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講毛選第一卷第12篇《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相關歷史背景。 反對策略這篇文章,是教員在陜北瓦窯堡會議上所作的報告,定稿于1935年12月27日。 這個時間點,可以說是我黨我軍最關鍵、最要命的時期。 幾個月前是張國燾爭權奪利的高峰期,搞得中央壓力極大。 1935年中旬,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紅軍兩大主力會師,原本是一件大好事。 結果張國燾從朱老總那里套的消息,得知中央紅軍只剩下一副骨頭架子了,只剩下一兩萬人,而紅四方面軍還有七八萬人,實力上的巨大差距,立馬壯大了張國燾的野心。 在隨后的沙窩會議上,張國燾仗著實力強,開始向中央要權力,要控制權,當時張國燾列了個名單,想把四方面軍的很多領導,都送進政治局,以達到人數過半,掌握政治局的目的。 后來因為南下北上的問題,雙方鬧出了不少矛盾,張國燾執意要帶部隊南下,而教員斷言:南下是絕路。 甚至一度鬧出了個密電事件,電文中有:“南下,徹底開展黨內斗爭!”(教員在1934年3月召開的會議中提到的) 在關鍵時刻,教員審時度勢,不得已來了個不告而走,沒想到剛走出去沒多久,四方面軍的副參謀長李特騎馬趕來,讓四方面軍的人回頭,停止前進。 大喊:“不要跟機會主義者北上,南下吃大米去!” 中央紅軍的同志氣得要直接跟李特開干,教員勸阻了并說:“捆綁不成夫妻。他們要走,讓他們走吧!以后他們自己會回來的?!?/strong> 后來教員稱贊葉劍英“呂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在說這段時期葉劍英的表現。
張國燾帶著部隊南下后,在卓木碉會議上公然“另立中央”,自己給自己弄了一些名頭后,張國燾還當場宣布“開除”教員、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的黨籍,要對楊尚坤和葉劍英免職查辦。鬧得很厲害。 此后跟斯諾回憶這段往事時,教員直言這是“最黑暗的時刻”。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教員也隨部隊進駐吳起鎮。大概11月份左右,南下紅軍在百丈關戰役中吃了大虧,折損過半,已無實力繼續進攻四川軍閥,這大大挫敗了張國燾的氣焰。隨后共產國際代表林育英,奉命返回中國向中共傳達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帶著密電碼,從外蒙入境,一路跋山涉水,穿過茫茫無際的沙漠,成功到達陜北瓦窯堡。 林育英的到來,重新恢復了中共和共產國際的聯系,壓力一下就給到了張國燾那邊,畢竟中共內部鬧成這樣,誰先跟共產國際恢復溝通,誰就能占得先機。而林育英代表共產國際多次與張國燾交涉,才算從根子上讓張國燾意識到自己沒機會了,答應取消“中央”。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王明是持批評張國燾態度的,從莫斯科那邊發來了電文,批評了張國燾,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 這可能也是教員一開始對王明回國,持極大歡迎態度的原因之一。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一是為了聽取林育英的匯報,二是為了討論接下來的政策。1935年,中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中日矛盾已經逐漸取代國內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1935年1月中旬,日軍首先制造了“察東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認察哈爾沽源以東地區為“非武裝區”。隨后南京政府又答應了小鬼子一系列過分條件,達成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導致河北、察哈爾省大部主權淪喪。而老蔣一邊對日本采取妥協態度,另一邊又調集了重兵圍困陜北紅軍。把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以及中央軍的胡宗南、關麟征、毛炳文等部,都調過來了,準備一口吞下陜北紅軍。此時中央紅軍處境是很艱難的,陜北原本就沒有啥產出,窮的要命。養活幾千紅軍就已經很吃力,一下又多了上萬紅軍,部隊的穿衣吃飯補給都成了大問題。率領紅軍來了一次東征,打了閻老西的秋風,《沁園春.雪》就是這段時期寫的。留下了千古名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面對如此困境,教員的思路是不能再走老路了,這也要打擊,那也要殺絕,只會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走上絕路。