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由二道關西北支墻的“馬圈子”向西,實地探察了《四鎮三關志》記載的這道昌鎮老長城的數段隘口墻(參閱:《二道關西北支墻向蓮花山石城峪方向的5段隘口墻》)。 此次行程有所遺漏。因此,2023年3月18日,由長城愛好者“石三”陪同在黃花城一帶找了數塊碑以后,“石三”有事需提前返回,時間尚早,我利用這個時間對上次的行程做了個補充。 第一段墻體接近盡頭的隘口處,墻體內側是一大片平坦的臺地,臺地北側接面向外側的隘口邊緣,大致呈孤形;西側、南側兩邊基本呈直線分布,周圍皆有毛石的平頭小墻。 這道平頭小墻,與沿途所見的早期長城墻體特征相近,基本可以判斷出與這道老長城有關,應是一座早期的堡寨,且稱其為鷂子峪外口堡寨。 第三段墻體外側,山梁向東北方向延伸出一截支梁。支梁的一塊巨石上,有一截墻體,這截墻體與山梁一同,構成這道老長城的支墻。 這段支墻利用了自然的山梁,人工墻體分布的長度大約15米,一段面向西北方向布防,有一截在土崖邊壘砌,土石混雜,極為簡易,不似明代特征,也具有明前長城的共性: 另一截是毛石所砌,明代的特征較為明顯: 巨石頂端的墻體位于懸崖的南側,頂部砌成一個平面形狀。 本次補充記錄的堡寨、支墻與整段老長城的位置關系如下圖所示: 這些補漏的早期長城遺存,豐富了這一帶長城防線的要素,不僅有隘口墻,還有可以駐守士兵的堡寨,是對早期長城防線遺存的重要補充。 2023-3-18,22日補記 |
|
來自: 客舟聽雨 > 《懷柔明早期長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