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中國就像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列強宰割,那段飽含屈辱的沉重歷史表明:統治者無能,國家就會遭殃!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讓中國再次蒙受奇恥大辱,簽訂的《馬關條約》如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一般: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實際賠款的白銀從2100萬兩猛然飆升到了34000萬兩。對一個主權國家來說,這已經是到了極限的奇恥大辱! 清政府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嚴重惡化了中國進一步淪為列強砧板上的魚肉的悲慘境遇,列強秉著見者有份的態度,誰都想來到中國宰割一刀甚至很多刀,這其中就有一個兇殘的沙俄。 甲午戰爭之初,沙俄正想利用日本的力量削弱中國,為其在遠東進一步擴張創造條件。但當沙俄得知日本要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的消息后,沙俄認為,日本將對他們造成嚴重威脅,于是,沙俄有大臣提出,要對日本采取軍事干預。 沙俄垂涎已久的是想要在遠東地區(中國旅順港)開發一個常年不凍的深水港作為他們的海軍基地,而他們強迫清政府同意建造的貫通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也才剛剛開工,他們的陸軍主力遠在歐洲,假如同日本開戰,他們運兵和補給都存在極大困難,也就是說,他們還不具備對日本開戰的條件,假如開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于是,沙俄找到盟友法國。法國把臺灣作為在遠東擴大勢力的首選目標,自然與沙俄一拍即合。沙俄試圖拉攏英國和德國,英國卻認為《馬關條約》增開口岸對他們有利,他們正要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因而拒絕了沙俄的拉攏。 在甲午戰爭中德國眼見清政府敗局已定,認為正是德國染指遠東的好機會,他們希望沙俄與日本鬧出矛盾,借此可以在亞洲牽制沙俄,以提高德國的安全系數。而且,中國也是德國在遠東建立海軍基地的理想之地。于是,德國和法國一起同沙俄走到了一起,干涉日本割讓遼東半島。 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國向日本外務省遞交備忘錄,要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日本心里掂量,如果與這三國開戰,它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性。日本情急之下試圖拉攏英美一起對抗俄德法,但英美認為,日本占領了遼東半島對他們沒啥好處,拒絕了日本的拉攏。 甲午戰爭(油畫) 日本外交大臣陸奧宗光無奈地向內閣提出,只能接受俄德法三國的條件。5月5日,日本回應俄德法三國,決定放棄永久占領遼東半島。但三國沒想到日本緊接著竟然勒索清政府1億兩白銀作為贖回遼東半島的條件。最終經過清政府力爭和沙俄斡旋,清政府付出了3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贖回”遼東半島。 為了“回報”沙俄的“友好”幫助,李鴻章專程到沙俄簽訂了《中俄密約》,清政府答應沙俄修建一條通過中國東北的大鐵路(中東鐵路),中國所有口岸都對沙俄開放。此后,中國東北淪為沙俄的勢力范圍。 1897年11月,德國借“巨野教案”之機搶占膠州灣,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簽訂《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租借膠州灣99年,山東淪為德國的勢力范圍。1898年4月,法國強租廣州灣,期限為99年。1898年7月,日軍從威海衛撤走之后,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英訂租威海衛專條》,強行租走威海衛。 日本雖然以歸還遼東半島的名義從清政府手里敲詐勒索了3000萬兩白銀,但它認為沙俄的干涉對它來說是奇恥大辱,于是,開始醞釀對沙俄的復仇計劃。沙俄和英美德法日等國一樣,都是饕餮、無恥之徒,沙俄曾有大臣赤裸裸地表示,俄羅斯不需要外交,需要的只有武力。淪為砧板上的魚肉的中國自然就是沙俄掠奪和欺凌的重要對象。 沙俄在維持了歐洲的相對穩定之后,就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遠東的中國。沙俄提出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就是他們參與對中國掠奪的產物,沙俄認為,這條鐵路修成后,將使俄國任何時候都能在最短時間內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運送到海參崴并集中于滿洲、黃海海岸和離中國首都近距離的地方。這是何意?不言自明。 除了軍事方面的重大意義,這條鐵路還能為沙俄帶來無法估量的巨大經濟利益。沙俄為了完全控制這條鐵路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他們斷然拒絕任何別國的投資,所有投資全都由沙俄國庫承擔。沙俄皇太子尼古拉特意前往海參崴主持了這條鐵路的開工儀式,并順便考察遠東,為下一步擴張做準備。 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士兵 1890年11月,尼古拉二世一行30多人訪問埃及等地后來到中國,受到清政府的熱情款待,清政府甚至還派出鄧世昌率“致遠號”等軍艦沿途護送尼古拉一行。1891年4月23日,尼古拉前往日本長崎,開啟了對日本的訪問之旅。 當時,沙俄的實力強過日本,日本認為沙俄皇太子來訪,正是改善日俄關系的天賜良機,就以最高規格接待了來訪的尼古拉二世一行。不料,5月11日,尼古拉二世遇刺,被一名負責其安全保衛的一名日本警察襲擊,被砍了兩刀,只是沒有被砍中要害而已。 尼古拉二世遇刺讓日俄關系驟降至冰點,沙皇甚至揚言日本如果不能對此事作出讓他滿意的答復,他將不惜對日開戰。行刺者被判終身監禁,日本外交大臣、內務大臣、法務大臣引咎辭職。天皇親自探望、政府多次誠懇道歉,這事就算給了尼古拉二世和沙俄一個交代。但尼古拉二世回國后,發誓要報此仇。 1897年12月15日,從海參崴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駛入大連和旅順口,并借著“替清政府守地”的名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旅大租借條約》。這就使沙俄幾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在遠東取得常年不凍港的目標成為現實。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對所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宣戰,列強有了強勢入侵中國的大好借口。于是,俄德法英美意奧日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這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沙俄以鎮壓東北義和團為名,調集16萬大軍堂而皇之入侵中國東北,東北三省11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落入沙俄之手。 100多年前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就像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列強肆意宰割,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慘遭禍害而根本無力抵抗。列強之間會因為宰割中國因利益而產生矛盾和沖突,但這種矛盾和沖突絲毫不會緩解他們對中國的宰割。 弱國的命運就是如此,只有被強者肆意宰割的份。今天的國際形勢再次走到了與100多年前頗為相似的境地:強者可以厚顏無恥地以任何理由宰割弱者,強者之間往往肆無忌憚地聯手宰割弱者。“叢林法則”和“霸權主義”一如100多年前,今天的我們仍然要謹記:統治者無能,國家就會遭殃! 參考文獻: 《太平洋戰爭系列》 青梅煮酒著 現代出版社出版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215、國家及其非常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