生活在這暗無天日的“活棺材”里卻總有人帶著大包小包的衣食來探望她。
獄警對這名女囚更是禮讓三分,盡全力滿足其提出的要求。
不止如此,女人為在獄里開新年晚會,甚至敢與監獄長面對面談條件。
而這位囚犯的待遇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為背后的家族靠山。
原來,她是軍閥楊森的親侄女——楊漢秀。
可也就是這個身份,讓其最后慘死在伯父手下。
楊漢秀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當初她為何會被國民黨特務抓捕?
又為何還是受到酷刑?
讓我們一起走進楊漢秀的傳奇一生。
大家閨秀,迥然有異
楊漢秀,1913年出生于川東城內著名的楊氏家族。
她的父親是楊森的二弟楊懋修。
憑借弟弟的勢力,他成為了僅次于楊森的川東富豪。
作為楊懋修唯一的女兒,楊漢秀從小便受盡寵愛。
在她小時候,父親就將家中的田產劃分一大半到其名下。
只要楊漢秀有喜歡的東西,楊懋修都會千方百計托人買回來。
不過他之所以如此看重這個女兒, 主要是因為楊漢秀并沒有像兩個哥哥一般只知享樂。
她自小便熱衷讀書,善于思考,有時還會在父親與伯父對話期間發表自己的見解。
也正是這樣,楊漢秀一直深得兩人的歡心。
由于出身軍閥家庭,她的生活中常有不同的革命人物出現,也經常聽到父親與人談論國家大事。
因此,楊漢秀從小便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禮。
楊漢秀
1926年,她見到了自己的“紅色啟蒙老師”——朱德。
那個時候,朱德受黨組織和國民政府的委派,對還依附于吳佩孚的四川軍閥楊森進行統戰工作。
自然,對于貿然到訪的朱德,楊森表面上顯露出歡迎之態,多次邀請他到家中吃飯,期間楊懋修也做過幾次東。
朱德常跟楊懋修討論有關維護國家利益的話題。
每每這個時候,楊漢秀就偷偷躲在一旁。
看著朱伯伯有時抿茶傾聽,有時拍桌而起激情演講的背影,她不禁張大嘴巴、捏緊拳頭看得出神。
盡管此時,楊漢秀并不了解朱德口中那些詞語的具體含義,但一顆為民族利益奮爭的種子已埋入她的心中。
巧合的是,那段時間楊森也常到家中與父親嘮家常。
楊漢秀經常聽到伯父向父親抱怨他的大兒子楊漢忻所做出的“反動”行為。
“懋修,你都不知道,我家那個兒子天天在外面給我惹麻煩。這一次,他竟然和學生混在一起去搞什么運動,被軍閥的人給逮了起來,害得我只能放下臉面去求人。”
“哎呦,楊漢忻怎么會搞出這些事情來,太嚇人咯,我得看緊了我家這幾個孩子,尤其是漢秀,她腦子最活絡。”
楊漢秀躲在一旁聽著父親和伯父的對話,對他們口中那位堂兄“闖下的大禍”產生了好奇。
趁沒人注意的空當,她偷偷溜出了家門,找到剛被保釋回家的堂兄。
楊漢忻見楊漢秀對自己的革命經歷這么感興趣,內心十分欣喜,連忙拉著她坐下。
后來,他向其講述了各種學生運動,以及日本兵在北京城內對普通老百姓造成的傷害......