簡而言之,這個策略就是:建立抗日統一戰線,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放開思想上的束縛。但當時我黨走的路線還是“左”傾冒險主義那套,教員的思路是對舊路線的一種挑戰,當時也不能直接說這個路線是錯誤的,只能提“關門主義”。果不其然,在大方向上,博古等人是同意的,然而在“要不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這個問題,發生了嚴重分歧。為了說服博古等人,讓他們認清形勢,教員費了很多口舌,舉了很多例子,把歷史上紅軍遭受的損失,背后的原因,都做了分析。《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這篇文章,主要說的就是這個事。如果知道了這個背景,再去看這篇文章,就會驚嘆,教員講話實在太犀利了,半句廢話都沒有,直中要害。教員在發言中提出,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入侵華北,中華民族面臨危亡關頭,不僅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要求抗日,民族資產階級也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應當聯合他們抗日。博古表示反對,而反對理由是根據蘇聯的經驗:“中間勢力是最危險的?!?/strong>(龍超清等人就是借助這一經驗,殺了袁文才、王佐)博古還發揮專長,引經據典,通過階級分析,引用列寧、馬克思等言論,講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得出反對聯合民族資產階級抗日的結論,說這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教員回懟,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一樣,在亡國滅種的關頭,他們是有參加抗日的可能,甚至就連大資產階級內部也會有分化的可能。在小鬼子的壓迫下,我們都快亡國滅種了,在老蔣的圍困下,陜北紅軍都陷入如此險境了,隨時都有可能覆滅。都到這個時候了,還不想著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還在搞關門主義這一套,還搞什么“圣經”。“革命的力量是要純粹又純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筆直又筆直。”“圣經上載了的才是對的。民族資產階級是全部永世反革命了?!?/span>“對于富農,是一步也退讓不得。對于黃色工會,只有同它拼命。如果同蔡廷鍇握手的話,那必須在握手的瞬間罵他一句反革命。哪有貓兒不吃油,哪有軍閥不是反革命?”“知識分子只有三天的革命性,招收他們是危險的。因此,結論:關門主義是唯一的法寶,統一戰線是機會主義的策略。”最后教員向博古發出靈魂一問:“難道這樣做,就是對祖宗不忠?對祖宗不孝嗎?”(這里的祖宗大概是指共產國際)經過一番論戰后,教員最后得出結論:“同志們,統一戰線的道理和關門主義的道理究竟哪一個是對的呢?馬克思列寧主義到底贊成哪一個呢?我堅決地回答:贊成統一戰線,反對關門主義。”
“人中間有三歲小孩子,三歲小孩子有許多道理都是對的,但是不能使他們管天下國家的大事,因為他們還不明白天下國家的道理?!?/strong>“馬克思列寧主義反對革命隊伍中的幼稚病。堅持關門主義策略的人們所主張的,就是一套幼稚病。”博古這樣的思想看起來自然幼稚,但在座的諸位,誰又敢拍著胸脯說,在做事的時候,真正做到了求同存異,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在現實中,不要說合作了,但凡觀點有點差別,就要趕盡殺絕。教員的這番論述,十分有力,說服了黨內大多數人,讓大多數接受了教員有關統一戰線的策略。要是沒有這個政策,張學良和楊虎城就算愿意接觸紅軍,也要被博古等人拒絕。連民族資產階級都不愿意合作,還能跟大軍閥、大資產階級合作?西安事變對于中共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就不用多說了。實在不知道內情的,這個我們也寫過了,感興趣的可以回看。周恩來評價:“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共產黨評張學良將軍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span>而在張學良的壯舉背后,鮮為人知的是教員的超前謀劃。教員也不可能預料到西安事變的發生,但他指出了方向,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才有希望,朝哪里走才有生路。后來很多老干部回憶教員,都喜歡用“一貫正確”這個詞,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在重要關頭,教員的意見每每都能證明是正確的,是對的。這種情況不是一次兩次,幾乎是每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