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瓜蔞治療帶狀皰疹 此方源于門診部一名老中醫,治療帶狀皰疹出奇的有名,都源于此方。 組成:全瓜蔞25-100g 全蝎10g 紅花20g 甘草10g .臨證還是要加減的,善于引經藥應用。 瓜蔞一藥,傳統認為歸肺、胃、大腸經,歷代本草學醫籍中并無瓜蔞治療肝經疾病的明確記載,現代中藥學教材亦無收錄。此藥治肝新用,應首推清代名醫程鐘齡,瓜蔞散乃《醫學心悟》之方,程氏日:“瓜蔞散,治肝氣燥急而脅痛,或發水皰。大瓜蔞1枚,粉甘草二錢,紅花七分,水煎服。” 這主方子一定要注意瓜蔞用量要大,取其潤而能通;紅花用量宜小,取其辛溫通通,量大則化熱傷津,對本來的熱癥是不宜的??梢愿鶕闆r加梔子、元胡、板藍根、蒲黃、地丁、公英、生地、知母等增加療效。 瓜蔞散治帶狀皰疹 沛隆堂 程劍峰 李先生年前就得了帶狀皰疹,他上網查了查,說這病會遺留難以忍受的疼痛,其疼痛持續的時間,可數月,數年甚至十余年。很不辛,他真的就留下這后患了,右側胸脅和手臂原先長皰疹的地方其痛如針刺刀割,輾轉看了好幾個地方都毫無起色,最后同事介紹來我醫館。 “這病你能治嗎?”,病人的疑問是很正常的,這可是世界公認的疑難雜癥,我毫不猶豫的回答說:“能,請你相信新安醫學的力量”。 三天后,病人的疼痛就明顯的減輕,一個月了,終于能睡上個安穩覺,他也相信我的確能徹底治愈他這讓他痛不欲生的疾患。 我沒有給他用任何西藥,只是純粹的幾劑中藥,怎么就會有這么神奇的功效呢? 我21歲開始獨立行醫,也曾經對這病迷茫過,為何呢?祖傳的秘籍上,治療這病,就三味藥:全瓜蔞、紅花、甘草。開始我遇上這病,我沒用這方子,用什么方子呢?某權威雜志上的,治療這病有效率百分之九十好幾的方子,結果,藥投下去,絲毫無效。于是,就去求叔公指點,叔公說,這病啊,是火郁,要發,指點我用藥,還是全瓜蔞、紅花和甘草為主藥,痛時間久了,再加全蟲等通絡的藥物,結果大都在幾劑藥治愈這頑疾。 后來,讀書多了,方知道這是黃氏瓜蔞散,這方子是明代新安醫家黃古潭的方子,其間,還有一個故事,新安名醫孫一奎的弟弟一日外出旅行,由于當時正值夏日,加之旅途勞累,突然于左脅發出水皰三五個,疼痛異常。孫一奎認為他弟弟平時性情暴躁,于夏日突發此病,便診斷為肝經郁火,給他弟弟開了疏肝理氣、清肝瀉火、清熱解毒的中藥 。然而,幾劑藥物下去,其弟弟的脅痛卻絲毫沒有減退。孫一奎認為自己診斷辨證并無錯誤,但卻效果甚微,便向他的師傅黃古潭請教。黃氏處以全瓜蔞二兩(約60克)、甘草二錢(約6克)、紅花五分(約1.5克),其弟服下一劑而愈。 此故事中患者發水皰數枚,疼痛難忍,不就是現代西醫中的帶狀皰疹嗎? 很多崇洋者都認為中醫不科學,經不起重復試驗,其實不然,我近20余年來,對此病治療不下幾十例,大都幾劑見效。 很多得此病的都疑惑不解,簡單的幾個皰疹怎么會留下這么可怕的后遺癥呢?其實,帶狀皰疹是種病毒引起的疾患,它早就寄居在人的神經細胞內,只是等你抵抗力弱的時候發作而已,因此,它不只是在體表發幾個皰疹那么簡單,帶狀皰疹嚴重的會引起腦膜炎,病人迅速死亡。 年前,一位姓江的警官,也因為其岳父患帶狀皰疹后遺癥,求教與我,我在qq中根據他的情況贈了一方,結果病人服后,當晚止痛,后來這位警官還送了一個極其珍貴的茶杯以示酬謝。所以說,新安醫學是個寶庫,世人千萬不要小看他!《轉載》 真武湯合瓜蔞散治帶狀皰疹 現代醫學發現此病是病毒引起,于是許多醫生不加思考的運用上了大隊清熱解毒藥,今天這則醫案再次強調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某男25歲, 2016年3月4日初診 右腰腹見大片紅斑及帶狀成簇水泡五天,疼痛異常,患處皮膚發燙,夜晚加重,徹夜難眠。 此病人自訴因工作繁忙,又常熬夜苦讀,每日感覺疲倦乏力。平素易感冒,怕冷,鼻塞,頭昏沉。近幾日大便秘結難解。 查其舌脈,舌淡胖大齒痕,苔薄白,舌面水滑。左脈沉細無力,右脈弦弱。 處方: 制附片15g 白芍30g 茯苓20g 生姜15g 生白術20g 瓜蔞皮30g 瓜蔞仁15g 紅花10g 郁金10g 炙甘草10g 玄胡10g 3付 3月9日, 二診 藥后見泄瀉,一日三四次。帶狀皰疹消退,疼痛大減。 處方: 制附片15g 白芍15g 茯苓20g 干姜15g 炒白術15g 瓜蔞皮15g 炙甘草10g 紅花5g 川芎15g 郁金10g 澤瀉15g 2付 2付后,帶狀皰疹愈。 按:對于帶狀皰疹,不可先入為主即認為是屬熱證。此病人雖才25歲,但因太過勞累,耗傷陽氣,發病即現陽虛之證。此時當辨證論治,不能拘泥于病毒就濫用清熱解毒藥。 瓜蔞散(瓜蔞、甘草、紅花)初見于《醫旨緒余》,后世許多醫家亦用其治療纏腰火丹,多收到顯著療效。 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5個經方 一、芍藥甘草湯 【組成】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方解】此于甘草湯加芍藥,故治甘草湯證腹攣痛,或其他體部攣急者。 【仲景書中的論治】《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微惡寒,腳攣魚,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臨床應用】《傷寒論》中將芍藥甘草湯用于治療“腳攣急”,主要責于津血虧虛。實際上,本方適用于各種肌肉痙攣性疾病,如胃痙攣、面肌痙攣、陰部痙攣、不安腿綜合征等;此外,臨床應用證明,芍藥甘草湯也可用于各種神經性疼痛,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 有學者將芍藥甘草湯合瓜蔞散治療本病,療效顯著。瓜蔞散組成:大瓜蔞(連皮搗爛)一枚,粉甘草二錢,紅花七分。 明代醫家孫一奎《醫旨緒余》中載有一則醫案:“余弟于六月赴邑,途經受熱,且過勞,性多躁暴,忽左肋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水泡瘡三五點,脈七至而弦,夜重于晝,醫作肝經郁火治之,以黃連、杏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進一服,其夜痛極,且增熱。