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名望世家講到民國美女,林徽因是不得不被提起的名字。她不僅有顏,而且還有才。林徽因不僅是清華大學教授,還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作家。厲害的是,她還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也被評為“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林徽因的長相既有東方的知性和柔美,眉眼間又帶有英氣,透出一股剛毅不服輸的勁兒,這也與她的性格和才華橫溢比較符合。 林徽因的出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和很多美人命運多舛的境遇不同,林徽因是出生在名望世家的。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族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大女兒,父親對她疼愛有加。從小,她就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她也十分聰慧。5歲,她的大姑母林澤民就開始做她的啟蒙老師,教她讀書;到了8歲,移居上海,又到了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才華橫溢林徽因有多厲害呢?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師。在那個女性教育不多的年代,她還憑借自己的才能到國外名校留學,先是去過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筑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后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林徽因跟她的丈夫梁思成圈閱批注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筑及地名),同時發現了唐代建筑——五臺山佛光寺。 不僅如此,解放后,林徽因還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在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也做出了貢獻。 她還是一位作家,著有《林徽因詩集》《林徽因文集》。 愛慕者眾除了在事業上的建樹和自身的才華,林徽因與梁思成和徐志摩的感情糾葛也是一直被談到的一段故事。作為才貌雙全的女性,林徽因的身邊一直不缺乏愛慕者。1920年4月,林徽因跟父親一起去游歷歐洲,這開闊了她的眼界,讓她見識到外面世界的不一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就開始對建筑學感興趣。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弟子徐志摩,受徐志摩的感染,她也喜歡上了新詩。 而徐志摩一看到當時16歲的林徽因,便動了心。在后來的《猛虎集序》中他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因為遇見了林徽因,才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偶然》等,都有林徽因的影子。但也就是這一相遇,讓徐志摩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個渣男的名號,因為他愛上了林徽因,于是,他就和當時還懷著孕的妻子張幼儀提了離婚。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但林徽因沒有接受徐志摩的愛意,無論是人們對她和徐志摩之間猜測幾何,現實中,她始終沒有逾矩半步。雖然徐志摩死后她十分悲傷,并寫了悼念文,但流露出來的都是對摯友的惋惜和不舍。其中有一段寫道:志摩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對藝術欣賞的認真,體會情感的切實,全是難能可貴到極點。她在《冥思》里寫的:心此刻同沙漠一樣平,思想像孤獨的一個阿拉伯人。我從中讀出一種世再無知己的悲涼感。
關于林徽因的追求者,還有一個常被提起的就是金岳霖,據說他終身不娶就是為了林徽因。 這個人很有意思,林徽因家搬到哪,他永遠是比鄰而居。他和林徽因,經常進行文學交流,他也經常去林府做客。甚至林梁吵架,也是他來做的仲裁和調停。 林徽因已經去世后,在追悼會上,他為她寫下“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挽聯。
為建筑事業奉獻一生民國十七年(1928年),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因為兩人都對建筑癡迷,兩個人舉辦完婚禮后,就一起前往歐洲考察歐洲建筑。 1928年8月,夫妻一同回國,一起被東北大學建筑系聘用。1930到1945年的15年間,他們兩人一起對190個縣2738處古建筑進行了調查,很多古建筑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全國以及國際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如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林徽因還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筑的論文和調查報告。
后來,她跟隨梁思成搬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居住,他們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而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也讓她的肺病復發了。即使是臥床休息,帶病之軀,她依然不放棄閱讀建筑方面的書籍,為寫《中國建筑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 她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開始有一種蒼涼的基調,并開始關注祖國的前途命運,和她之前詩中無憂、清新、婉約的風格截然不同。從她的詩作的變化,也可以看的出她的成長和心境變化。
抗戰勝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51年,這個時候的林徽因已經47歲,她依然心系建筑事業,并且還為搶救景泰藍奔走著。事情的起因是因為有一次,林徽因去古玩市場買東西。有一個老攤主對林先生說:“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就是老天利這家大字號,也快關張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 林徽因聽了之后很擔憂,在清華成立了一個美術組,搶救瀕于滅絕的景泰藍。她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并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 因為日夜操勞過度,在完成景泰藍的搶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體徹底垮了。 1953年5月,北京市因為政治因素開始進行大規模拆除牌樓。林徽因不忍心這古跡被這樣毀壞,她和梁思成先后都因為這個問題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起了沖突。 林徽因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后還拒絕吃藥救治。 到了1955年,林徽因還是住院了。學生錢美華前去看望時,林對她說,“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 哪怕到了這個時候,她依然心系國家。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醫院,享年51歲。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 林徽因的一生都圍繞著她所愛的建筑學,為中國的建筑事業奉獻。她不僅和梁思成共同開創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建筑系,也是中國建筑史體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與奠基人。 她的文學造詣也絲毫不遜色于建筑事業,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文學史上能留下名字的好作家。作為那時候的女性,她有著獨立思考,不依附于男人的心志,也不受困于小情小愛,而是心懷大愛,為國奉獻。像她這樣擁有美麗的容貌,但又擁有超越美麗容貌的才能的女性,是值得被我們銘記學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