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不同作用機制的降糖藥物不斷涌現。 ![]() 2型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 ◇ 糖尿病口服藥治療 ①傳統口服降糖藥
②DPP -4抑制劑 ③SGLT -2抑制劑 ◇ 糖尿病注射藥物治療 ①胰島素 ②GLP -1受體激動劑 糖尿病傳統口服降糖藥的分類 ![]() 01 胰島素促泌劑 ◇ 磺脲類 ![]()
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體內胰島素水平。
2. 適用于無急性并發癥、通過飲食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①老年或餐后血糖升高為主者,宜選用短效類 ②病程長、空腹血糖較高者可選用中﹣長效類 ③輕﹣中度腎功能不全者可選用格列喹酮
①常見低血糖,多見于肝、腎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 ②體重增加。 ③約5%胃腸道反應。 ④皮膚瘙癢、斑丘疹。 ⑤少數血液學反應,血小板減少、粒細胞缺乏等。
①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謹慎調整劑量。 ②依從性差時,建議服用每日一次的磺脲類藥物。 ◇ 格列奈類
![]() ①格列奈類與磺脲類藥物一樣均通過關閉 K - ATP 通道起作用。 ②不同之處為:與細胞結合的部位不同。
①口服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時間短。 ②具有較好地降低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作用。 ③餐前口服可改善早相胰島素分泌產生類似生理胰島素的分泌模式。
①能降低 HbA1c 0.3%-1.5%。 ②適用于飲食控制、減輕體重或運動鍛煉不能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③可單獨使用。 ④與二甲雙胍合用具有協同作用,可與胰島素聯合使用。 ⑤用藥原則: 餐前即刻服用, 服藥靈活, 進餐服藥,不進餐不服藥。 ⑥藥物用法用量: 瑞格列奈片:主餐前0-30分鐘服用,起始劑量1-2mg,最大推薦劑量4mg/次,16mg/日。 那格列奈片:主餐前120mg。
①低血糖,但發生頻率和程度較磺脲類藥物輕。 ②體重增加。
①1型糖尿病患者。 ②急性嚴重感染、手術、創傷或糖尿病急性。 ③并發癥者。 ◇ 格列奈類 vs 磺脲類異同 ![]() 02 雙胍類 ◇ 二甲雙胍
![]() ①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 ②改善外周胰島素抵抗。
![]()
①降糖能力強、有助于降低體重。 ②一些臨床研究顯示二甲雙胍有心血管保護作用、減少腫瘤發生趨勢。
①一過性胃腸道癥狀,呈劑量依賴性:金屬味、厭食、惡心、嘔吐、腹脹、腹瀉。 ②乳酸性酸中毒:多發于老年人,缺氧性狀態、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為尤,服用苯乙雙胍的患者相對多見。 ③長期使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30%存在葉酸和維生素B12吸收不良。
①首選用于單純飲食控制及體育鍛煉治療無效的2型糖尿病,特別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 ②對于1型或2型糖尿病,本品與胰島素合用,可增加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減少胰島素用量,防止低血糖發生。 ③本品可與磺脲類口服降血糖藥合用,具協同作用。
①需要藥物治療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②膿毒血癥或其他組織灌注下降的急性疾病。 ③腎功能下降:肌酐清除率<60ml/ min ,或血肌酐男性≥1.5mg/ dl 和女性≥1.5mg/ dl )。 ④年齡≥80歲,除非肌酐清除率顯示其腎功能還允許使用。 ⑤靜脈注射造影劑期間。 ⑥肝臟疾患。 ⑦長期酗酒者。 03 噻唑烷二酮 羅格列酮、吡格列酮 ◇ 作用機制
![]() ①高選擇性激活 PPARY。 ②增加肌肉對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攝取。 ③增強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肪合成,對內臟脂肪組織的合成不起作用。 ④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⑤增加肝臟的胰島素敏感性。 ◇ 特點 ①能降低HbA1c 1%-1.5%。 ②羅格列酮在我國受到較嚴格限制
※ 無法使用其他降糖藥。 ※ 使用其他降糖藥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
※ 應評估心血管病風險,權衡利弊。 ③單獨使用不導致低血糖。 ④不良反應:體重增加、水腫、增加骨折和心衰風險。 ⑤服用方法:羅格列酮每天1-2次口服,每日1-2片,進食對總吸收量無明顯影響,但達峰時間延遲。 04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 ◇ 作用機制 ![]()
◇ 特點 ①能降低HbA1c 0.5%-0.8%。 ②適用于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③單獨使用不發生低血糖 若出現低血糖,必須使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糾正。 ④不增加體重。 ⑤不良反應:
05 口服降糖藥聯合方案和優勢 ![]() ◇ 單一降糖有限,聯合可增強降糖能力。 ◇ 優勢互補,兼顧空腹和餐后。 ◇ 減少單藥加量副反應。 ◇ 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用有助于延緩血管并發癥的發生。 腸促胰素 ◇ 20世紀初,'腸促胰素'引起關注 1902年,Bayliss 和 Starling 指出腸粘膜內含有一種可刺激胰島分泌的激素(' Secretin ')。 1906年,Moore 提出相同的概念:腸促胰素是一種可以促進餐后胰島素釋放的激素。 1932年,La Barre 提出將這種來自上部腸粘膜的可降血糖的激素命名為腸促胰素( incretin )。 ![]() ◇ 腸促胰素的作用日漸清晰 ![]() ◇ 腸促胰素( Incretin ) ![]() GLP -1和 GIP 是兩種重要的腸促胰素,分別在小腸的 L 細胞和 K 細胞合成與分泌。 ◇ 腸促胰素在正常胰島素應答反應中至關重要 ![]() ◇ 2型糖尿病患者 GLP -1水平降低 ![]() ◇ GLP -1呈葡萄糖濃度依賴性﹣調節胰島素及胰高糖素分泌 ![]() ◇ 自2005年起, GLP -1RA隊伍不斷壯大 ![]() 注:阿必魯肽于2018年由于經濟原因退市 GLP -1RA,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 ◇ GLP -1RA種類繁多,結構和分子量各不相同 ![]() ◇ 多重獲益, GLP -1RA的臨床治療地位不斷提升 ![]() DPP-4抑制劑 ◇ 發展簡表 ![]() ◇ 作用機制 ![]() ◇ 各種 DPP -4抑制劑分子結構和酶抑制類型 ![]() ◇ 作用特點和不良反應
①葡萄糖依賴性控制血糖,低血糖癥風險低。 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良好。 ③每日1次片劑,方便服用,老年患者無需調整劑量(維格列汀需要每次兩次服用)。 ④體重中性。
可能引起嚴重超敏反應,但罕見。 ◇DPP -4抑制劑可降低HbA1c 0.4%-0.9% ——(2017CDS指南) ![]() ◇ DPP -4安全性良好
![]() ◇ 國內外指南推薦
![]() SGLT-2抑制劑 ◇ 作用機制
![]() ①選擇性抑制腎臟近曲小管葡萄糖的重吸收。 ②糖尿導致血糖下降,直接緩解葡萄糖毒性。 ③不依賴于胰島素,對難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療效。 ◇ SGLT2i 作用特點 ![]() 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療簡易路徑 ![]() 2020ADA指南 ![]() 2020ADA指南中 T2DM患者降糖藥物路徑 ![]() T2DM患者聯合注射治療路徑 ◇ 循證證據的不斷積累推動糖尿病指南的變遷,2型糖尿病治療理念不斷發展。 ◇ 強化降糖→個體化控制→多重因素管理→強調心血管結局+以患者為中心。 以上內容僅供學習交流。 |
|
來自: zhangmeixifyz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