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神希園」的第 101 期原創 來源 l 神希園(ID:shenxiyuan999)無論是經常減肥的人士,還是平素熱愛養生的人士,他們口中時常會提到一個熱詞——“濕氣”。其實,“濕氣”困擾人體,不僅會讓人體精神不振,也會讓人體重增加,還會讓人容易生病。中醫素來就有“濕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的說法。所以,“祛濕”就顯得尤為重要。
提到“祛濕”,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想到中醫了,因為中醫的趨勢方法不僅有很多,而且效果卻很好。對于祛濕的中藥也有很多,比如茯苓、山藥、薏仁、澤瀉、赤小豆等,都是祛濕的良藥。而祛濕的中醫良方也有很多,六君子湯、升陽除濕湯、羌活勝濕湯、五苓散、參苓白術散等,都是比較好的去濕良方,不過在眾多祛濕的方劑中,有一個奇效良方,堪稱“中醫祛濕第一方”。 它就是出自《傷寒雜病論》中的苓桂術甘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都有記載,不過略有不同的是,在《傷寒論》中它叫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在《金匱要略》中它叫苓桂術甘湯,不僅如此,歷代醫家還給它增加了多個別名,比如苓桂術草湯、桂苓術甘湯、茯苓白術桂枝甘草湯等。不管名稱怎么改,它都會說,“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苓桂術甘湯的藥物組成極其簡單,全方僅僅四味中藥,按照《金匱要略》的記載,它是由“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組成,主要用于治療痰飲證飲停心下[1];而《傷寒論》中的劑量略有變化,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甘草各二兩”,主要用于治療脾陽虛水氣內停[2]。無論是痰飲證還是脾陽虛,祛除濕氣都是必經之路,所以苓桂術甘湯則當仁不讓。 苓桂術甘湯就那么四味中藥,它的配伍究竟有什么秘訣?全方以茯苓為君藥,主要發揮健脾益氣、利濕化飲的作用。以桂枝為臣藥,主要發揮溫陽化飲的作用。以白術為佐藥,主要發揮健脾祛濕的作用。以甘草為使藥,主要發揮調藥和中的作用。其中茯苓桂枝配伍,一利一溫,互為因果,濕氣去除了有利于陽氣恢復,陽氣恢復有利于濕氣去除;茯苓白術配伍,一利一燥,有利于培土制水、健脾祛濕;桂枝白術配伍,可以發揮溫陽健脾的作用。因此,茯苓、桂枝、白術三味中藥環環相扣,相得益彰。
而全方最妙的乃是甘草,甘草的藥性甘平,有補脾益氣、止咳祛痰、調和諸藥等作用,但是在苓桂術甘湯中,甘草的妙用有三點:第一是甘草配桂枝,可以辛甘化陽,助溫補中陽之力;第二是甘草配白術,益氣以健脾,益土以制水;第三是甘草調和諸藥,兼佐使之用[3]。由此可見,甘草之妙,真是無法言表,既像是“四兩撥千斤”,又像是“畫龍點睛”。 
苓桂術甘湯僅僅四味中藥,卻條分縷析,井然有序,其精益求精、環環相扣的配伍,堪稱妙絕。它的特點是“溫陽健脾以化飲,淡滲利濕以平沖逆”,它的屬性是“溫而不燥、利而不峻”,它的作用是“中陽得健、痰飲得化”,苓桂術甘湯這樣配伍嚴謹、標本兼顧的良方,是醫圣張仲景溫陽利水治療痰飲的代表方,“上可以溫心陽,中可以健脾土,下可以利水濕”,無一不展示經方的魅力[3]。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苓桂術甘湯具有改善心肌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機體水通道蛋白功能狀態,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抗炎等藥理作用[1]。另有研究發現,苓桂術甘湯及其加減除對心血管、腎臟、肝臟的組織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外,還對多種疾病具有潛在的緩解或治療作用,不僅如此,苓桂術甘湯還具有一定的抗敏活性,以及具有改善肥胖的作用[4]。 苓桂術甘湯的臨床用途極其廣泛,現代可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五官科、婦產科等多科疾病。苓桂術甘湯及其加減方所治病種頗多,包括但不限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小兒哮喘,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慢性腦供血不足,慢性淺表性胃炎,肝性胸水,老年髖部骨折術后尿潴留,帶下病,前列腺肥大,急性羊水過多癥,視網膜病變,胸背寒冷,肥胖癥等疾病[1]。由此可見,苓桂術甘湯是一個頗為強大的奇妙方劑。 
苓桂術甘湯的臨床用途還不止這些,有研究發現,它還可以治療痰飲,便秘,咳而遺尿,視物不清,惡阻,閉經,視神經乳頭水腫,耳聾,乳腺小葉增生癥,睪丸鞘膜積液,類風濕關節炎,低熱,白帶,銀屑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胃炎,產后尿潴留,鼻不聞香臭等病癥[5]。總體來看,苓桂術甘湯雖然只有簡單的四味中藥,但是它在臨床中的實力卻一點也不簡單,巧妙運用,在特定領域也是無敵的存在。 俗話說,“濕為百病之源”,而且濕邪重濁黏滯,一旦濕氣為患,變生諸證,總是纏綿難愈,因此,一旦被濕氣所擾,祛濕就勢在必行。有道是“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因此祛濕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不過還好,中醫有諸多可以祛濕的經典良方,都能幫助我們去掉身體里的濕氣,而苓桂術甘湯是醫圣張仲景留給我們的祛濕第一方,可以幫助我們拔除濕氣,“濕氣一除百病消”,讓人“無濕一身輕”。 臨床在使用苓桂術甘湯的時候,也有一些常用的隨癥加減以及一些禁忌,我們也需要了解。一般來說,兼有咳嗽痰多的,可以酌情增加半夏和陳皮等中藥,以寓“二陳湯”之意,強化燥濕化痰的能力;如果兼有心下痞悶或者腹中水聲,可以酌情加入枳實和生姜等中藥,仿“橘枳姜湯”之意,強化消痰散水的能力。不過需要記住的是,苓桂術甘湯雖然祛濕能力強,但是對于飲邪化熱、咳痰粘稠的,卻不適合使用苓桂術甘湯。 [1]陳紀藩.金匱要略(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熊曼琪.傷寒論(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顧思浩,張薇,王冰,等.經典名方苓桂術甘湯歷史沿革[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21):145-148.[4]高敏,周淑麗, 解紅霞,等.苓桂術甘湯化學成分及藥理學作用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9,41(4):442-445.[5]鐘相根.張仲景傳世名方(傷寒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保持溝通,一起前行
END ——妙用中醫,健康人生,精彩內容,廣而告之—— 筑基進階,不要錯過! 視頻內策,敬請期待 1.科普觀點僅供參考,身體不適請前往醫院就醫。 2.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切勿按圖索驥、盲目試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