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吉安,很多湖南人的祖先來自這里 湖南人和江西人互相稱“老表”,緣于歷史上“扯江西填湖南”的大移民。江西人教育孩子們時,還會不會提起先輩的兄弟姐妹曾經一部分去了湖南,不得而知。 但是,一直以來,湖南各地修族譜、祠堂、公廳蔚然成風,所以,大部分祖先來自江西移民的后代都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家族是怎么來到湖南的。 為什么會出現“扯江西填湖南”這種事情,主要是因為在明朝初年發生了“朱元璋血洗湖南”,雖然不見于正史,但是各地民間傳說,家族族譜和眾多縣志記載卻非常多。 其具體原因說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 江西吉安風光 一是報復陳友諒的支持者 當年朱元璋同陳友諒爭奪天下,湖南、湖北和江西是陳友諒的地盤,這里的人們支持陳友諒的很多,后來通過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敗亡,其子陳理投降。作為勝利者的朱元璋采取了報復行動,對湖南、湖北和江西三地增加賦稅,還對百姓進行屠殺。 ![]() 江西吉安風光 二是百姓嘲諷馬皇后是大腳的說法 民間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朱元璋的皇后馬娘娘是大腳女人,有一年元宵節,南京城里在一條叫做“湖南街”的地方,有人做了一個大腳女人騎馬手捧南瓜的燈。 獻媚者告訴朱元璋,說大腳女人就是指馬皇后,手捧南瓜是指朱元璋暗害小明王韓林兒于瓜州。 朱元璋聞聽大怒,命令“湖南街殺盡”,辦事的官員誤聽為“湖南皆殺盡”,過了很多天以后,朱元璋才想起這件事情,一問,才知道手下弄錯了,趕忙叫人制止,從而導致許多人無辜被殺。 ![]() 江西吉安風光 三是血洗胡、藍說 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就用各種借口逐步消滅文臣宿將。其中宰相胡惟庸和涼國公藍玉的下場最慘,二人被誅滅九族之外,還牽連其他官員,導致胡、藍兩案涉案處死者十多萬人。人稱“血洗胡、藍”。當然,這種說法是替朱元璋洗地,否認“血洗湖南”的事實存在。 四是鎮壓湖南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和少數民族,官軍濫殺無辜。 湖南省那時候境內多數原住民是少數民族,當時經常反叛朝廷,攻打州府,襲擊官軍。所以,明朝就派兵鎮壓,各路會剿的官軍不分好壞,一律誅殺,從而導致當時湖南省內人口大量減少! ![]() 江西吉安風光 個人認為,這四種說法,見于各地縣志和文獻的,只有第一種和第四種,第二種純屬于民間傳說而已。 在湖南省,作為“血洗湖南”的案例有血洗醴陵、血洗湘潭、血洗平江、血洗攸縣、血洗茶陵、血洗岳陽、血洗長沙、血洗瀏陽、血洗常寧等故事和傳說。 以上發生各種“血洗”的地方,均是處于湖南與江西交界或者距離不遠處,也就是湘東和湘南地區為主。 下面舉幾個典型案例來說明一下各種“血洗”的故事。 ![]() 湘潭風光 一、血洗湘潭 這是一個典型的支持陳友諒遭明軍報復的案例。 據《湘潭縣志》和明史記載,元朝末年,湘鄉人易華不堪忍受元朝腐朽的統治在烏石寨揭竿而起,后來易華加入了陳友諒的隊伍,被陳友諒任命為湖廣參政。 陳友諒敗亡以后,其余部原鎮守江西吉安的守將饒鼎臣不肯投降,繼續與明軍對抗。