就這樣,還在上中學的楊漢秀癡癡地聽著堂兄講述這些她從未經歷的事情。
即便從未身臨其境,但也不自覺被代入其中,她仿佛看到百姓在水深火熱環境中不斷掙扎的痛苦之狀。
年輕時期的楊漢秀
就這樣,在兩位前輩的啟發之下,楊漢秀也開始接觸革命思想。
她開始閱讀進步報刊,通過堂兄結交了更多的革命志士。
隨著眼界的不斷開闊,楊漢秀漸漸確定了未來的目標。
不僅如此,被進步思想洗禮之后,她開始對迂腐庸俗的家庭產生了抵觸心理。
楊漢秀不愿再聽父親談及那些陳詞濫調,圍坐在一起吃飯時也將頭埋在飯碗里,恨不得“隱身”起來。
有一天,父親叫住了剛下學回家的楊漢秀,對她說道:
“你年紀也不小了,我幫你看中了一門親事,他們家庭條件跟咱們差不多,你嫁過去對咱家也有幫助。”
父親宣布完這則通知,轉頭就離開了,只留楊漢秀愣在原地。
等其回過神來,對父親厭惡的情緒也到達了頂點。
她決不允許自己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嫁給一位從未謀面的陌生男子。
因為彼時,楊漢秀愛慕的是同她一樣擁有進取精神的青年教師趙政和。
她決意擺脫家庭的束縛,于是來到父親面前,直言:
“你給我安排的婚事我不同意,我已經有喜歡的人了,我要跟他結婚。”
聽到楊漢秀的抗議后,楊懋修憤怒地連話都說不出來。
他想不通自己的寶貝女兒為何要堅持嫁給一個窮書生。
父女倆僵持不下,還是在妻子的勸解下,楊懋修才勉強答應了孩子的婚事。
雖然不看好這樁婚事,但畢竟是自己的寶貝閨女,他自然會讓女兒風風光光地出嫁。
楊懋修準備的嫁妝之奢華,令鄰里咋舌,不禁暗自感嘆:
“僅靠這些陪嫁,他們夫婦也能安享半生了。”
然而,這些在外人羨艷的物質財富,在夫妻倆眼中一文不值。
婚后,楊漢秀和趙政和便悄悄離開了四川,將所有陪嫁留在房內,僅帶了一些盤纏就去上海求學了。
楊漢秀(中)
不久后,趙政和考進了上海政法學院。
而初中學歷的楊漢秀則用積蓄在家請了一位老師,準備等丈夫取得畢業證后就一起去海外留學。
然而,就在楊漢秀對未來充滿期待時,丈夫卻突然染上重病。
禍不單行,此時日本軍隊也在盧溝橋發起了新一輪侵略,百姓被迫卷入逃亡的浪潮中。
如此種種,楊漢秀不得不放棄出國計劃,陪著丈夫返鄉治病。
而最令她感到絕望的是,趙政和最終沒能戰勝疾病,在染病半年后不幸離世。
看著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丈夫,楊漢秀頓時兩眼一黑暈了過去。
不知過了幾日,她才醒清過來。
可是,痛失所愛的楊漢秀對未來充滿了無助與迷茫,整日渾渾噩噩,不愿出門、也不愿與人交流。
家庭教師朱挹清及時注意到了楊漢秀消極的狀態。
為了轉移她的注意力,他每天都給楊漢秀講述共產黨帶領勞苦大眾與敵人抗爭的故事。
在朱挹清的感召之下,楊漢秀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中,用自己的力量為底層群眾搭建出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
為此,她請朱挹清當自己的引薦人,帶她革命的中心延安去參與斗爭。
彩云映延安
1939年,在楊漢秀與朱挹清制定了嚴密計劃,最終成功擺脫家族勢力,并順利趕到寶雞。
眾人本以為就此可以抵達延安,但沒想到,日軍在道路上設置了嚴密的封鎖線,他們乘坐的卡車根本無法通行。
無奈之下,楊漢秀只好返回秦嶺,在當地開始了教書生涯。
盡管在學校教書這段時光也過得十分有意義,但每當聽到從外界傳來日軍侵虐國土、犯下慘無人道罪行的消息時,楊漢秀就感到焦急萬分。
接應她的消息遲遲未送達,楊漢秀恨不得能長出一對翅膀直接飛到延安。
參與革命的熱情一刻也耽擱不下去了,楊漢秀決議孤身一人前往山西。
而后,朱挹清幫她聯系到了一位特派員。
此人名叫干玉梅,在她的引領下楊漢秀躲過了來自國民黨的搜捕。
朱德
經歷了長達九個月的征程,1940年1月,她終于在五臺見到了朱德。
