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診斷學名詞。為四診之一。通過問診了解既往病史與家族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覺癥狀,飲食喜惡等情況,結合望、切、聞三診,綜合分析,作出判斷。后世醫家將問診主要內容歸納為“十問",編有十問歌,簡便易記。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疼痛四問便,五問嘔眩六問悸,七苦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病機全從證象驗。婦人尤必問經期,先后閉崩宜問遍,再添片語告兒科,外感食積為常見。 一、問寒熱 即詢問病人有無寒、熱的感覺。寒熱感可為確定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提供依據。臨床上,如果病人只覺惡寒而不感發熱,稱為但寒不熱,多屬于寒證;發熱而不覺怕冷,稱為但熱不寒,多屬于熱證;既發熱又怕冷,或先怕冷后發熱,稱為惡寒發熱,多屬于表證;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稱為寒熱往來,多屬于半表半里證。惡寒重發熱較輕,多屬于風寒表證;惡寒輕發熱較重,多屬于風熱表證。如果惡寒和發熱是定時出現,則多是瘧疾。每天下午3~5時發熱,稱為陽明發熱,多是由胃腸燥熱,大便燥結而致;下午或夜間有低熱,形體消瘦,稱為骨蒸潮熱,多是陰虛所致。長期低熱,又伴有飲食減少,精神疲乏,不想言談,懶于動作等癥狀,為氣虛發熱。 二、問汗 汗是津液的組成部分,正常的出汗有調和營衛、滋潤皮膚等作用。一般外感內傷均可引起出汗失常,詢問病人出汗異常情況,可鑒別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詢問時應著重問:①有汗無汗。如果病人感覺怕冷,發熱,頭痛和周身關節酸痛而無汗,為風寒之邪閉阻肌表;有汗出則是風寒之邪外透肌表。②問出汗的情況。如果經常汗出不止,稍稍活動以后出汗更多,為自汗,多屬氣虛證、陽虛證;入睡則汗出,醒后汗自止,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證、氣陰兩虛證;先全身戰栗抖動而后出汗,為戰汗,多是病情處在轉折關頭的表現。若汗出以后熱勢減退,全身清涼,是向好的方面轉化;汗出以后熱勢不減而且病人感到煩躁不安,是向危癥方向發展。病勢嚴重時病人大汗不止,是絕汗又稱脫汗。③問汗出的部位。胸窩部出汗,多是心氣虛弱或心血不足;頭部出汗,多是濕熱交蒸;手足心出汗,多是脾胃虛弱或脾胃濕熱內阻;汗出在上半身,多屬陽氣虛;汗出在下半身,多屬陰虛內熱或是陰陽兩虛;汗出在左半身或右半身,可見于中風半身不遂。 |
|