饒鼎臣見江西無法立足以后,就逃到了湘潭縣聯系易華的隊伍,共同抵抗明軍常遇春部。 不久,湘潭縣城失守,易華失敗被殺,饒鼎臣又逃到茶陵,繼續堅持抗擊明軍,最終還是失敗,饒鼎臣被殺。 這件事導致了明軍的報復,尤其不幸的是遇到明軍中最愛殺降和屠城的常遇春部。其結果是湘潭、茶陵、醴陵、瀏陽、平江等地老百姓被殺者不計其數,如湘潭二十萬戶僅存2萬人,醴陵只剩18戶,攸縣某地僅存一人躲在草堆中幸存。 ![]() 湖南省常寧市風光 二、血洗常寧 這是一個典型的明軍鎮壓當地百姓起義的案例。 根據《嘉慶常寧縣志》記載:明時衛在衡州,而所在常寧,其兵悉屯田于常寧者,蓋湖南大遭屠戮后,調江西戶口安插,時各處安插已遍,唯常寧、桂陽于廿八年遭奉虎滿之亂,又屠將半,故有隙地以為屯,且為捍御瑤人之所,此衡郡諸邑皆無而常寧獨有之者也。 奉虎滿失敗被殺,常寧市有一個地方原來是懸掛奉虎滿首級之地,當時人稱“撩頭村”,后來當地人為了紀念奉虎滿,就改名為“鰲頭村”了! ![]() 湖南省常寧市風光 在常寧,正是因為這次屠殺,后來跟“扯江西填湖南”有關的傳說和記載特別多。如常寧在元朝時因為人口眾多,史無前例升格為常寧州。后來經過這次“血洗常寧”以后,人口大減,明朝時被降格為常寧縣。 在縣城北門有一個地方叫做紅泥橋,過去是一個大集鎮,由于此次官軍屠殺,把土地都染紅了,后人便把此地稱為紅泥橋。 在廟前鎮,有一個地方,名叫趕火鋪,當時官軍屠殺到這里,送信的人正好趕到這里,傳令停止燒殺,真是“救人如救火”,所以名叫“趕火鋪”。 ![]() 湖南省常寧市風光 在常寧縣城的南邊,正在進行征剿的官軍接到停止進軍的命令而撤軍,所以這里被命名為“撤軍鋪”。 當初江西人不愿意到湖南來,家再窮,地再少,也是自己的家鄉。如很多常寧人的祖先就來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鵝頸大丘。 鵝頸大丘是一塊有幾十畝地的大田,因為人們不愿意遷徙,官府就出了一個歪主意,發布告示說不去湖南的人通通站到鵝頸大丘里去。于是不少老百姓便紛紛拖家帶口把這塊田擠得滿滿的。 ![]() 湖南省常寧市風光 這時候,官軍把這里包圍起來,命令這塊田里的人馬上出發,遷往湖南。老百姓這才知道上了當,后來,遷到湖南的江西人修族譜,很多就說自己來自鵝頸大丘或者鵝頸田。 據常寧民間傳說,到了這里的人,插標占地。誰先占就是誰的。勤快的人就占得多,運氣好的人就占得風水寶地,不過也有懶人。 ![]() 湖南省常寧市風光 據說常寧某地某姓開基祖宗,乘船來到常寧,就躺在一座橋上睡覺,他說,這條小河水流灌溉之處,就是我的田地,然后就呼呼大睡。 醒來一看,這條小河就流了兩三里地后就匯入一條大河,所以,他家只占了幾里地而已。他們的后代把他稱之為“睡仙公”,睡過的橋命名為“睡仙橋”。 ![]() 過去湖南境內在西漢、東漢時期人口眾多,三國以后人口才不斷減少,一直到了元朝人口才大量增加。 元朝時湖南境內人口總量達到了一千多萬人,因此,在那時,許多縣因為人口眾多升格為州,如常寧州、耒陽州、桂陽州、茶陵州、醴陵州、湘潭州等。 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之后,湘東地區和湘南地區人口銳減,許多縣在明朝降格為縣,這也就是湘東、湘南存在大量江西移民的主要原因。相比較而言,湖南境內其它地方受影響較少,因此本地居民較多就可以理解了。 ![]() 湖南省常寧市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