朱德見到這位風塵仆仆的富家小姐后內心十分感動,他那寬大粗糙的手掌緊緊地按住楊漢秀的肩頭,誠摯地說道:
“你肯拋棄曾經富足的生活條件,投身于革命事業,實在是了不起,我會帶你去延安,一同參與革命。”
隨后,楊漢秀便順理成章加入朱德率領的部隊,開始向延安地區轉移。
一直到同年4月,大部隊到達延安。
而剛一抵達延安根據地,楊漢秀就正式更名為吳銘。
這也意味著,她與楊氏家族正式斷絕,一心為民族奮斗。
在延安,楊漢秀開啟了一段嶄新的人生。
她先后進入延安女大和魯藝美術系學習,參與過爺臺山戰斗,也在當地做過教員。
然而,根據地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風順。
楊漢秀
楊漢秀還是因為身份特殊,遭受了一系列磨難。
彼時,延安地區曾爆發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搶救失足者運動”。
那場運動中,楊漢秀因出身于軍閥家庭的背景而被懷疑,甚至被當作重點審查對象而遭到關押。
關押期間,盡管她多次強調自己的清白,但審訊人員始終不信,反復逼問她參與革命的真實目的。
朱德得知楊漢秀的情況后,立馬趕到中央社會部,找到了審訊楊漢秀的幾位同志,當面斥責他們說道:
“她一個軍閥小姐,愿意放棄富裕的生活,孤身一人不遠萬里趕到延安,這怎么不能說明問題!”
幾位審訊員看著眼前神情激動的朱德司令,內心不覺感到震顫。
他們即刻終止對楊漢秀的審訊,并找到當初護送楊漢秀進入山西的干玉梅,取得證明材料,當眾為楊漢秀正名。
時隔七日,楊漢秀終于能夠再次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只見她顫顫巍巍地邁出囚牢,雙眼早已飽含淚水,其顫抖著撫平衣衫的褶皺,然后望向遠方。
或許她已整頓好心情,重新面對革命道路上等待著她的千百道溝壑。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楊漢秀一直留在延安地區開展群眾工作,并于1942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等到戰爭宣告勝利,楊漢秀的革命事業也還未結束,甚至可以稱作才真正開始大放異彩......
深入虎口,無所畏懼
1946年初,楊漢秀被抽調為回川的黨員工作者之一。
只是作為一名身份特殊的共產黨員,她早就成為國民黨重點跟蹤對象之一。
果然,一下飛機,便有幾名便衣特務牢牢地跟住楊漢秀。
只是參與革命工作多年的她也不是好欺負的。
楊漢秀馬上就察覺到異樣,但依然有條不紊地辦理手續并叫了一輛車返回家中。
剛到家,楊懋修看到飽經風霜的女兒,心中充滿憐惜,口中念叨著: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出去這么一趟,苦也受過了,以后就不要再干這些事了。”
說罷,還給了她一大筆錢。
而反觀楊漢秀,她表面裝作將父親的教誨全部聽了進去,一邊笑著點頭,一邊手下父親的“好意”。
但實際上,她拿到錢就趕快派人購置了六七十條槍支,秘密地將當地佃戶集中在一起,進行武裝訓練。
楊漢秀
原來,此番楊漢秀回家的重要目的,就是將家中的田產從兩位哥哥手中搶來,再利用變賣所得的錢財為潛伏在傳動地帶的黨組織添置武器裝備。
如今,父親的意外之舉可以說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兩個月后,楊漢秀率領著一支神情盎然的隊伍堵在楊家莊園門前。
把守的哨兵看到首領是楊大小姐時,趕緊命人通報。
這是,只見楊漢秀昂首坐在馬上,大喊道:
“見到本小姐回來了,還不把吊橋放下來。”
哨兵面面相覷,一時間沒了主意。
兩位大哥聽聞此事后,連忙趕到門前。
看著威風凜凜的妹妹,他們也慌了神。
見狀,楊漢秀一手扛著槍支,一手拽著馬繩,毫不猶豫地質問道:
“兩位哥哥,我的那份家產還在你們手里,你們何時歸還?”
