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2月,立春之后,很多人感受到比往年更冷。這可能是一種錯覺,或許它只是反映出人們內心的迫切感:春天還不夠猛烈,還配不上人們內心的渴望。 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的外教馬修,給自己制訂了“青春計劃”,他要在中國探索有趣的地方。這個學校把“在路上”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老師們為行走準備了豐富的路線,周邊郊游,遠足跋涉,他們的總校長還在國外,但是老師們已經等不及了,“我要先出發了”。 這就是春天的氣息。每一個春天都會到來,但是今年的春天特別隆重。 未來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從河水的流逝中看到了時間的偉大,而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在時間中看到的不僅是孩子們的成長,更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在這個春天,人們會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們還可以為達成好的教育做些什么? 這是一種回歸,也是重啟。它不僅是回到過去熟悉的“日常節奏”,也是在新結構中尋找突破的新機會。和所有行業一樣,教育行業也面臨著科技的沖擊。人工智能聊天工具ChatGPT不僅引發驚嘆,還帶來了恐慌。國外某大學學生有學生用它寫學期論文,不僅成功騙過老師,還獲得了高分。 一些大學開始封殺它,因為它打擾到真正的學習。但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是ChatGPT會像人一樣學習。媒體讓它學杜甫寫一首詩,最初不倫不類,但是在你不斷提出要求之后,它像孩子一樣越寫越好。教育界有識之士開始表示擔憂,因為一些“重復的工作”,將來會由人工智能來取代,這會不會帶來一部分教師的失業? 這種擔心是必要的,也是有價值的。很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討論教育創新,人工智能會極大推動 創新的進程:當機器開始像人一樣學習時,人必須能夠更好地學習,這就是時代給教育的新課題。 有人預測ChatGPT會加快科技創新“奇點”(根本性突破時刻)的來臨。羅蘭·巴特在評論攝影的時候,發明了一對概念。他用“研點”來形容攝影的常態,包括信息量和光與影,而用“刺點”來表達攝影作業真正動人的東西,偉大的作品會刺痛觀看者,讓他思考。這種思維同樣可以用在教育領域:在多年探索之后,我們的“教育創新”會迎來真正的“刺點”嗎? 春天是一個適合“開始”的季節。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的老師,強烈表達要“走出圍墻”的渴望。這也代表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聲:這面圍墻不僅是校園的實體圍墻,也在我們心中。走出圍墻,就是要破除自己內心的禁錮,開始“春之探索”。 審 | 周春倫 排 | 彭運康 END ![]() 2023年/第139期∣2023/3月刊 訂閱《新教育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