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看多了逛多了,眼光便會越來越苛刻;會跳出來審視它。 國內不少古鎮已名不符實。著一身漢服唐裝,或是民國旗袍,便以為自己是自己的祖宗了么? 春意漸濃,迎春花濃柳色新。 位于京杭大運河與新沂駱馬湖交匯之處的窯灣古鎮沐浴在春光水色里,姿色撩人。 一進古城大門,便被它壁壘森嚴的陣仗給弄敗興了。城樓下嚴防死守的門禁,就為收幾個門票錢。 第一感覺就是它跑調了,扭曲了根基。 這大概也是一些古城、古鎮的通病,把它圈起來,趕走原住民,街區變景點,沿街皆為出租的商鋪。 哪里還是古城、古鎮的本相呢。 像窯灣這樣的地方,偏僻荒涼,原本就是個由人氣逐步蓄積、抬舉起來的運河上的商貿重鎮。 元代疏通京杭大運河后,運河從老沂河河灘攔腰而過,在窯灣附近形成彎曲的拱形河道,河岸蜿蜒水流緩慢,使窯灣成為理想的避風良港。 明、清漕運和海運鼎盛時期,往來船只南達蘇杭,北抵京津,此地工商貿易曾昌盛一時。舟楫桅帆林立蓋天,商賈行人熙來攘往,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會館商鋪錯雜相挨,南北雜貨橫陳鋪市。 一派繁華之煙火氣。 古鎮最為牛氣時,有八個省在此設立商會,十個省在此設商業代辦處。清末民初,窯灣鎮有商號、工廠、作坊等360余家,僅錢莊就有幾十家。 人聲鼎沸,商業繁榮,便利的交通,不僅有八方來客駐足,還吸引了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商人、傳教士來此經商傳教。當年鎮上有美孚石油公司、亞西亞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貨等外國公司入駐辦業務,外國的汽艇、國內的小貨輪在窯灣碼頭來往穿梭。 看小鎮復建的天主教堂狀貌,就知當年此地何等的熱鬧非凡。 窯灣之所以能獨受青睞,就因“人氣”二字。百年前鎮上常住人口三萬人,流動人口近二萬。每年由此北上的漕船數以萬計,“日過桅帆千桿,夜泊舟船十里”。 有了人氣商業就興盛,兼之水路交通四通八達,這個三縣交界的不毛之地,竟有了經濟文化的中西合璧面貌。 來往商人稱窯灣為“小上?!???;你聽聞過誰進上海,要買門票么? 古鎮的生命本源是人氣,交通、交集、交易是它的生命力。 你把它變成插花,切斷其活力,阻絕人氣源頭,眼皮就盯著門票幾個錢,豈非自殘了商貿古鎮的活氣么? 我們去時,街面上空空蕩蕩,少有游客。有人說因為是淡季,要等到長假、暑假。很多古鎮、古村落就是如此這般毀掉的,一年也就熱鬧個一季或幾季,被改造成封閉型的景區后,所謂的“古”就成了死氣沉沉的靜物,街區成鬼城。旺季時景區里的景象,大多只能去營造出來、演出來、擺出來。 很寬的水面上搭了個戲臺,很突兀,也很礙眼。一幫子人在表演古代婚娶拜堂的事情,岸上人沒演員多。 演員咿咿呀呀地唱,咿咿呀呀地喊;因為太遠,便顯得莫名其妙。 界牌巷里偶遇了一個小茶館,有茶水,有柳琴小調聽,每位五元地攤價。 進去看,一間小屋擺幾張桌子,就老板一人。老板長衫禮帽,忙著直播呢,并不理會我。 去看看文字里的不收門票的古鎮吧。清《邳州志》載:“窯灣與邳宿錯壤,綰轂津要,一巨鎮也。昔者漕艘停泊,帆檣林立,通闤帶闠,百貨殷賑。有幸使過客之往來,或舟,或車胥宿頓馬。繁富甲兩邑,大腹賈輦,金而腰玉,倚市之女,彈箏砧屣,有揚、鎮余風?!?/span> 這樣的窯灣,多么迷人。 歷史上窯灣由繁榮走向沒落,除了漕運地位逐漸降低,陸路鐵路交通大興,更方便快捷外,還與1938年窯灣富人為躲避戰亂而大規模外遷有著直接的關系。從此,窯灣失去了商賈群體的中流砥柱,難以維系水運功能的社會話語權,人氣變冷,古鎮盛況不再。 沒有人氣,失卻了本地住戶存留的人文生態,窯灣也再不是窯灣。 作者相關文章 水是同里的眉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