兩位大哥都不敢抬頭看向坐在馬背上的妹妹。
最終迫于壓力,只好將屬于楊漢秀的家產全部歸還給她。
楊漢秀拿到家產后,馬不停蹄地將其悉數變賣。
其中大部分錢財都轉到了四川地下省委,用以購買藥品、槍支。
在楊漢秀的支持下,地下黨物資日漸充盈。
然而,好景不長,1949年4月,國民黨在華瑩山抓獲了一名交通員。
在嚴刑拷問之下,交通員交代出游擊隊目前的物資都是一位外界人士援助的。
國民黨沿著這條線索很快便查到了楊漢秀。
楊森
只是,考慮到楊漢秀的特殊身份性,且擁有一定的武裝勢力,國民黨軍方決定先調集了一批士兵趁夜色圍在楊漢秀所居宅院,伺機而動。
那個時候,正在房內的楊漢秀突然聽到門外傳來敲門聲。
等到侍從前去應門時,烏泱泱的一群士兵如蝗蟲般涌到院子內。
聽見動靜,楊漢秀揣起一把手槍就走到院子內。
還沒等她說話,為首的軍官面帶笑顏地說道:
“楊小姐,您恐怕要跟我們走一趟了。”
“我可以跟你們走,給我十分鐘,讓我去收拾一下,我總要拿件衣服的。”
楊漢秀早已在心里做好準備,說完,她便頭也不回地轉身回到房間。
然而等她前腳剛走,狡猾的軍官就對旁邊兩個士兵使了個眼神,讓他們默默地跟著楊漢秀走進屋里。
而這時,楊漢秀則在屋內裝著找東西的樣子,將一張藏于衣袖的紙條塞進了在旁邊幫她收拾行李的小廝手中。
小廝沒有聲張,只是握緊了手中的紙條。
楊漢秀(右)
任務完成后,楊漢秀頭淡定地走出房門,對著等待在旁的軍官說道:
“走吧,您帶路吧。”
就這樣,她坐上了開往監獄的轎車。
而那張寫著“立刻轉移”的紙條當晚便由小廝送到了組織內,及時遏制了一場更大的風暴。
鋃鐺入獄,險象環生
楊漢秀起先被關押在重慶老街監獄內。
因為上級批示還未下達,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待。
不僅沒受刑,還住在單人牢房,平日甚至可以在院內隨意走動。
那段時間,監獄內的其他被捕同志總能看到一位身穿囚服的女人四處閑逛,逢人就笑瞇瞇地打招呼。
只是受時局影響,沒過多久她便被轉移到渣滓洞監獄。
而在當時,楊漢秀的身份早已不是秘密。
獄友們在她進入監獄的第一天,便知曉了她軍閥侄女的身份。
情理之中,所有人對她的動機都產生了懷疑,刻意與她保持著距離。
然而,事實是,楊漢秀進入渣滓洞后,楊森便默許了特務們的變態行為。
言外之意,其所有特殊待遇都被取消,每日迎接她的是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
也正因此,看到同樣也在接受嚴刑拷打的楊漢秀,獄友們內心也開始疑惑:
“難道她真的和楊森毫無瓜葛?”
最終,她們將心中的疑慮拋給了楊漢秀,問道:
“你不是楊森的侄女嗎,為什么…”
她們一邊說,一邊將眼神轉移到楊漢秀身上的傷口處。
“我和楊森早就斷絕了關系,現在我只是共產黨員。”
楊漢秀大方地坦白了自己的身世并將曾經參與革命的經歷與此次被委派到重慶參與的任務內容悉數講述給同伴們聽。
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法讓獄友們緊張的神經稍微有所松動。
(今)渣滓洞
而后發生的一件事更是徹底改變了她們的想法。
當時,盡管楊森同意特務可以對楊漢秀施刑,但這條命令也只有內部人員知曉。
外界人士還將她視為楊森的侄女,不少人特意趕到渣滓洞內探望楊漢秀,希望通過說服楊漢秀脫黨,來巴結楊森。
正當楊漢秀窩在牢房里的時候,兩位特務來到牢房前,嚴肅地說道:
“楊漢秀,有人來看你了,快點出來。”
周圍的獄友緊張地望向楊漢秀。
她們從未遇到過進了渣滓洞還能被探視的人,內心不禁縮成一團,害怕楊漢秀出去后將所有人的身份信息全盤托出。
等到她走后,牢房中的同志們緊張地聚在一起。
“如果她把我們供出來了怎么辦?”