次早看之,其皮膚上紅大如盤,水泡瘡又加至三十余粒。醫教以白礬研末,并水調敷,仍于前藥加青黛、龍膽草進之。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于四鄶,脅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色已及半身矣,水泡瘡又增至百數。予心甚不懌,乃載歸以詢先師黃古潭先生,先生觀脈案藥方,哂曰:切脈認病則審美,制藥訂方則未也。夫用藥如用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今病勢有燒眉之急,疊卵之危,豈可執尋常瀉肝之劑正治耶?是謂驅羊搏虎矣。且苦寒之藥,愈資其燥,以故病轉增劇。水泡瘡發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發越,乃侮其所不勝,故皮腠為之潰也。至于自焚則死矣,何懼之甚。為訂一方,以大栝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戌時進藥,少頃就得睡,至子丑時方醒,問之已不痛矣。乃索食,予禁止之,恐邪火未盡退也。急煎藥渣與之,又睡至天明時,微利一度,復睡至辰時,起視皮膚之紅,皆以冰釋,而水泡瘡亦盡斂矣。后亦不服他藥。夫病重三日,飲食不進,呻吟不輟口,一劑而愈,真可謂之神矣。夫栝蔞味甘寒。經云:泄其肝者緩其中,且其為物柔而滑潤,于郁不逆,甘緩潤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嘗不潔??贾静荩槭V能治插脅之痛,蓋為其緩中潤燥以致于流通,故痛自然止矣?!?/p> 二、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姜六兩(切),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此于桂枝加黃芪湯,增辛溫的生姜,而加強散寒作用;去甘緩的甘草,使有利于陽氣外發。此用于榮衛外虛,風寒內侵,因致血痹、身體不仁者。 【仲景書中的論治】《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臨床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常用于血痹病重證,為通陽行痹益氣的代表方劑,凡因氣虛血滯所致的肌膚麻木不仁或兼酸痛感,皆可用之。故臨證見氣血虛弱以致不榮則痛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有應用本方的機會。臨床研究表明,在常規應用營養神經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口服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能明顯提高臨床有效率。 三、四逆散 【組成】柴胡、芍藥、枳實(破,水漬,炙干)、甘草(炙)。 【用法】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解】本方實際是大柴胡湯去黃芩、大黃、生姜、大棗、半夏加甘草而成。柴胡、枳實、芍藥均 四、桂枝茯苓丸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桂枝治氣上沖,茯苓治心悸而利小便,芍藥治腹攣痛,桃仁、丹皮以驅瘀血,故本方治瘀血證上沖、心悸、而腹攣痛者。 【仲景書中的論治】《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獲苓丸主之。 【臨床應用】桂枝茯苓丸適用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之瘀血阻滯明顯者,常與四逆散配合使用?,F代醫家常用其治療慢性病、久有瘀血疼痛者?,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所含化學成分有改善微循環、調節機體免疫、抗炎的作用。 五、五苓散 【組成】豬苓(去皮)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用法】上五味,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 【方解】五苓散中集豬苓、茯苓、澤瀉、白術諸利水之品,合以治氣上沖的桂枝,主外邪內飲證,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關于“小便不利,消渴”,胡老認為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除,新水不能吸收,但組織缺乏水的營養,故渴欲飲水,雖飲亦止留于胃腸,因致隨飲隨渴的消渴證,與五苓散利其小便,使水代謝恢復正常,消渴自已,則表亦自解。 【仲景書中的論治】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偕倥c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臨床應用】五苓散主治蓄水證、痰飲證、水濕內停證?,F代研究表明,五苓散有利尿、擴張血管、調節免疫、保護腎臟、雙向調節水液代謝及排便等作用。有學者認為部分炎癥反應是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產生的本源,炎性組織中當有水液代謝失衡,類似中醫的“蓄水證”,故可用五苓散加減治療本病。有臨床研究以五苓散為基本方,痛劇者加全蟲以搜風通絡止痛,發于頭面者加白芷、升麻以升陽止痛,發于胸部者加瓜蔞、薤白以寬胸散結、行氣止痛,發于上肢者加桑枝以養血通絡止痛,發于下肢者加牛膝以活血祛瘀止痛,結果顯示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 |
|
來自: 雙魚2zs05dizbk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