“我就說她肯定是國民黨的特務!”
在焦灼的討論下,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
這時,牢房外傳來一陣腳步聲,所有人抬頭望過去。
只見楊漢秀笑瞇瞇地提著兩大包裹東西又走進了牢房。
楊漢秀一坐下,便迅速解開包裹,琳瑯滿目的食品與衣服從包裹內涌現出來。
它們鮮艷的顏色瞬間點亮了這間陰暗的牢房。
監獄內
楊漢秀招著手,激動地說道:
“大家快來吃東西了!”
眾人圍到跟前,顧不上吃東西忙問楊漢秀剛才見了什么人。
“是楊森家的兩位姨太太,來勸我脫離共產黨的,我不答應,我告訴他們遲早有一天共產黨會勝利的。”
楊漢秀漫不經心的話語回蕩在狹小的牢房內。
而一句“共產黨會勝利”更是激蕩在每個人心中。
這一刻,她們相信眼前這位與他們擁有共同信仰的女子一定是同志。
眾人圍坐在一起共同享用著新鮮的食物,楊漢秀喜洋洋地說道:
“我已叫她們下次多送些食物來,這樣我們就不會餓肚子了。”
果然,隔三岔五便有人來探望楊漢秀。
就這樣,被關押在渣滓洞的共產黨員也偶爾可以過上填飽肚子的生活。
楊漢秀(畫)
除了食物,楊漢秀還將希望與快樂帶給了生活在渣滓洞的同胞們。
1949年1月,眼見春節將至,又聽到從外界遞來我軍取得三大戰役勝利的消息,同伴們都受到了鼓舞。
這次與眾不同的春節也承載著他們的希望。
所有人熱心地籌備著這次特殊的春節,楊漢秀提議:
“我們雖然不能出去過節,但在這里也要把節日過得熱鬧,不如去找黃茂才(監獄看守)商量一下,我們也搞個聯歡會。”
眾人聽到楊漢秀的提議后紛紛叫好。
作為代表,她找到了看守黃茂才進行交涉:
“我們想舉辦一個聯歡會,你們在旁邊監視著就行,我們不會做出什么出格的舉動的。”
黃茂才本身對于當下的局勢就產生了動搖之心。
見有機會可以討好共產黨員,他自然不會放過,便假意嚴肅地說道:
“舉辦聯歡會可以,但只給你們一個下午的時間,所有人都必須在廣場內活動。”
就這樣,在春節當天,所有人走出牢房聚集在看守所的空地上。
渣滓洞
楊漢秀還特意把被面圍在腰間帶頭扭起了秧歌,帶動著同胞們唱起了紅色革命歌曲。
盡管墻頭上布滿了黑壓壓的機槍,但所有人仍無所顧忌地放聲歌唱、舞蹈。
這是他們過得最有意義的一次春節。
雖然眾人身著囚服、腳戴鐐銬、身體上還布滿傷口,但在歌聲與舞蹈中,這些充斥著痛苦的回憶已蕩然無存。
他們看到的只有勝利的曙光。
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就在離重慶解放還有兩個月的時候,一場慘烈的火災灼傷了人們的希望,也再次點燃了楊漢秀心中的怒火。
黎明降至,英勇就義
1949年9月2日夜晚,面臨國民黨撤退在即,楊森不想將自己苦心經營八年之久的城市拱手讓給共產黨,于是指使特務在天朝門一帶點燃了火種。
霎時間,火光四溢,百姓居所瞬間被點燃,人們尖叫著、哭喊著,街道變成了煉獄,群眾死傷無數。
此時的楊漢秀已因傷病被楊森接出了渣滓洞,但仍被軟禁在家中,時刻有人看管。
當她得知此事后,當即沖出房間,對著楊森家人的面義憤填膺地指明這場火災就是某人有意為之。
楊森
目的就是將這盆臟水潑在共產黨身上,甚至不惜以犧牲百姓為代價。
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楊漢秀話語的矛頭直指楊森。
看著楊漢秀因憤怒而瞪圓了的雙眼,所有人心虛地低下了頭。
后來,楊漢秀的此番行為還是傳到了伯父耳中,楊森心想:
“楊漢秀,留不得了。”
同年9月17日晚上,一批軍警闖入楊漢秀房間內,將一副冰冷的鐐銬戴在了楊漢秀的手上,她再次被捕入獄。
期間,楊森曾決心再給楊漢秀一次機會,便派人到楊漢秀牢房內勸導她脫離共產黨。
楊漢秀誠摯地看向眼前的特務,語重心長地說道:
“眼下的形勢早已倒向共產黨,只要你肯加入共產黨就還會有未來。”
楊森沒想到楊漢秀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仍在堅定自己的信念。
他拿起電話,撥通了看守所所長的號碼......
1949年11月23日下午,楊漢秀被幾名特務推入一輛小轎車內。
因為被蒙住雙眼,她只能聽見小轎車穿過喧嚷的街道逐漸向僻靜處開去。
歌樂山烈士陵園
隨著耳邊的聲響逐漸減弱,楊漢秀的內心也愈發平靜。
回想自己加入共產黨的這十年,她內心感到無比的滿足與驕傲。
這時,一根麻繩牢牢地套在了她的脖子上,楊漢秀在一片寧靜中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而后,特務將死去的楊漢秀丟在了一座碉堡旁邊的土坑里。
這一天,距重慶解放僅剩六天。
歲月悠悠,終得相見
等到重慶解放后,黨中央曾多次派人尋找。
盡管而后得到了有關楊漢秀同志已經犧牲的信息,但關于尸骨下落的信息一直不明了。
一直到1975年夏天,一位在歌樂山附近務農的農民突然掘出一具戴鐐銬的女尸。
后經過專家對尸骨的鑒定,確認這正是楊漢秀的尸骨。
楊漢秀遺骨安葬儀式
事實上,就在中央尋找楊漢秀尸骨的時候,有一位女士也在四處打聽。
她叫李繼業,是楊漢秀的小女兒。
1948年,楊漢秀在生下她兩個月后,便著急趕往龍潭參加武裝起義,將李繼業托付給鄰居照顧,也就是現在的養母。
出于謹慎,楊漢秀并未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化名為楊益秀。
所以,就連李繼業的養父母也不知她的真實姓名。
而李繼業是在13歲那年,從老師口中得知自己的母親是一位烈士。
自此,她便開始踏上了尋找親生母親的道路。
但由于她掌握的是化名,所以一直沒有進展。
終于,在其28歲那年,通過與母親前同事的交流,李繼業才找到了楊漢秀最終倒下的那片土地。
1980年11月25日,李繼業來到了歌樂山烈士陵園參與了一場莊嚴肅穆的安葬儀式。
這位只存在于旁人口中,從未謀面的母親如今化成了一塊塊碎骨被裝進了盒子內。
盡管李繼業未能與母親面對面談話,但母親的精神已通過眾人之口傳遞到她的心中。
這份精神也將一直伴隨著李繼業走過未來的旅程,成為她一生的精神支柱。
后記
楊漢秀和眾多革命先烈一樣倒在了勝利的前夕,但歷史卻將他們的故事保存至今,讓我們永遠銘記有一位名叫楊漢秀的共產黨員。
她可以堅定地舍棄優渥的生活條件,奮不顧身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中。
即使身處黑暗也要擠出一絲光明照亮同伴,她憑借過人的膽識一次次擊垮了敵人囂張的挑釁,秉持初心,成為了群眾中的一員。
參考文獻
[1]曉農 ,張建朝.“最偉大的軍閥叛女”楊漢秀[J].黨史博采,2004(04):19-22.
[1]李繼業.我的媽媽楊漢秀烈士[J].紅巖春秋,1996(06):16-22+1.DOI:10.16684/j.cnki.hycq.1996.06.004.
[1]劉邦琨.憶渣滓洞監獄里的“楊大小姐”——訪渣滓洞監獄脫險志士盛國玉[J].黨史縱覽,2003(01):36-40.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